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67暴動與19暴動的連結

67暴動與19暴動的連結

67動亂本來是一場草根市民為了公平生存而進行的反殖民主義愛國運動,港英政府利用冷戰背景,在思想文化上將反殖民主義運動很方便地與香港左派及中國革命系統掛鈎。

嚴浩 作者: 嚴浩
2022-10-13
坐綠苔

標籤: 67暴動去殖民化戴磊華歷史觀茅茅起義
無論哪一方的政客,都會看準了對其有利的時機而行事,只不過,對曾經被利用過的人,卻會用完即棄。(灼見名家製圖)
無論哪一方的政客,都會看準了對其有利的時機而行事,只不過,對曾經被利用過的人,卻會用完即棄。(灼見名家製圖)

承接上文:〈67暴動裏無法承受的暴力〉 

電文小心翼翼咬文嚼字,行文者試圖從字裏行間的縫隙中「掙扎」出來。請留意原文的詞藻,可以感覺到肇事者與問責者之間的關係,一個不斷做鬼臉的惡棍向慈愛的教父述職,他承認血案是他引起,不過是被對方挑動為先,他只好很委屈地被逼抗爭(struggle)。自己使用真槍實彈對付手無寸鐵的市民,卻用上”struggle”字眼,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在上面舞動兩隻手指加了引號。

濫用暴力令戴磊華焦慮,令他無法不聯想到肯亞暴動:

Electric shock was widely used, as well as cigarettes and fire. Bottles (often broken), gun barrels, knives, snakes, vermin and hot eggs were thrust up men’s rectums and women’s vaginas. The screening teams whipped, shot, burned and mutilated Mau Mau suspects, ostensibly to gather intelligence for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as court evidence.

電擊、煙頭、火燒很普遍。碎玻璃瓶、槍托、刀、蛇、毒蛇,還有用滾燙的雞蛋塞進男人的肛門和女人的陰道。篩選組鞭打、槍擊、燒、凌遲茅茅嫌疑者,表面上是為了收集情報用作軍事行動,以及用作法庭證據。

紀錄片《YP 1967》中,當年接受訪問的也述說了發生在自己身上令人髮指的經歷。

茅茅起義比香港67暴動程度更嚴重,後續也不同。當年的受害者事後控告英國政府,過程當然坎坷,終於在2013年,待到控告人死剩不到10個,英國政府才公開為茅茅起義期間的暴行向肯亞人民道歉賠償。回頭看看眼前我們身邊,香港67暴動的死難者和當年的囚犯,終於在2022年,也得到了⋯⋯繼續被選擇性遺忘!

根據茅茅起義事件創作的電影,文學,音樂不勝枚舉;根據香港67暴動事件創作的電影、文學、音樂⋯⋯艱難推進,沒有進展。

半個世紀以前的一段歷史,難道沒有得到公平公正的評價嗎?還是有一些。以下是根據英文版的維基解密(中文版和英文版內容可能不一樣):

After major riots in 1966 and 1967, his administration belatedly introduced some social reform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y District Offices in 1968 as link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legislation of an eight-hour workday, six-day work week in 1971;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six-year compulsory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lso in 1971.

在1966和1967年的重大暴動之後,他(港督戴麟趾)的政府引進了遲來的社會改革,包括在1968年成立的民政署,是政府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渠道;在1971年立法規定一天8小時工時、一星期6個工作天;同年也規定了6年強制教育。

 

在英國本土,早在1900年之前已經禁止童工,童工的重心由勞動轉為了教育──71年後的英國殖民地香港,要等到血流成河之後,才規定了6年強制教育。到了2022年的香港,97回歸20多年以後,沒有經歷過殖民地的年輕人卻認為殖民地時代有如烏托邦一樣美好,難道年輕人念了一本不同的歷史?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着人的主觀意識而變化、歪曲、捏造。67社會騷亂的真相,本來有如一塊拼圖,少了一塊也不是原貌,可是留在歷史書上的只有一個圖塊,即是「左仔的錯」。

時間到了2019年,香港再次發生嚴重政治暴動,一群人聯合外國黑勢力企圖推翻政府達到香港獨立,有觀點認為這是香港人經過67暴動的腥風血雨之後,進一步加深固有的恐共情結。港人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長期存在,即使回歸後仍未消除,這個原因確實存在,但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其一,97年回歸前後,中方為了安穩人心,平穩過渡,也對殖民地的過去諱莫如深,回歸後20多年,沒有去殖民化的企圖,推行的一國兩制也只注重兩制,沒有愛國教育,解放後花了幾十年建立的愛國基業逐漸土崩瓦解,愛國學校縮小營運甚至倒閉、愛國報社縮小營運甚至倒閉、愛國工會大部分倒閉、愛國電影院線完全倒閉,一家也沒有留下。

其二,中方放棄了道德高地,西方不但沒有放棄冷戰思維,更積極以行動推行。1995年回歸前兩年,外國勢力帶資金找到本地合夥人,用慷慨讓利的方式成立了一張主流報社,輕輕鬆鬆地主導了整個城市的文宣,同時,大量資金進入學校系統,從小學到大學有如水銀瀉地。結果,歷史書被改寫,鴉片戰爭是西方各國為了幫助中國人戒鴉片。

67動亂本來是一場草根市民為了公平生存而進行的反殖民主義愛國運動,港英政府利用冷戰背景,在思想文化上將反殖民主義運動很方便地與香港左派及中國革命系統掛鉤,目的鮮明地將之解釋為蘇聯「極權主義」,從此愛國等於是左仔,是土共,是暴徒,這個政治立場被黑勢力繼續興波作浪妖魔化,隨着97回歸更逐漸被升華到反共產黨管治香港的道德高地,最後成為2019年暴動的一面黑旗!

這叫為一個民族洗腦。

What makes a nation: common historical memories. When the nation’s history is poorly taught in schools; ignored by the young, and proudly rejected by qualified elders, awareness of tradition consists only in wanting to destroy it

一個民族是怎樣凝集的?共同歷史記憶。當這個民族的歷史被學校老師胡亂施教,被年輕人漠視,又被資深的成年人拒於門外,『傳統』就成為『需要砸爛』的代名詞。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500年》,
法國裔美國歷史學家雅克·馬丁·巴爾贊(Jacques Martin Barzun)

以年輕人為主的2019年暴動就在這個泥土上生長,直至瓜熟蒂落。無論哪一方的政客,都會看準了對其有利的時機而行事,只不過,對曾經被利用過的人,卻會用完即棄。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隨着回歸,大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逐漸淡出歷史舞台,香港遲早也將踏上融合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遺憾的是百年的腥風血雨卻沒有隨着時間隱退,歷史造成的政治曲解和分裂在年輕一代中愈來愈大。另一方面,當年參與這場愛國反殖民鬥爭的年輕人也還在,他們曾經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有不少人是當年被港英逮捕的少年犯,這段歷史是他們今天的境遇,歷史帶來的折磨是他們今天身體上無法痊癒的生理和心理傷口,歷史不公平對待他們,傷口還在流血!

2012年5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67事件45周年學術會議,為什麼要讓這段歷史在人們的記憶中活下去?一如屈穎妍在《火樹飛花》中説,45年後的怒氣,她仍能從當年的愛國青年身上感覺到。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半輩子以前的事,許多人選擇放下甚至忘記,但事件中更多的人,「卻認為這才是個開端,人生另一場為尊嚴打拼的戰爭,剛剛開始」。

我,在67年的時候適逢其會,是一個正在唸中學的「愛國學生」,這個事件給我留下一生無法忘記的回憶和一個永遠的問號,這個問號隨着時間的變遷愈來愈大,當年入獄的同胞今天已經成了父母,但半個世紀後我才知道:他們之中很多都不敢把自己從前坐過牢的往事告訴子女,因為無法解釋清楚,為什麼?因為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還沒有還他們一個公道,他們到今天仍然有刑事記錄。

你不知道的67暴動 6-5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修繕後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67暴動──被扭曲的愛國者歷史67暴動──被扭曲的愛國者歷史
  • 67暴動裏無法承受的暴力67暴動裏無法承受的暴力
  • 評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評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 一年級學生一年級學生
  • 司法要改司法要改


嚴浩

導演、作家。
View all posts
標籤: 67暴動去殖民化戴磊華歷史觀茅茅起義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他感到非常幸運,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已得到多位經濟學大師的青睞和指導。(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尋找快樂尋找快樂 譚寶碩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