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網絡課堂成為學生上課的主流方式。其實現實課堂與網絡課堂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但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要令孩子能夠在如此疫情保持強健的身體與學習的心。
學校明明沒有教孩子做不對的事情,但最後總是要學校承擔後果。每逢有人提出學校應加強什麼什麼教育,我就會想像學校給外界是否提供了一個好事不做,誤人子弟的犯罪中心的形象?
我們不能只把資訊科技當作一門工具看待,必須同時了解所引起的周遭生活的改變,甚至是我們自己,也因為科技而改變了工作、娛樂,以及與人相處的模式。
怎樣才算是一節成功的電子學習課?很簡單,就是促進師生學習達到教學目的,可能是快了,有效了,或更容易明白某個概念,能夠有效有達到學習目標是必要的條件。
2000多年前,我們的萬世師表也曾經教導我們,對於財富,我們不是不可以追求,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就是假使不用得富貴的正當途徑,雖然得了富貴,君子也不要。
在教學上,當我們談及字形的時候,並非說它是對或是錯的,而是我們為什麼採用這個字形,而不是另一個。我們會以哪一個為準則,背後的理據是什麼更為重要。
如何促使孩子有寫作的動機?首先是寫作的素材,例如經歷了豐富節目一天,才有事可寫,有情感可抒發。相反假如每天只待在家中,手拿着平板或智能電話,那又何來經驗可言?
其實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能夠有這麼多元的做法,而非一刀切,這就是香港教育可貴之處,學校可按自身的需要或優勢,選擇一套校本的推行模式,讓孩子得到最適切的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專業。
平日在港鐵車廂或商場,不時會看見一些小學生拿著圖書閱讀,他們聚精會神,看得津津有味。然而,只要把圖書換成閱讀理解練習,孩子們的嘴角立時向下彎了,苦起臉來,然後不情願地放下圖書,拿起鉛筆把練習完成。也曾經看見一些孩子,很喜歡看圖書,喜歡的程度是連上課時也看,專注得連老師說什麼也不知道。這些孩子很特別,他們不一定是語文成績最出眾的一群,但通常不會太差。他們懂得一些較艱深的詞彙,理解力也不錯,寫作也偶有佳句,但未必可以寫成一篇完整的佳作。儘管他們不一定在語文上取得佳績,但我相信這些孩子將來的語文能力不會輸於他人,因為他們拿著學習最重要的鑰匙——興趣。 閱讀的實驗 很久以前,我就在想,究竟圖書和閱讀理解的文章有什麼分別呢?為此我特地做了一個時間頗長的實驗。那時候我侄女剛就讀幼稚園,我經常給她講故事,也購買了不少圖書給她,同時假日的節目也經常到圖書館借圖書。然後當然是由伴讀到半讀(即只讀故事的一半),最後訓練她自己閱讀。當她建立了自行閱讀的習慣以後,我開始在網上找些短故事,以及自己創作的一些故事列印出來給她看。這個過程,是希望她著重故事的文字內容多於圖畫及包裝。 後來侄女升上小學,開始做閱讀理解時是和她一起完成的,方式就像是以圖書伴讀的模式進行。在完成問題的時候重提文章內容的故事情節,加以聯想,引發她的興趣,而不以完成練習為目的,有些問題甚至不做,讓她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其實不少閱讀理解的文章都有故事性,而孩子們大都喜歡聽故事,只是當我們把閱讀看成是功課,興趣就容易被扼殺了。相反,如果能夠把閱讀圖書和閱讀理解的共通點找出,把功課轉化成孩子們的興趣,那麼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會把閱讀理解視為畏途。在這種方式的教導下,現時侄女每有功課都會先選擇閱讀理解練習完成,形成了習慣。 由於在年幼的時候已養成閱讀的習慣,獎勵也以圖書為主,侄女的閱讀能力已很不錯,在測驗考試的時候雖然沒有跟她特意溫習,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上年在暑假逛書展的時候,還要求我購買閱讀理解練習作為禮物。在她看來,練習多了一種挑戰性,比起自娛的閱讀,又是另一種經驗。 在現實的世界當中,我們把一切都得認真看待,將一切都分門別類,用不同的策略對待處理。但在孩子的世界,簡單而充滿想像,如同童話世界,喜惡分明。就像閱讀,本來沒有分年級、界限、類型,圖書和練習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同,中學的公開試不少也以經典文章作為試題考核。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孩子視之為猛獸,避之則吉呢?會不會是因為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成效不會在短期出現,也難以衡量;相反,完成一個又一個練習,答對了多少題,一目了然,完全是可量度可量化,效益高很多,這就容易成為操練的理由了。 這個實驗還得繼續做下去,當中也有不少調整,例如要擴闊孩子的閱讀類型,並且同時培養對寫作的興趣,那麼孩子的推動力將更大,因為沒有作家是不看書的。儘管到目前為止,侄女的語文成績並非最為優異,但長遠來說,我深信她不會輸,因為興趣已超越了操練。 0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