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學校教育有很多假設:每一堂課不多於一小時、在學校內一定要關上手機、學生只能在學校和課室內學習……人們普遍有上述的假設,因為他們都是這樣受教育的。
上述假設都是工業社會的產物,一定不能夠滿足商業社會和資訊科技社會的需要。面對非常不確定的將來,學校應該怎樣為學生裝備呢?
在上述假設之下的學校教育,教師們縱然辛勤地勞動,依然難以讓大部分學生投入於真正的學習之中。對於一些有限制的學生,情況更為困難。
面對試驗和轉變時,學校教育通常遇到較大的阻力。有些人說,學校教育太重要了,不應冒險試驗和改變;有些人卻從另一角度去判斷,學校太重要了,一定不能夠僵化和落後。
英國有一所社會企業名為「公共服務創新單位(Innovation Unit)」,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的機構,它致力於利用創新的力量解決社會挑戰。「創新單位」的記錄良好,能夠為公共服務的領導者和組織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實踐方法。面對這些領導者和組織帶着問題而來,「創新單位」會帶領他們實現嶄新的解決方案,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結果。
為了解決上述學校教育問題,「創新單位」建議一些學校嘗試作出改變,包括:彈性上課時間;手機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成人多數在真實世界學習,為什麼學生不可以?更重要的是,最優秀的教師都是熱愛學習的,最佳學習的方法是去進行教學。
1. 彈性上課時間
上課時間變得有彈性和多元化之後,教師的角色也因此有很大的變化。
瑞典的Kunskapsskolan(The Knowledge School)和巴西的Lumiar schools放棄固定上課時間,以學生個人計劃或者小組計劃設計學習時間。上課時間是以學生的學習目的來設計,教師協助學生的學習進展。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的創意課程中,每一堂的上課時間可以長達3小時,讓教師和學生有機會深度探究跨科目的課題。採用了這種安排,教師獲得很高的滿足感;學生則覺得他們更能夠獨立地學習。
英國Cramlington Learning Village的科學科上課時間可以長達半天,讓學生充分投入到他們的研究。
美國的Khan Academy讓學生以反轉課堂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課堂以外的時間為學生提供網上學習內容,增加學生和教師在上課時的互動和討論。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的測試合格率由41%提高到74%。
一刀切(千篇一律)的上課時間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感覺;教師也不能夠發揮他們教學和設計課程的創意。
2. 突破課室的限制去思考
在傳統的課室內,學生一排排、一列列地坐着,這樣的安排有利於教師去傳授資訊。然而,在目前資訊那麼發達的時代,學生基本上不用教師去給予資訊,21世紀需要的是合作解難的能力。
Cramlington Learning Village(開放學習科學廣場)位於英國的Northumberland,該機構把空間分為多個進行科學探究的區域。這些探究包括討論、進行研究和實驗。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處理複雜的課題,他們自主地去做探究,而不是跟隨別人的意見去做。在這些探究的領域內,備有網絡攝錄機,以備學生在週末去監控他們所進行的實驗。
瑞典的Kunskapsskolan也採取相同的政策,整間學校都是學習的空間。一個「地方」的性質是怎樣,並非取決於那個地方本身的性質,而是視乎我們怎樣去設計它。課室,可以是很多元化、持續發展和有彈性的。
3. 個人化學習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SEN)通常是指一些被診斷為具有某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SEN學生──我們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處理問題,用自己的步伐去掌握概念,對不同的回饋有不同的反應。對於上述情況,優秀的教師會有適當的處理方法。可惜,在傳統學校的限制下,大部分的教師都不可能透過個人化的學習去處理。
大部分學校的學生是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方法去學習相同的東西,這種處理並不配合上述的特性。由於數碼科技的發展,上述情況將會有突破性的變化。數碼科技可以讓教師不用批改學生的作業,而是全面掌握學生個人的進度,讓個人化學習成為可能。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在美國New York市的School of One。在每天早上數學科的學習時段,每個學生都會收到一份清單,列出他會聽到的演講、會參加的小組討論和研習班、會參與的電腦遊戲以及師生一對一討論。這些清單是基於過去他的學習情況,由電腦製訂出來的。學生除了得益於小組學習之外,還可以追求個人化的學習。
專題研習提供更合適的環境進行個人化學習,因為他容許學生基於自己的熱誠、技能和興趣去設計這些專題。在英國曼徹斯特的Matthew Moss High School,學生可以基於他們所熱衷的,在教師和同學的協助下,修訂他們的專題計劃。這些計劃包括設計和完成一件T恤、基於部件製造一部汽車引擎或者投射器等等。
善用數碼科技、專題研習全面去改革學校的學習,讓學生享受基於熱誠所推動的學習,學習他們所關注的事物。再者,以頻密(而非騷擾性)的評核去提供頻密的回饋,以修訂學員們的學習過程,保證他們達到他們學習的目的。
4. 用上學生的數碼專長
線上對話(Online Chat)、即時通訊和電郵都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關係。在英國落定咸的Heathfield Primary School有一個只有五歲的學生,利用網路日誌記錄他所學習到的東西,參加比賽,而且和世界各國的學生互相交流。
美國德克薩斯州Lewisvile的學校鼓勵學生以手機為學習工具。在課堂上,學生把問題寫出來,在交流的白板上面互相評論對方的見解。這樣做鼓勵了辯論,讓那些口頭上不善於表達的同學可以通過文字互相溝通。學生們能夠更投入於學習,並釋放出他們的活力。
把數碼科技結合到學生的學習,我們可以把學生生活和學校學習結合在一起,無論在學校內或外,學生都可以投入於學習。
5. 進行真正的專題研習
特別令人驚嘆的例子是「三藩市建造學院」,它舉辦了一個為期半天的高中課程,為有興趣設計和建築的學生而設。一組學生負責為三藩市14號新碼頭設計一組瓦片。從提出設計概念到最後組裝完成,他們只有10個星期。整個過程讓他們學習到一系列的創新能力:他們要在期限之前完成專題,需要具備堅強的適應力。他們的專題原先被拒絕,原因是當中的海洋主題概念模糊,他們需要從頭再做。到現在,你會見到他們的成果展現在14號新碼頭的牆壁之上。
一個這樣的專題需要:小組合作、時間管理、對多元要求的聽眾發表他們的成果。
學生需要跳出學校去進行他們的研究,讓教師有空間創造和設計學生學習的機會,並向學生傳遞下列的信息:學生的學習不只要向教師負責,而是要對一系列對象負責;學生不只在有限的時間來學校學習,而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去學習。專題研習協助學生在迅速變化的的數碼時代中,發展成為終身學習者。
優秀的專題具有三項特徵:要設計多個方案才能有最後的成品;提供很多機會讓參與者互相批評;成品是要展示給公眾的。這三種特性讓學生經歷不斷修訂、互相批評和公眾展示,最終讓教師和學生完成高質素的產品。
優秀的產品都是這樣煉成的──從多方面的投入、不斷的回饋,讓學生們獲得以下的能力:投入、解難能力和適應能力。以上能力都是現代僱主所需要的。這樣做打破了學術和職業的界限,也打破成年人和學生的分野。真實的世界沒有傳統學校的這些界限。
6. 期望和協助學生成為教師
學校應該開始認識到學生具教學的潛力,怎樣去發展和安排學生成為教師助手,讓他們發展自己和其他同學成為更積極的學習角色,是教育工作者們努力的方向。
青少年對其他同學的興趣通常都有深刻的體會。美國的Jefferson County公立學校推行一個學生科技領導計劃,組織學生製造和歷史有關的電影,再和同學分享成果。
兩個10歲的女孩選擇把Claudette Colvin反對種族歧視的經典故事訴說出來。主角是一位15歲的黑人女孩,在公共巴士內她堅持坐在白人專享的座位,引起一次影響非常大的黑人民權運動。這兩位女孩不但要深入認識有關歷史的內容,還需要考慮怎樣表達使到其他同學關心和掌握該段歷史事件。
英國The Fife Peer Learning Experiment把兩個小學生組成一小組,讓他們協助彼此的閱讀和數學。結果發覺他們在成績、行為和成熟程度各方面的發展都很好,而本來不太守規矩的學生的進步更為明顯。
倫敦東南部The Harris Federation of Academies的Student Commission on Learning讓超過100名學生有機會和教師一起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們提出一系列的建議,包括學生擁有新的角色,讓他們去檢討和設計課程要素。
在教與學上讓學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並不容易,需要建基於相互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學校有勇氣去分享責任與權利,讓學生扮演更有意義的角色,結果是相當正面的,包括教學質素的提高、交流更為頻密和更有活力。
7. 協助和期望教師也是學習者
21世紀要求年輕人成為良好的學習者。他們需要成為有活力的學習者,能夠從錯誤中學習;成為獨立的學習者,願意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是靈活的學習者,隨時準備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在變幻的世界中學習。如果年輕人要達到上述幾方面,一定需要有效的「學習型教師」,並全面理解學習的過程。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這些教師本身一定也是良好的學習者。
最激勵人心的教師,是那些最熱愛學習的教師。
美國聖地牙哥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部分教師建立了High Tech High組織,目的是通過研究去學習。他們組成自己的教育研究所,讓參與的教師把他們自己的課室變成實驗室,進行自己的研究項目,發行自己的學報。
要滿足教師們的學習慾望,無論在學校層面或制度層面,我們一定要提供適當的平台,讓他們追求個人的目標,開發和培育一種學習的文化,讓年輕人模仿而獲得益處。
8. 測量那些最重要的質素
在學生完成學業後,我們量度他們學習到些什麼呢?對於學校以外世界,我們是否能夠量度到當中所需要的能力呢?外面需要的能力包括:分析、綜合、在小組內的協作、主動性、解難能力和創意。
除了測驗和考試外,評估方法應該是多元化的,包括學習日誌、資料包、口試、發表報告等等。
以Khan Academy為例,一些組織提供數學和科學的線上課程,並發展出一些規劃,讓我們不只知道學生的對錯,還知道每個學生對於哪一類題目感到較為困惑、哪一類的概念遇到困難,我們更會知道學生在每一條題目所用的時間。電腦替人類做了這些工作,讓教師可以有較多時間去設計更好的課程,讓師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見面。
9. 和家庭合作
家庭的參與和學生的學業成就具有很密切的關係。學校應該試圖找出更具創意和整體的方案,去建立學校和社區之間的橋樑。
有些學校邀請家長深入參與學校的運作,包括擬訂教授哪些內容,並和家長一起去設計課程。
紐西蘭一所名叫「發現1號」的小學,學校的課程設計是由整個社區一起參與。學校的工作坊則由具有特別資歷的家長去舉辦,家長和學校成為夥伴關係。
倫敦Mayfield Primary School提供空間,安排家長在放學前的30分鐘和他們的子女一起學習。
「面書」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讓學生展示他們的習作。老師可以通過「面書」經常和家長溝通,讓他們全情投入,補救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隔閡。
10. 賦權給學生
聆聽「學生聲音」,是讓學生有機會在切身的問題上發聲。有些學校設立學生議會,讓他們有機會發揮影響力。其實,只有很少學生能夠參與一些學校層面的關鍵決策;對於地區性或者國家層面的決策,學生更是全無機會參與。
讓學生涉足教育制度,能夠讓他們覺得受重視,進而對自身的學習負責。比較來說,有機會參與和負責的學生,他們的成就應該比那些沒有機會的學生為高。
傳統上斯堪的納維亞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教育制度層面的決定,亦有機會進入學校管理層。以學生學業成就通常位於國際前列的芬蘭為例,學生不只有機會參與學校層面的決定,甚至有機會在國家層面上作出決策。
英國有600間學校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UK Rights Respecting School Award,把兒童權利公約成為他們學校的精神支柱。結果,兒童的福利得到改善,欺凌個案減少,成績和參與同步提高,態度趨向正面,更包容和關愛的學校氣氛逐漸出現。
在民主架構下,每個公民的角色是要去平衡個人的需要和群體的利益,從較廣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兩者都是學生進入工作世界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小結
香港的學校教育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從上述的10個角度,香港的學校教育界又應該從哪個角度,或者其它方面去著手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