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介明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對於政府來說,重要並不在於獲得真正的民意,而在於是否有聽取民意的誠意。(林鄭月娥Facebook)

教育的香港故事

香港公立學校的進取心與活動力,主要不是來自上級政府的鞭策,而是來自辦學團體的熱忱。也就是說,香港的學校,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哈佛和大多數大學,早已不再是純粹考慮考試成績。(Pixabay)

大學收生之變數

大學已經不是純粹作學術性學習的地方,大學收生也因此不能只看學術成績。這種大趨勢已經不可逆。但是大學要在收生政策上作任何改革,必然會遇到起碼兩方面的挑戰。

近年,教育與語言、教育與自然理科的「雙學」位發展甚佳。港大即將開設的「文理學位」BABSc,又是一種新的方向。(Wikipedia Commons)

高等教育悄悄在變

教育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建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為個人提供就業能力,幾乎是牢不可破的信念。但是在大學的運作中,正在開始出現種種離開傳統觀念的桎梏。相當基本的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

浸會大學提出了「全面學習」)的概念,而且看得出正在逐步實現。(Wikipedia Commons)

高等教育暑期學院

雖然我們沒法預見未來的高等教育會是怎樣,但是回歸學生、回歸學習,卻似乎是一個不可逆的走勢。學習一旦回到學生手裏,威力無窮。整個學校改觀。

哈薩克斯坦原來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成為獨立國家。(Pixabay)

哈薩克斯坦去來

哈薩克斯坦只是中亞許多國家之一,他們的種族,基本是東方的蒙古人,不過混血的很多。但是生活和社會,又是歐洲風格。哈薩克斯坦是比較進取的一個國家,與香港可以有許多合作的餘地。

現在老師普遍運用的ppt授課,不過是從黑板、白板,演變為銀幕。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者。(Shutterstock)

科技與教育

對於教育來說,尤其是高等教育,知識的共享,將會改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他們還會看書,還會上課,但是意義已經不一樣。

北大120年校慶,有那麼一條壓陣的說話:「讓世界讀懂中國,讓中國讀懂世界!」(Wikipedia Commons)

雙一流:中國高教目標

「雙一流」就是「一流大學」、「一流學科」,2015年就由教育部提出了。當時提出的「雙一流」,還帶着「中國特色」。目標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要學生的學習生活去屈就舊的考試形態,還是改變考試的方向和方法在適應新的學習形態?(Shutterstock)

通識課程不是政治戰場

通識的作用,不在於懂得多些,也不在於有一時的是非觀念,而是裝備我們的年輕人,讓他們在「後真相」年代,在變幻莫測的世態中,能夠有獨立思考,尋求明辨的能力。

我們慣有的觀念,考試是為了知道學生「懂得什麼?」不管以往如何,在今天,這還是有意義的概念嗎?(Shutterstock)

考試考試,所為何事?

到底什麼叫考試?也就是說,教育裏面的考評,到底是什麼?為了什麼?為了達到什麼?考什麼?如何考?在在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考試是學習科學概念的典型──創作、應用、綜合、合作。寓學習於理解,寓理解與應用。(shutterstock)

不一樣的考評

就算是傳統的劃一式的教學,學生腦子裏面發生的學習,也是有差異、有參差的,不過我們往往不願意承認而已。

香港的學校,傳統上就有很多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其實是最有效的學習,但是學的主要不是知識,而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以及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Wikipedia Commons)

教育.學習.養成

學生的成長不是靠正規的科目、靠考試的鞭策,可以達到的。而目前我們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恰恰就是把全部學生的學習,通通寄望於正規課程、科目、考試。

傳統的香港學校,校長之下,都有「教務」與「訓育」兩大部門。教師除了課堂教學,還要擔任班主任,照顧學生的全人發展。(Wikipedia Commons)

知識與技能以外,還有什麼?

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的關注點,主要是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的核心元素,是在工作上用得上的知識與技能。這也可以說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技能」的基本框架。

假如處處懷着政治意識,對於不同的意見,就只有支持與反對兩種態度,談不上容忍,談不上求同存異。(亞新社)

品格教育與政治

現實是各地社會普遍嚴重撕裂,教育的政治化,並不一定是因為政府。假如把品格教育處處拉進政治的框架,就無法有真正的品格教育。

這次的財政預算,標誌着新一屆政府有意重回教育發展的大路,重新擔起教育發展的大旗。(亞新社)

如今邁步從頭越

只要不走回頭路,不會因為一些無聊的堅持而在一些無關宏旨的細節上糾纏,香港的教育可以闊步前進。其中一個關鍵的元素是預算報告提到的「專業領航」。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總部,支持科學和工程學基礎研究和教育。(Wikipedia Commons)

學習的科學研究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不只是埋頭做研究,也運用自己的科學權威,做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近組織一個聯盟,研究如何發揮學習科學的現狀和潛在作用。

對饒公來說,學問不限於硬性的知識與技能,「藝」也是學問的重要部分。

博大精深 心無罣礙

學術的發展,需要寬鬆的環境,給真正的學者予心無罣礙的環境和條件。已故學術巨人饒宗頤,因日本佔領中國,滯留香港,因而避開戰亂和文化大革命,於是香港成為饒公得以心無罣礙的福土。

香港對於國際學校的學生沒有國際限制,因此許多家長就把國際學校當成一種選擇。(Wikipedia Commons)

另類學校的選擇

筆者的肺腑之言:看學校,不是看本地,還是國際,也不是光看升學業績,主要看辦學者有沒有理念。學校深度的內涵,可以有天淵之別,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極大。而沒有內涵的學校,頗不少!

要讓學生有良好的動機,才能有效地學習,則是大家堅信不疑的原理。(Pixabay)

積極學習者

學生的學習,除了有動機、有選擇,還應該有自己的天地,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目標、內容、過程、成果。

杭州師範大學的實驗學校於2009年立校,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學校。(Wikipedia Commons)

杭州的公立學校集團

訪問過杭州市的學校後,不能再認為內地的發展只講硬件,軟件的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也許是蘇杭的特色,辦學正在走向細膩,也是正在悄悄地嘗試離開應試。

內地11個部門聯合推動研學旅行成為課程必修。這是集權政府的好處,只要不是幹壞事,集權的效率非常高。(亞新社)

中國教育之驚異

內地政治敏感的禁區不少,但是禁區以外,人們開闢的天地愈來愈大,特別在教育上,提倡新型辦學、網上教育、學習個人化、研學旅行等政策。這些政策都是香港沒有的,十分驚異。

教育考評原來的作用,就是一種社會功能,把人劃分等級;而不是為測試學生懂得多少。(亞新社)

教育考評的考驗

今天的考試,不管校內校外,幾乎都有時間因素:鬥快,慢了就失敗。其實不合理,因答得快的,並不一定表示學得好。

現在的學生,面對的不會再是「一技傍身、一紙文憑、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的工作前景。( shutterstock)

教育:走向多元形態

其實學校裏面也在作着不同的掙扎,不少學校和教師正在逐步掙脫制度的局限,努力為學生創造寬闊的學習環境。但是,制度和觀念不變,這種掙扎就會長期延續,也會耗費校長和教師們很多的精力。

自然科學須要做實驗,小學生有時候需要在家做實驗——養蠶寶寶。(shutterstock)

課程‧學習‧經歷

課外活動稱為「課外」,英文有"extra"的字眼,多少有點額外的意思。由於正規課程將來是要應付公開考試的,而「課外活動」則有點可有可無,不是為了點綴,可以有更好,沒有也無傷大雅。

中小學編制的課程,往往是大學課程的投射。(灼見名家)

課程概念演變

工作與社會是多元燦爛的一片大洲,學生本身也是多元燦爛的一片大洲,偏偏連接這兩片大洲的,卻是一條狹窄的獨木橋──也就是教育。

世界各地的少數族裔的性質,都不太一樣。(Pixabay)

文化共融的普世意義   

中國也有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以前說的「老、少、邊、窮」,其中的「少」,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除了財政補助以外,近年扶貧的政策,正在迅速轉向發展經濟,例如鼓勵發展旅遊,因而發展民宿、農家樂。

中央民族大學校園很漂亮,樹的品種很多,深秋滿地落葉,煞是好看。(中央民族大學新聞中心)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中央民族大學成立於1951年,就是專門為面對少數民族而設立的。這裏教師的說法,中央民族大學的特點,恰恰就是不迴避差異,而且特意承認差異、突出差異,但又致力於差異之間的共融。

GELP國際會議,參加者不少於100人,最多的當然是來自主辦國俄羅斯。(Pixabay)

俄國教育新風

近年到俄國的次數不太少,但就莫斯科而言,以往都是開會、講課,完了就走。這次有機會到學校看看,與有抱負的教育工作者有數日的交往,可以說是對俄國的印象很不一樣。

教育到底面臨什麼挑戰?

「社會變了!教育也要變!」這種基調,是當時經過接近一年關於「教育目的」的諮詢,收到超過4萬份意見書以後的主要結論。這次在莫斯科,卻還是不斷在思想上受到衝擊;以上的基調,也得到很大的充實。

成績好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種偏狹的自我價值,將來在社會上很快就會遇到挑戰。(Pixabay)

學生的工作體驗

「教育2.1」於去年11月舉行過一次「大教育」的大型交流研討會,之後逐步形成「大教育平台」,參加的企業和機構愈來愈多,漸成風氣。

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上圖片)

UNESCO再次面臨挑戰

UNESCO基本上是一個和平的平台,UNESCO成立於戰後的1945年,它的核心使命和活動是通過教育、科學、文化、傳播與訊息,促進建設和平、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和文化間對話。

許多有關的國際會議(例如WTO)場所,往往會有國際組織或者民眾的示威。(亞新社)

國際公民身份教育

要是20年前,可以說是一個清新的、令人振奮的、理所當然的、中性的、誰都可以理直氣壯提出來的概念。今天,「全球化」不再是毫無爭議的話題。

有人批評教大校長引用馬丁.路德.金是鼓勵「公民抗命」。筆者認為,恰恰相反,金是「公民抗命」的典範。(Pixabay)

不合時宜的分析

教師與學校站在風浪前線,他們比任何人都關心身邊年輕人的成長。社會應該站在教師一邊,大家如到學校看看,就會看到絕大多數的教師努力在實現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從事政治活動。

香港的職業訓練局(VTC),可以說是迅速應變、不斷與時並進的教育機構。(VTC)

另類高等教育

社會的需要變了,假如能夠創出新目標、新概念、新「產品」、新的學習模式,持續教育的前途就會豁然開朗。

一名三四個月大的嬰孩,會以雙目與大人對視,其實是相當複雜的過程。(Peakpx)

人腦的鏡像感應

從教育的視角看,人類的學習,幾乎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以鏡像神經元的話語來說,是因為鏡像神經元發揮作用。

禮儀與規矩是觀察社會文化的一種方式,日本人會認為,東京與大阪也有文化上的差異。(亞新社)

如何觀察文化

廣義一點,文化是指社會文化,是指生活方式、人際關係、思想方式等;教育,大致屬於這個層次。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