陳天權

陳天權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香港墳場聖堂採用哥德復興式設計,有高大的尖拱門窗。(作者提供)

跑馬地墳場區的歷史建築

跑馬場西面遍布大片墳場,由皇后大道東轉入黃泥涌道開始,有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巴斯墳場、印度人墳場,再走入跑馬地區還有一座猶太人墳場。

本部大樓及其前方的孔慶熒樓是港大兩座最宏偉的古建築。(作者提供)

香港大學校園舊建築

香港大學是香港第一間大學,經過百年發展,雖有不少建築無法面對時代衝擊而拆卸,還幸仍有部分保存下來,其中本部大樓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發掘紅磡鮮為人知的一面

發掘紅磡鮮為人知的一面

紅磡曾是重工業區,今天已無遺跡可尋,只有民間廟宇繼續為居民提供心靈慰藉。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觀音廟(一級歷史建築)最為熱鬧,裏裏外外都擠得水洩不通。

南港島綫歷史遊蹤

南港島綫歷史遊蹤

由金鐘至海怡半島的南港島綫於2016年底通車後,市民在假日又多了消閒的好去處。該綫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利東和海怡半島,沿線可遊地方不少。

隱沒於中環的軍事建築群

隱沒於中環的軍事建築群

發展局今年推出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羅拔時樓是其中之一。它以紅磚築砌,每層皆有寬闊遊廊,配以白色的檐壁和瓶形欄杆柱,再加上麻石邊框,造成色彩效果,它與上述幾座營房均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從山頂警署認識早期設施

從山頂警署認識早期設施

第一代山頂警署於1869年在爐峰峽建成,又名「六號差館」。但17年後便不足應用,改在歌賦山興建較大的警署代替,直至今天,為香港現存使用中最古老的警署,亦是全港地勢最高的警署。

屯子圍的正門因風水問題而封閉。

屯門太平清醮與陶氏圍村

據陶氏族人說,自從妙法寺建了樓高三層的萬佛寶殿後,該村先後有三人逝世,族人認為與萬佛寶殿外牆的雙龍裝飾有關,於是將正門封閉,另開側門。

被遺忘的錦田文物徑

被遺忘的錦田文物徑

事實上許多鄉村仍保留了豐富的歷史建築,大有條件串連成一道文物徑,讓市民體會新界的傳統面貌和宗族生活,錦田的鄧氏鄉村便是最佳例子。

深井的工業盛衰史

深井的工業盛衰史

現在提到深井,只會令人想起燒鵝,而忘記盛極一時的工業史。今天深井高層住宅林立,與昔日的樣貌截然不同,這種轉變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

天后古廟見證了屯門舊墟的所在位置。

屯門墟市的前世今生

屯門曾先後出現三個規模不大的墟市,分別是舊墟、新墟和三聖墟,其後都因為政府發展新市鎮而消失,墟市面臨的海灣已變成陸地。雖然如此,這三個墟市至今仍被用作地名,顯示在地圖上,但置身其中已看不見墟市痕跡了。

消失的文化符號:九龍城寨

消失的文化符號:九龍城寨

最近一齣電視劇令很多人再度關注九龍城寨,劇中的城寨英雄拳來拳往,一身武功,但實際的城寨英雄是一班不顧惡劣環境幫助弱勢社群重過新生的教會人物。

屹立於新界邊防線的麥景陶碉堡

屹立於新界邊防線的麥景陶碉堡

1951年6月港府為打擊非法入境和跨境犯罪,將新界邊境大片土地劃為禁區。非當地居民出入,必須先向警署申請通行證。久而久之,該區便與外界隔絕,發展停滯不前,直至特區政府分三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它才開始復甦,原本覆蓋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從街名認識銅鑼灣的發展

從街名認識銅鑼灣的發展

銅鑼灣之得名源於一個像銅鑼的海灣,1883年首次填海,海岸線由今天的銅鑼灣道移至對出的海堤(causeway),即現在的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餘下的海灣闢為香港第一個避風塘。

閒步山頂細閱歷史

閒步山頂細閱歷史

早期山頂遍布許多古典的西式建築,是社會名流聚居之地。今天,山上山下已經面目全非,山頂酒店變成山頂廣場。但只要細心留意,仍可找到一些歷史遺跡,讓我們追憶昔日山頂景貌。

太子道的建築風景

太子道的建築風景

從太子道早期的建築物可以看到當年流行的設計特色,那時除了包浩斯外,也興起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兩者的特點是外形簡單,着重功能。不同之處是裝飾藝術帶有古典餘韻,講求對稱,並加入垂直線條和幾何圖案,以增特殊的裝飾效果。

坐落於青山灣畔的三聖邨。

屯門青山灣的演變

屯門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衝,位處青山和九徑山之間的青山灣(舊稱屯門灣),向內陸凹入,呈三角形,是天然的避風港,吸引漁船聚集。

鶴咀半島的隱世古蹟

鶴咀半島的隱世古蹟

爛泥灣五村與對岸白筆山的紅山半島共享大潭灣的美景,但爛泥灣五村距離石澳道頗遠,與世隔絕。五村的居民大多已經搬走,留下不少空置平房,日見破落。

荃灣的十方叢林

荃灣的十方叢林

與荃灣市中心僅一箭之遙的北面山丘,仍保留寧靜的道場環境,讓人擺脫塵囂。1950年代初,大批僧侶道徒南下,該處更成為他們心靈寄託之地,寺廟道觀湧現,成為香港著名的佛道勝地。

皇后山軍營的過去和未來

皇后山軍營的過去和未來

位於沙頭角公路的軍地村,毗鄰新圍軍營,許多人以為該村名稱源於英軍的軍營。但其實軍地村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出版《新安縣志》已有記錄,即是英國租借新界之前已經存在。這是一條雜姓的原居民村落,分別是劉、楊、官、鄭四姓。村中的義公樂居約建於1900年之前,紀念為護村而犧牲的村民,現為三級歷史建築。

茶果嶺今昔變遷

茶果嶺今昔變遷

茶果嶺最興旺的年代由1947年油庫設立開始,至觀塘工業區的出現。油庫曾為茶果嶺帶來就業機會,吸引許多外人遷入居住。此時遇上內地人南來香港的高峰期,租金便宜的茶果嶺成為他們的棲身地,有些在村中開設小型工廠。

客家大型圍村曾大屋

客家大型圍村曾大屋

坊間流傳曾貫萬一夜致富,話說某日有海盜劫得16罈鹹魚,登門求售,曾貫萬以800錢購入,後來發覺鹹魚下面藏有金銀,因此成為富翁,但曾氏後人不認同此說法,認為是以訛傳訛的故事。

中區警署的保育案例

中區警署的保育案例

是次倒塌的 B 座,與 A 座和營房大樓同建於1864年,是中區警署(大館)第一批落成的建築物,深具歷史價值。它們由香港第二任總測量官急庇利(Charles St George Cleverly,1817—1897)設計和監督興建,港島早期一些建築物如聖約翰座堂和總督府等,急庇利都有參與設計,尚留存至今。

聖保祿修會的歷史建築

聖保祿修會的歷史建築

大家經過銅鑼灣電車總站附近,會見到聖保祿學校、聖保祿醫院,以及旁邊一座採用中式設計的聖公會聖馬利亞堂,但可有留意聖保祿醫院背後還有一座屬於聖保祿修會的基督君王小堂?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