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及貿易在美國發起貿易戰及新冠肺炎肆虐之下出現大衰退的情況下,在亞太區的15個國家卻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個協定是2011年由東盟十國(ASEAN)倡議,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及印度參加。最後除了印度以「有重要問題尚未解決」未簽署外,15國都簽署了,當然,條約的生效條款規定:「協定至少需要六個東盟成員國和三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夥伴交存批准書、接受書或核准書後正式生效。」
無西方國家主導的全面經濟合作協議
RCEP是一個區域性的全面經濟合作協議。包括內容有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式與貿易便利化、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式、貿易救濟、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專業服務、自然人移動、投資、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和法律、經濟與技術合作、政府採購、爭端解決及機構安排等。目前只有協議框架,各方面的落實仍要跟進大量商議程序及具體落實。
RCEP是沒有西方國家主導下的亞太區內經貿合作協議。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強勢主導下成立了聯合國(UN)、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構成的國際秩序下至今已有70多年。原來的組織管理運作上已經出現很多問題。美國於1971年已經出現貿易赤字,美元貶值,國際上匯率制度浮動,關稅貿易總協定以雙邊貿易談判為基礎,加上最優惠國條款,貿易壁壘如配額及關稅妨礙貿易的公平競爭及效率。在世界主張經濟一體化潮流下,終於在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取消配額及產地來源證、減免關稅等。可是實行了不到十年,很多國家開始感受到取消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及收支平衡帶來很大衝擊。結果關稅壁壘、技術壁壘又萌芽。以致出現今日的單邊主義取代多邊主義的局面。
區域性合作的先例
在過去幾十年間,亦出現了地區性自由貿易及經濟合作,最成功的是歐盟。早在上世紀初,歐洲國家已經知道建立統一的市場經濟才能有效率地配置資源,擴大市場。於是於七十年代初成立取消關稅的六國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其後發展為資源可自由流動的經濟共同體(Economic Union),最後統一的貨幣──歐元區(EURO)及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歐盟成立時有15個國家;其後野心太大,擴大到東歐、南歐共28個國家,結果造成很多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公共財政危機,限強戰亂引發的難民潮,影響其他發達國家,引發了英國的「脫歐」。但是當歐盟維持在15個會員國時,歐盟經濟增長得很好,其貿易總額已經超越美國!特別是歐盟區內的自由貿易佔了歐盟總貿易額的七成!因此,歐盟為區域性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然而,美國對歐盟及歐元的成功當然不高興,但是也相應與墨西哥及加拿大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在過去20年大大小小的自由貿易區林立,取代了「世貿」的多邊協議。
在亞洲,最早成立的自由貿易區是東盟十國(ASEAN),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除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五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後,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五國先後加入東盟,使這一組織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其中經濟較發達的有六國,就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一直積極與東盟建立關係,於2000年建立「十加一」自由貿易區。這次15國簽訂了RCEP,可視為亞太區團結一致、全面為多邊經濟合作走上了重要的一步!
RCEP的潛力巨大
如果我們看看這次簽署RCEP國家的資料(包括未簽署的印度),就知道其將來發展的潛力極大。首先這些亞太區國家擁有的資源龐大而多元。目前有人口22億,佔全球近三分之一;GDP有25萬億美元,也相當於全球的29%;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億美元,也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在這個區域內,預期多數國家的GDP及貿易仍然會有穩定或高增長,迎來的將是主導世界發展的亞太時代。
就目前15國之間的貿易看,中國整體上有貿易逆差1500億美元,主要是東盟的馬來西亞、泰國、寮國;更重要的是韓國、澳洲、日本和新西蘭。說明這些簽署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是互補的,而不是一面倒的。在商品貿易方面,發達國家需要自然資源,包括農林產品、礦產等,這些資源都有待開發利用。而發展中國家也要輸入先進工業產品。在服務貿易方面也會迅速發展。區域間基本設施也需要大量投資。而協議亦承諾開放市場。即如協定內容顯示,這是一份涵蓋全面經濟合作的協定,RCEP包括廣泛的條款都是切中所需的。
順道一提的是印度暫時未有參與RCEP,也是基於其貿易上的條件未能配合。對放開自由貿易及開放市場仍有顧慮,不過、相信將來也不能置身局外。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