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室由三位名校畢業的建築師創立,以實驗和實現的理念,參與建築、公共藝術、商業及住宅設計項目,成立短短兩年已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匯豐青年創業大獎及紐約藝術總監會青年獎,於業界嶄露頭角。
胸懷理想的年輕人面對海闊天空,總想展翅高飛,幹一番事業。他們放棄優厚的工作,憑着滿腔熱誠,撰寫計劃書,四出尋找投資者。30歲的吳鎮麟(Otto)與他的兩位夥伴葉晉亨跟黃卓健也不例外,他們為實現夢想,建立了自己的「實現室」(LAAB)。
不要受專長所限
Otto 的名片上寫着「Artists Architects」,正是 LAAB 的兩個 A 的意思。Otto 表示,這是用來提醒他們永遠要記得自己同時有兩個身分,缺一不可。「我們的實現室充滿實驗性,着重能否把意念實現出來,make it practically work。」
LAAB 實現什麼?Otto 說他們的工作相當廣泛,整個團隊非常有衝勁和能力嘗試不同的項目。他充滿自信說道:「我們的專長就是不以專長為限。」Otto 形容,目前業務涵蓋建築、室內設計、藝術裝置,各佔工作量約三分之一。「有時早上做室內櫥窗設計,下午則埋首樓盤設計。思考設計的過程時經常遇上規模轉變,就是這刻可能在想一顆螺絲,下一刻要想對整個城市的影響。」但他指出最後都是殊途同歸:「最後始終是關心設計和人之間的關係,只是大小之別,我們要考慮當中的技術、材料、氣氛如何影響人的生活,所有東西都是環環相扣。」
設計入手改變世界
Otto 是 LAAB 的設計總監,對設計自當有一份執着,但往往要克服各樣困難。「你一定要很了解你的對象——空間的用家。例如早前設計一個單位,用家除了屋的主人,還包括三隻貓,需要花點時間跟牠們玩耍,才能了解牠們的需要。」然而,有時設計師未必能夠跟每位用家溝通。「像在太古城開設的 Pop-up 誠品夏日閱讀書房,我們不可能跟所有用家溝通,不過身為一個愛書人,我本身就是用家,我便想想自己需要怎樣的空間。太古城人流多,是優點,也是缺點,可帶來更多生意的同時,卻會影響閱讀氣氛,每一個特點都是一體兩面。」Otto 說,設計師的職責便是尋找平衡點,盡量讓用家有充足的空間。「我們設計的空間中你見不到人來人往,同時別人亦不容易打擾到你。」
很多人以為設計就是繪畫一些「很美」藝術品,但 Otto 指,美學上的要求只是基本,在這之上的層次是要求對用家、社會、下一代有價值。今日香港蝸居難求,Otto 提到發展商找他們幫忙時,曾要求盡量在既定土地資源優化空間。「同樣是400尺,只要在設計上花點心思,其實已有很大分別。我們未必有能力改變經濟,但我希望可以由設計入手。」
創意的泉源
Otto 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碩士,回流香港後卻發現建築界主流難以容納自己,不論理想、思考還是處事方式皆不適合他。「美國那邊講求多元,但香港要求的是集中,尤其上一代的前輩,這並沒對錯之分,只是我不同意。新一代接觸的興趣、學習的科目較多元,現時工作團隊中以八、九十後這一代為主,不乏馬來西亞、澳洲人,即將會有一位日本人加入,而且多數同事有英美留學經驗。」
Otto 形容 MIT 是「Start-up 的學校」,同學之中有一半至七成皆自立門戶,好幾個更少年得志,在美國創業得到不錯的成績。「在我的年代,出現 Facebook 和 Dropbox 這類成功例子,對我們來說非常鼓舞。不要以為 MIT 只是一家工程學校,其實是一個提供科技企業家的訓練場,創業氣氛相當濃厚。」他指出,MIT 非常注重三項特質,第一是手腦並用,「意念不只是用來想的,還要試、要做,這個過程能刺激更多思考,這便是實現室的概念源頭。」第二是執着,「只要你真心相信一個理念,你就會廢寢忘餐將之實現。」第三是多元化,「在美國不同研究室的工作經驗告訴我,靠單一能力、文化的團隊是難以發展創新。美國的好處正是聚集不同才能、種族、文化背景,足以多方面分析、理解事物,不斷提問、討論,最後得到結論。創意很多時候是這樣來的,創作就是一個分析過程。」
Otto 認為本地教育制度與美國仍有差距。「在美國讀書時,學校非常鼓勵我們到其他學校如哈佛上課,亂上一通;研究室亦會請不同專業的人一同研究,這在香港暫未看到。即使香港大學的建築系與工程系學生也甚少交流,更遑論社科院、商學院。LAAB 曾為香港大學舍堂負責室內設計工作,跟社監商量後,他們決定在大堂開闢一個開放空間,鼓勵同學課餘深度交流,有時更會邀請嘉賓到訪演講。
拿走框框破舊立新
對 Otto 來說,創意是尋找解決辦法。他強調多元,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拿走框框,不要因為前人這樣做便跟從。「工場師傅着重產品質素,會跟我們理論所謂『慣常做法』。但經過溝通之後,我發現他們心底裏同樣憧憬着新思維。」他認為,師傅的經驗加上新一代的創意、衝勁,往往能擦出新火花。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 Otto 認為,香港人的國際視野仍然高於 MIT 學生,若能持續汲取外地經驗,成功指日可待。「創意永遠不是從零開始,而要依靠日常觀察和不斷嘗試。香港的特色是密集、空間小,人與人之間的居住距離很接近,這是發揮創意的好機會。」
過往眾多設計中,Otto 最愛的是哪一個?Otto 抬頭想了想,突然會心微笑。「我最喜愛的,其實是整個團隊的組合,他們都充滿熱誠。我很少看單一作品,但我會說,現時我們的團隊比較我以往任職的公司都要強,儘管平均年紀非常輕。」他滿意的笑容告訴我,LAAB 實現室就是他最理想的設計作品。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刊《商薈》2016年5月號)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