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霖法師

常霖法師

俗名葉青霖,出家前為香港著名專業攝影師,香港理工學院(今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在2009年放下俗世的名與利,到台灣跟隨果如法師座下,於2010年剃度出家。法師接觸攝影經驗超過50年,作品常見於各類傳媒及展覽,亦經常出版免費結緣的攝影及生活禪修專集,分享他的攝影和修行心得。近年經常以輕鬆易懂,融合生活藝術的方式帶領禪修活動,更創立「心呼吸」慈善機構,希望幫助多些人活出自在的人生。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常霖法師
在情緒生起時,記得「停一停 心呼吸」。(作者供圖)

負面情緒

在衝動情緒影響下作出的任何決定,不只對事情沒有絲毫幫助,還有機會火上加油,令事情更進一步惡化。

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藝術。(作者供圖)

藝術家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大家都不忍看見眾生受苦,慈悲心人人本自具足。(作者提供圖片)

四無量心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廣西貧困山區的兒童。(作者提供圖片)

笑,是一件能夠橫跨貧富差距、年齡性別、教育文化、語言和心靈的表現,也是一項歡喜心的布施,隨時隨地,別忘了也給自己一個微笑吧!

石頭讓你的手酸痛了,放下就好,對待煩惱,不也是這樣嗎?(作者提供圖片)

不肯放下

究竟內心的種種煩惱,是否正是自己非把它抬着而不肯放下的呢?又要到哪一天才會學到,心太累了,就把心事給放下來呢?

何謂公義?佛法如何回應?(作者提供圖片)

一位基督徒的問題

不管做任何事都以利益眾生為主,即是佛法說的慈悲。當我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這就是智慧了。

佛法和戒律是用來修正自己,而非用來評判別人的。(作者提供圖片)

出家人也有壓力?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作者出版《菩提樹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分享了真實的愛情及婚姻經驗。(作者提供圖片)

菩提樹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要在愛情或婚姻關係中取得平衡,必須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在任何因為愛情衍生的「貪、嗔、癡」所引發的煩惱生起之時,懂得立刻停一停,然後用心感受呼吸,不再胡思亂想,問題便比較容易解決。

改變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之後,你會發現看待事情的準則可以更加寬廣。(作者提供圖片)

觀點與角度

我們的心常常被先入為主的概念影響,因此評斷事情的觀點與角度都會有限制,往往看不清真相,尤其是帶着分別計較的心來評斷自以為的對錯,對很多人事物的解讀就更看不深、想不遠,容易背離實情。

「幸福」並無一個標準。(作者提供圖片)

幸福常隨

小時候得到一顆糖果,已經覺得很幸福;長大後想要的愈來愈多,才會驚覺能夠簡單地不再追求世間的一切,才是最幸福的。

新年祝願

佛法教導我們,凡事都應該從因着手,假如要祝福對方「身體健康」,最好再多鼓勵幾句話,勸人要早睡早起、放鬆心情、常做運動、多菜少肉等等,這樣才更容易達到身體健康。

僧團也會因為意見不同,而有機會引起磨擦和衝突。(作者提供圖片)

有期望便有失望

本來就不會有一個絕對完美、人人讚揚的好方法,反而應該放下判別心,開放地學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看到別人不足之處,是否也正是自己不足的地方?

一切本自具足,不需要心外求法。(作者提供圖片)

「佛系」想法

早一陣子網上流傳「佛系」的想法,即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緣份到了,一切都會自然出現。大家覺得祖師大德們會鼓勵我們這樣不勞而獲的做法嗎?

一切藝術創作,都是從心出發。(作者提供圖片)

花容與寫真

究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是「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跟你比較相應呢?

我們犯不着去招惹瘋狗。(作者提供圖片)

避開瘋狗

今時今日網絡上充斥着大量負面的訊息,甚至惡意毀謗,就像很多條瘋狗在四處狂吠。最好的對治方法就像打坐時遇到妄念一樣,盡量不去理會和回應。

許曉暉女士提出「停一停 心呼吸」運動標語使用「心」而非「深」。(作者提供圖片)

懷念許曉暉

「真正心呼吸,是一份止靜,透過觀察呼吸,與自己對話,好好關心自己一趟。」Florence教我們在驚聞噩耗時,仍別忘記先停一停,然後用心呼吸,並且珍惜和活好每一天,不要讓時光空過。

佛法本來就是大自然的定律。(作者提供圖片)

禪修的體會

2000年後舉家回流香港,適逢參加一個禪修活動時獲贈一個坐墊。此後每天早晚都會坐禪,想不到短短幾個月的持之以恆,自我覺察能力竟然不經意地加強了。

在幫助別人時,光說理論是無濟於事的。(作者提供圖片)

跳出框框

說大道理的方式不一定能幫到對方,假如不能改變事情的發生,可以改變看事情的態度,就像英文說的”think out of the box”,很多時必須跳出既有的框框,才能有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智行基金會現在每年幫助2萬多個孩子。(作者提供圖片)

慈悲與智慧的行動

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重的,會幫助人去幫他自己,就像智行幫助那些孩子時,不只是提供金錢,還會為他們的將來設計不同的培訓和活動,協助他們成長。

一個良好的駕駛者並非只會踏油門不斷加速。(作者提供圖片)

從駕駛中學佛修行

假如車子的機器已經損壞,不管外殼如何翻新,也不會成為可靠的交通工具,必須從因着手,把內裏的機器修好。因此表面上裝模作樣,做出一個修行人的外表,終究也不能了生脫死,必須從心着手,把自己的覺知提升。

嘉賓們在實踐佛法的生活中,到底會有哪些精彩的故事或經驗呢?(作者提供圖片)

常霖有請

今時今日利用網絡來弘法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趨勢,因為大家不出門也能收看各種資訊,還能保存和重溫好訊息。

籐籃不能裝水,但水可以把污垢洗掉。(作者提供圖片)

裝水的籃子

如果我們偶然聽到一句金石良言,雖然不久之後就忘記了,但已經多少從中得到教益。有時我們以善言勸導家人、親友,可能他們好像只當作耳邊風,但是真理聽進去之後,始終會開花結果,不會是徒然無功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者提供圖片)

智能手機

今天網絡上充斥大量負能量的資訊,智能手機最容易傳播這些東西,我們看得愈多,積聚的負能量就愈多,內在就愈不易平靜。

盡量用心而不用腦去思考,經常練習之後,便會懂得如何停止或減少不必要的欲望。

無欲不生娑婆

不管對名也好、對利也好、對情也好,感受到內心對任何東西的欲望升起時,先覺察它的存在,不去抗拒,接着感受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滿足這個欲望?會否有人因此而受損害?

很多事情要不要做,只在一念之間。

處事的態度

一個伐木工人,工作過程中遇上一棵堅硬的樹木時,究竟應該停一停,先把斧頭磨利,還是咬緊牙根拼命繼續砍呢?

很多時因為相信自己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而對他人打上標籤,引致誤會不只傷害別人,也損壞彼此的關係。

眼見未為真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溝通,千萬不要在事情還未清楚時,就覺得是別人的錯。

真正的培福其實是累積在未來走上解脫道的資糧。(作者提供圖片)

培福

培福是培養福德。為眾生作馬牛就是最好的方式,而現今最容易達到的就是當義工,不求回報的歡喜付出,為大眾服務。

楞嚴經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指月之指

當看到一片落葉時,同時很快的就了知到種子、泥土、陽光、雨水、時間、氣候季節變化、枯萎、回歸泥土等都與其相關,這樣的相關就是緣起緣滅。

很多人都貪着夢中虛幻的事物,而不肯從夢中醒來。(作者提供圖片)

浮生若夢

現實中不管遇到多大的煩惱、或者多美好的感受,假如了解人生就如《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話,便不會再執着那些境象,生命也就獲得解脫了。

如何能夠在生死之中無所畏懼、自在而不顛倒?

最好的祝福

老人家活到兒孫滿堂,該走的時候走,可說是含笑而去,如果每一代都是如此,就是最好的祝福了。

狗子也是眾生之一,為什麼牠會沒有佛性呢?(作者提供圖片)

狗子有無佛性?

我們常常知而故犯的原因,是因為有業識在,所以不管狗子有或者無佛性,原因都是一樣的,這就帶出了佛法不落二邊的道理了。

作者希望透過禪修體驗,讓大家知道大自然有療癒能力,而且禪修、藝術和生活,也是分不開來的。(作者提供圖片)

心在、自在

想要保持「自在」,秘訣就是要「心在」,很多人大部分時間都人在心不在,即是等於身心不平衡,又怎可以自在呢?

輕鬆易懂而又融合生活藝術的禪修方式,較為適合現代人。(作者供圖)

殊途同歸修行路

在心中建立正能量,就等如灌溉心中好的種子,才可以用正能量影響他人;迫得自己太苦,做不到時又常常自責的傷害性很大,因為會累積負能量,就像不斷灌溉內心壞的種子,不只是幫不到人,甚至連自己也幫不了。

不應該太重視臭皮囊,但是修行還是要靠它的。(作者供圖)

我的修行路

長期自責會逐漸在心中形成一股負面能量,對修行不單只沒幫助,還會被這股能量打垮。到後來覺察自己的心力愈來愈弱時,連身體都承受不了而發出警號,面對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我應該怎麼辦呢?

一張有生命力的照片,是光和影二者並存才能表現出來,才會更有立體感。(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影的意義

每當我在生命中遇到逆境時,會告訴自己:「太好了,又有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了!」頓時逆境也會變為順境,這就是聖嚴師公所說的「境隨心轉」。

人類歷史上最不受先入為主概念所限制的就是佛陀。(作者提供圖片)

先入為主的概念

大部分人都會用先入為主的標準去衡量周遭的人、事、物的價值,而限制了其他可能性。佛陀在2700多年前就證明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跟他一樣的見地和決心,去踏出第一步?

究竟用心還是用腦,是很值得我們觀察自己,好好體會一番的。(作者提供圖片)

用心和用腦

不管是學佛修行,還是希望活得自在,都可以用同樣方法,即是在日常生活中清楚覺察,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非常簡單,這就是用心。可惜我們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使用大腦。

佛法教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因着手。(作者提供圖片)

本末倒置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大部分是以高收入作為成功的標準,導致很多人不惜代價地賺錢。大家有沒有想過,除了必須的生活支出之外,為什麼還要賺那麼多錢呢?

布施是六度波羅蜜之首,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作者提供圖片)

布施

有些人會覺得布施好像很困難,但其實只是向側身而過並剛好四目交接的陌生人微笑點頭,就已經是最簡單使眾生得到安心的無畏施。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不管遭遇的是順是逆,都是常態。(作者提供圖片)

比較

不管往好的比或是往差的比,始終還是有一顆比較的心;假如經常存有一顆比較的心,煩惱還是不會止息的。

避免因自我設限而無法客觀,這樣才不會掉入自以為是的是非之中。(作者提供圖片)

人性本善還是惡?

在某些喜劇裏面,有人刻意用惡作劇造成對別人傷害的時候,我們不僅沒有關心傷者,還會開懷大笑,這就代表我們的心裏同時也有作惡的種子。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呢?

試試「停一停,心呼吸」就會得到莫大的幫助。

等候禪

禪法的奧妙,就是能夠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隨時隨地觀察甚至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

「停一停 心呼吸」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大。

停一停 心呼吸

「停一停 心呼吸」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大。這個處理「自心」的方法,便是在遇到棘手問題的人和事,或者要做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之前,先把腦海內雜亂的思緒暫時放下,只用心留意自己的呼吸,不再胡思亂想。

我們禮敬的佛菩薩,不只是泥塑木雕的像,重點是它們代表的意義。

佛教臨終開示

佛教不是一個只是談死的宗教,要活在當下做好本份,我們禮敬的佛菩薩,不只是泥塑木雕的像,重點是它們代表的意義。我們一邊學一邊做,把學到的東西利益其他人,就是對親人最好的功德迴向。

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維持清楚的自我覺察能力。

非死不可

學習安靜的和自己在一起,身在哪裏心在哪裏,覺察周圍的事物,還有自己的起心動念,享受獨處的自己,然後發現其實我們本來就很富足。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