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

何日生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特聘學者、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曾為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從事「利他思想」、「善經濟」、「善治理」的理論研究、論述與實踐;資深媒體人,電視主播與製作人;多次榮獲台灣電視金鐘獎,常年致力人文傳播、慈善、善文化、宗教哲學等學術研究工作。著有《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慈濟學概論》、《一個詩人的誕生》、《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建構式新聞》、《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與Bill Kazer(《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合著Co-Exising with the Earth;策劃編輯《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敘愛》、《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基於何博士所發展的「善經濟」理論和實踐,香港有人成立善經濟協會,推動人類社會經濟中的利他與和合,達成全體社會的共富與共善。
從東方的觀點闡述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從而可重新探討資本主義的弊病如何得到解決。(Shutterstock)

東方的整體生命觀

個人主義的思維體系,讓資本主義極度追逐物質慾望的滿足。消弭個人主義的過度彰顯,才能消弭物質欲望無止境的滿足。

在15至16世紀之交的前資本主義時期,海洋貿易逐漸興盛。(Shutterstock)

個人主義的歷史建構歷程

海洋貿易促進城市的興起,使得新興城市中的商人和工匠逐漸擺脫過去佃農的角色,獲得人身自由和財富,教會和政府的控制也逐漸出現了制衡與抗爭的力量。

善的基本追求及動機是能夠利益萬民,而不是追尋純粹的真理,這是中國善的根本。(Shutterstock)

善經濟:資本文明興起的歷程

中國的善是共用、是均富,是雨露均沾,是利益萬民、利益萬物,是為至善。善是動機,是方法,也是結果。動機的善,方法的善,與結果的善,三者具足才是善的意義。

從無所求的付出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喜悅,成為驅使企業家不斷地、長期的投入慈善的關鍵。

善經濟理論的發軔

不確定因素愈來愈多,企業再詳盡的預先計劃、策略,一旦面對極具變動的環境都會失能。唯一能憑恃的是信念與企業體現的核心價值。

書中強調企業力行利他精神是善。(作者提供)

我在劍橋大學寫《善經濟》

善是利他。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經濟的主體就應該是利他。善是和合,以利他為動機,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是我心中善經濟的理想。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