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介明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網上資訊的真假,大多數情況是無法辨認的,實際上也很少人會認真去辨認。(Shutterstock)

學習:耳濡目染現代觀

在現代社會,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可以很短;耳濡目染,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效。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整個人類總體性學習的過程。

對於通識有關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恐怕香港還要下很大的工夫。(Shutterstock)

政治Vs專業

香港奉行的「校本管理」模式,是香港的優勢。因此通識的教學方式,也是「各師各法」。碰到政治敏感的話題,純粹地拿出敵對的雙方意見,並不會養成明辨思維。改進教學法,應該是通識課前進一步的必要元素。

熒幕所見,有些關鍵的最激烈行動,就很難理解是學生的行為。(亞新社)

教育何罪?通識何罪?

難道因為一時的政治需要,就要告訴學生:「只要你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你就有權使用暴力,你就有權破壞?」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會允許嗎?有任何社會,會允許嗎?

芭蕾舞的教學,就是總體性教學。(Shutterstock)

學習的總體性

學校裏面的課外活動,其實都是總體性的學習,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我們說課外活動可以培養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解難能力等等。

說話與閱讀的關係,與其他表音文字,很不一樣。(Pixabay)

毋忘書法

下一代要是不寫字,可能引起文字的總體衰退,中國文字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元素,長久下去,就會喪失殆盡。那對中華文化將是滅絕性的大災難。

香港不少小學的教學,主要是要學生強記、背熟。(Shutterstock)

強記與背誦算不算學習?

模仿、記憶、重複、操練,是學習的必須。因此不能一句話「死記硬背」就全面抹殺。因為假如學習停留在「死記硬背」,停留在操練;整個學習生活就會被扭曲、被窒息、被扼殺。

讀理、化、生的學生非常多,真正最科學有興趣的,進入科學研究前沿的,是極少數。(Shutterstock)

學與習 知與行

從學習科學的角度看,有了腦科學的支撐,「知行合一」也是一個關於學習的科學觀點。其實,中文說「學習」,就有「學」與「習」兩個方面。這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

增潤大學生的課外與校外經歷,已經成為全球大學的共同方向。(Shutterstock)

大學生的學習經歷

香港在2012年開始大學新課程,「三改四」,大學課程因此增加一年。大學如何處理這新增的一年?可以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趁這個機會,增加專業的學分(或者課時);另一個是運用這新增的一年,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

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容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關鍵是他們是否願意投入。(Shutterstock)

何謂學習經歷?

孩子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需要有一個平衡。深而精的那一門,不一定就是孩子未來的專長,但是應該有機會讓孩子鑽進一個領域,有深入鑽研的經歷。不管那是哪一個領域。

自僱的、創業的,與成敗和學歷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關係。(Shutterstock)

學習經歷:「另類出路」辨

以往,成績好,就會在教育體系裏面順利上升,不斷取得更高的學歷,也因此在工作裏面,步步高升。學歷、地位、收入,是緊緊相扣的。但是在一個人漫長的四五十年工作生活裏面,學歷佔的重要性愈來愈低。

學習的目標,基本上還是「一紙文憑」。(Shutterstock)

學習與經歷

從現代社會的觀點看,社會是多元善變的,「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讓人「一帆風順」。學生不能只懂得讀書,必須要有更多元的經歷。

AI的出現,會為教學帶來什麼影響?是否真的機器就會取代教師? (Shutterstock)

教育與機器智能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愈來愈趨於個人化。在這種情形下, 科技的發展,逐漸把人際關係,尤其是與工作有關的經濟活動, 從機構為基礎而變為以虛擬空間為平台。

不同的人,建構知識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不一樣的。(Shutterstock)

學習:人人不一樣

在學校學業成績高的,並不一定表示他們有其他處世的能力。相反,學業成績低的,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其他方面的潛能。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準備未來。(Shutterstock)

學生:找回自己的價值

很多教育界的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教育體系,在不斷地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失敗者」。這裏得說明一下,經歷失敗,也應該是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知識的建構,是一個公認的概念,再也不是一種「主義」。(Shutterstock)

知識是怎樣形成的?

知識建構,對於不是學術界的朋友、教育工作者、家長,最重要的一點:知識不是從外界進入人腦的,而是在人腦裏面形成的。

學習是總體性的;最深刻的學習,是人際的交往。(Shutterstock)

學習是如何開始的

關於學習,尤其是學生的學習,大概有幾個問題是要經常問的:學習的內容:學些什麼?學習的原因:為什麼要學這些?學習的目標:怎樣才算學會了、學得好?學習的過程:學生又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檔案」,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面紀錄,也是可以避免純粹看分數「一試定終生」、「分數定高低」的一種機制。(Shutterstock)

「學習」知多少?

教育體系的演化,使得我們的教育,只有短期目標。人們把文憑當作能力,把分數當作知識,把教育體系裏面的晉升(升學),作為目標。

考試是為學習服務的。因為現在的學習與以前不一樣了,所以要尋求新的考評辦法。(Shutterstock)

「可數」與「算數」

當「一紙文憑」的框架不再符合社會的發展,簡單的「可數」性測驗不再足以表達學生真正的學習所得,「分數」就不再可以成為可靠的學習指標。我們的教育,就是處於這樣的關口。全球都在掙扎。

香港高教的研究,情形和美國差不多,都是各自精采。(Shutterstock)

不同的政府功能

在中國,很多科技的突破,是因為國家有明確的方向,機構、人員、資源,都是按照國家的方向而全面安排。

在中國的體系裏面,有另類的辦學模式,很有好處。(Shutterstock)

香港有沒有發展藍圖?

最近數年之間,許多民間的「集團辦學」如雨後春筍,許多與傳統不一樣的學校,遍地開花。許多國外的學校,都在中國辦國際學校(不招本國學生)、中小學的國際班、雙語班。

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香港都需要向前發展,需要有願景,需要推動。(亞新社)

大灣區:切莫坐等!

佔據着立法會議席的各個黨派:在電視機面前看來理直氣壯,甚或殺氣騰騰,心中可有香港發展的藍圖?很多事情也許都值得反對,然而,反對之餘,可有想到需要推動什麼?

清晰改革的同時,都受到很大的阻力,最顯著的是社會性非常強的考試制度。(Pixabay)

教育改革,改什麽?

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在謀求教育的變化,都在應付社會群眾對教育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但是,也可以大膽地說,真正找到大家認為滿意的教育發展方向的,也是絕無僅有。

香港的兒童文學、兒童玩具,是否可以超越本地,着眼所有華人社會,創出一番新天地?(Shutterstock)

注意兒童玩具

玩具的生產,已經幾乎完全給商業行為左右,一些很有教育創意、根據學習原理設計的玩具,在市場上難以躋身。為了孩子着想,只有把防線退守到家長身上,好自為之,不要讓孩子泥足深陷。

「從一而終」而平步青雲的路子,已經不常出現。(Pixabay)

習慣與誤會

講求穩定的職位,已經不是年輕人考慮工作的主要準則。而事實上,常期穩定的職位,已經愈來愈難求。

要讓每一名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開闢自己的天地,開闊自己的前路。(亞新社)

教育與社會:新與舊

現在,在後工業社會,機構的結構鬆散了。社會不見得會平等了,但是社會的卻沒有了嚴謹而固定的結構;也就是說,人們的機會平等了。

現在香港的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都沒有了公開考試,但是教師還是有「教完」與「教不完」的概念。因此,學生「選擇」的餘地就不多。(灼見名家圖片)

教育面臨的是什麼挑戰?

從教育的角度看,假如我們還深信我們少數科目的獨木橋,足以讓年輕人迎接未來、度過一生,我們其實是在剝奪他們在未來生存和成功的機會。

不斷發展機器智能,懷着的是「人定勝天」的想法,卻只有微弱的聲音在討論「人機關係」。總有一天,人類會吃自己的虧。(Pixabay)

科技與未來

我們值得思索的是,科技的不斷發展,到底會為人類帶來什麼影響?好的是什麼?不好的又會是什麼?

個人愈來愈自由了,但也更沒有機構的保障了,也可以說變得愈來愈孤立了。(Pixabay)

孤立的個人 堅強的個人

現在,進入「後工業社會」,人又進一步被釋放了。負面的是沒有了可靠的保障,正面的是個人更自由了。面對紛亂的社會,人們愈來愈需要「自求多福」。個人也需要變得更加堅強。

大學學的專業知識並非完全沒用,只是社會實際需要的一小部分。(灼見名家圖片)

知識與技能之外

近年經常聽到許多教育界以外,尤其是工商界的朋友,談到對於年輕人的期望,都會提到一些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元素。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把人的素質,局限在知識與技能。

以前,前線的成員需要的是服從機構的整體要求,現在需要有以前機構主管的素質──要有設計能力、解難能力、社交能力。(Pixabay)

不一樣的社會期望

年輕人逐漸離棄穩定的職位,走向小型單位或者個體工作,並非純粹一個量的問題。工作的性質與崗位上的要求,也已經很不一樣。

年輕人對於職業不再如以前般在意,他們對於機構再沒有以前的歸屬感,是有客觀原因的。(Pixabay)

不一樣的機構形態

有人認為年輕人浪費了大學的資源,更有人怪責現代年輕人不濟、敗壞、變態。筆者認為,這是把今天的年輕人,放在一個昨天的社會來考慮。今天的社會、今天的機構,已經變得很不一樣。

社會上的工種已經變得非常多,大學畢業生有限的傳統專業種類,已經顯得狹窄。(Pixabay)

新一代的職業觀

社會變了,對於教育的期望也變了。不難看到,今天的年輕人,他們的職業途徑,與二十世紀的典型職業途徑,很不一樣。

把粵港澳9+2城市一起來考慮,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形成一個大灣區的教育樞紐。圖為珠江畔的廣州市。(灼見名家圖片)

大灣區教育遠景初探

一位北師大的教授說,大灣區的特點,是很多移民社會,因此社會文化比較講究包容。照這個說法,香港是中國與國際的一個接合點,大灣區又恰好是香港與內地的一個接合點。

把大學收生的去向,放在對社會是否公平來考慮,大學就會舉步維艱。因為那不是大學可以做得到的。(Shutterstock)

大學收生與社會公平

受教育愈多,未來收入就愈高。假如每一個人都念了大學,是否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更高的收入?又或者說,每一個人都念了大學,是否社會就平等了?

大學收生注意考試成績以外,其實並沒有什麼令人驚訝的地方。(Shutterstock)

大學收生正在改變

大學入學仍然會是一個競爭入學的境況。只不過美國的大學,似乎普遍地覺得,若只看考試成績,會不利於在中小學由於家庭資源不足而成績不佳的弱勢學生。

任何社會問題,都要逼它變為政治戰場;教育也不例外。對於其他實質性的內涵,鮮有討論。(香港大學圖片)

教育:香港故事──下一章

40多年前的社會、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當時的大學教育,都難以用來衡量今天的事物。因此,作為政府,應該是運用社會資源,盡力照顧弱勢子女的青少年學習生活。

新加坡年前已經不再宣傳小學畢業試的「狀元」,2021年更會全面改革小學畢業試。(Pixabay)

希望新加坡成功

上個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在以後3年裏面,逐步取消小學三年級與五年級、中學一年級與三年級的年中考試。明年開始,小學一、二年級將取消全部考試。

這次的《施政報告》,從不同的角度,都在增加學校的人力資源。是非常可喜的一步。(政府新聞處影片截圖)

如今邁步從頭越

過去,有人說香港教育有點被荒廢了,「百廢待舉」。這份報告可以說是消除了這種疑慮。但是,下一步怎麼走?香港教育,要「上一個台階」,會是怎麼樣?

學習是人類從感性到理性,主動構建概念(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Pixabay)

學習科學與教育現實

學習科學有其廣義的一面,下面是筆者就有關教學的歸納,對象是前線的教師與家長,供沒有接觸過學習科學的讀者參考,也請學習科學的專家指正。

香港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停留在閉關自守的狀態,即絕大部分只收本地的學生,絕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只為本地服務。(香港大學圖片)

高等教育:發展前瞻

大學生的學習經歷,正在大幅度拓開,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本國到海外。這些變化,不知不覺地,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國際新常態。

把大學入學等同進入上層社會,當然不止於香港,所有華、韓、日、越社會,都有這種現象。(香港大學圖片)

大學收生與社會流動

大學收生,只考慮學業成績,就會收到只會讀書的學生,或者是只知道高分功名的學生;就會失去了很多有其他優才的學生。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沒有能力在未來的變幻社會中生活。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管如何複雜與多元,基本上要依靠教師的理解。(Shutterstock)

新世代的教師智慧

當社會進一步變化,當學校的「科目」再也捆不住社會上愈來愈多的學習機會,而這些學習機會有愈來愈重要,學生自學的可能性也愈來愈高,教師角色的轉變,就會愈來愈緊迫。

全世界的教師,其實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理念和方法。(Shutterstock)

教師智慧與人工智能

科技是否會取代教師?這是一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命題。說關注,那是中性的,因為不知道人們是帶着正面的心情而期待,還是帶着負面的心情而擔憂。

當學校作為人力篩選的功能逐漸減退,當正規學歷的意義也在蛻變,這類學習可以釋放一大群在傳統教育中成績「不逮」的學生。(灼見名家圖片)

另創天地的教育

有些學生就是因為不長於書寫,不習慣學術的要求,所以學業顯得「不逮」。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能力,或者不會學習。換了一個天地,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創意,創造自己的成品。

21世紀出生或者長大的年輕人,他們沒有上一代的包袱,想法會很不一樣。(Pixabay)

未來就在眼前

未來社會,已經在身邊發生。我們以為是明天的,已經屬於現在。而我們的教育,還在斤斤計較昨天才需要關心的事情。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