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小在深水埗區長大,但卻不知道「醫局街」上真有「醫局」;「耀東街」的名字是為紀念一位名為「黃耀東」的富商;還有小時候長輩常常提起的「東廬大廈」,前身原來是這位富商的花園別墅……
最近,有機會參加一個關於深水埗區歷史建築的講座,講者是對建築文物深有研究的陳天權先生,陳先生也是本社作者之一,他寫有關本地歷史建築的文章,翔實嚴謹,附有精美彩照,擁有大量讀者。這次,他現身說法,親自帶領一個培訓教師的導賞團,觀賞深水埗一些極具保育價值的建築和文物。
第一站:美荷樓青年旅舍(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深水埗石峽尾邨41座
活化前的美荷樓,是石峽尾徙置區41座,陳天權先生首先這裏舉講座,講解歷史建築分級制和深水埗的歷史建築,當中最古老的,應數李鄭屋邨東漢時期的古墓,距今已近2000年歷史。然而區內歷史建築大都不過百年,最少的只有幾十年歷史,也可以從側面了解深水埗的發展。
石峽尾邨是戰後興建的第一代公屋,美荷樓則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本身極具歷史意義。1953年石峽尾木屋區大火後,政府決定在原址興建石峽尾徙置區,美荷樓於1954年建成,是現今碩果僅存的「H」型6層公共房屋,現已被活化為青年旅舍和旗下的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周邊值得駐足的歷史建築,還包括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現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前德貞女子中學的英華女學校,以及去年才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嘉頓中心。
嘉頓中心最近申請拆卸重建,並獲得城規會有條件通過計劃。據悉,重建後的新廈,須保留鐘樓上的時鐘及其紅色外牆、外牆上兩個「麵包師傅」造型的商標,以及外牆的Garden字樣須沿用紅底白字等。現在,嘉頓中心外牆已圍上安全網,未知僅為裝修抑或為重建作準備。
陳天權指出,嘉頓早在1926年創辦,1956年「雙十暴動」中,廠房曾遭破瓌,現在的建築是1958年由留美建築師朱彬設計的,最大特色是加建了鐘樓,中心鄰近深水埗碼頭,鐘樓遂成為當時附近居民的報時鐘。
第二站:聖方濟各堂
地址:石峽尾街58號
從嘉頓中心向旺角方向走一段路,便來到聖方濟各堂,這座教堂全名「聖五傷方濟各堂」,建於1956年,屬九龍區規模較大的天主教堂,教堂揉合中西的建築風格,外表典雅宏偉,但由於目前沒有拆卸的危險,因此也沒有評級。毗鄰的聖方濟各英文小學,是地區名校。陳天權指出,建教堂同時須設學校,是當時港英政府為解決兒童失學而訂立的政策,也因此香港有許多「教會學校」。
聖方濟各堂對面為耀東街,街名是紀念富商兼善長仁翁黃耀東;附近有座東廬大廈,原址正是黃耀東的花園別墅「東廬」。
第三站:三太子廟(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汝州街196-198號
看完西式教堂,一行人來到「三太子廟」,這是香港唯一一間以供奉哪吒「三太子」為主的廟宇。神座上除了哪吒外,還供奉金吒和木吒。
三太子廟建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陳天權指出,建廟的緣起是1894年香港發生瘟疫,供奉三太子是為了驅疫,廟門的對聯也明白寫着「驅除癘疫何神也 功德生民則祀之」的字句。不過,後來陸續加入了觀音、包公、金花婆婆,財神、文昌以至太歲的神像,三太子廟的「功能」自然大幅擴展了。
三太子廟毗鄰的北帝廟,則是1920年代興建。每年的三太子誕、北帝誕和文昌開筆禮,都有一番熱鬧。
第四站:深水埗警署(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欽州街37A號
離開三太子廟,沿着荔枝角道向西九龍中心方向,走到欽州街交界處,便是深水埗警署。
深水埗警署1925年建成,採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在九龍區與旺角警署內的前警察訓練學堂及已停用的油麻地警署,同列二級歷史建築。市民須從側門進入報案室,長長的列柱拱廊是警署最大特色。
第五站:深水埗軍營界碑和加拿大軍人紀念碑
地址:荔枝角道733號
由深水埗警署向麗閣邨方向,有一佔地甚廣的深水埗公園,當年是軍營一部分,現在卻成了居民休憩之地,能夠證明前世今生的,只有門外的三塊界碑和公園內的兩塊紀念牌。
界碑碑文向內,上面刻有代表英國政府物業的「箭頭」(Broad Arrow)標誌、M.O.D.(國防部)和B.S.(界石)字樣及編號,目前僅剩三塊,彌足珍貴。
入到公園內,走不多遠可看見兩棵楓香樹,樹下有兩塊紀念牌,均為紀念戰時受難者,其中銀色的一塊,用中、英、法三種文字說明,旨在紀念1941年來港支援的加拿大軍人,這批軍人當年就駐紥在深水埗軍營內,之後香港淪陷,深水埗軍營變了戰俘營,不少加拿大士兵就死在這個軍營內。
第六站:深水埗公立醫局(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醫局街137號
深水埗公立醫局原來位於醫局街天后廟旁,據說武術宗師葉問初來港時,亦曾借宿該廟。1930年代,公立醫局遷往醫局街137號,新醫局是一幢漂亮的建築,由富商黃耀東捐建,以當時流行的Art Deco風格設計,樓高兩層,佔地1000平方米,樓頂有「深水埔公立醫局」七個大字。現時為美沙酮診所,一般市民鮮見入內。
公立醫局附近也有一些地方值得留連,例如位於桂林街的新亞書院紀念花園,上址原為錢穆、唐君毅創辦新亞書院的舊址,現有已故饒宗頤教授題字「新亞舊址」、歷史學家余英時教授題寫碑記,以及新亞校歌紀念碑等供遊人憑弔。
來到這裏,導賞團的「任務」已基本完成,隨行的老師們與陳天權合照一幀,以資紀念。意猶未盡的老師們,跟着陳先生沿醫局街走到海壇街,便走到同屬二級歷史建築的關帝廟。
終站:關帝廟(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海壇街158號
在石屎森林的深水埗,這座關帝廟佔地不算小。廟宇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唯曾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修葺,廟內除了供奉關帝(武帝)外,也供奉觀音、包公和文昌。近年修葺後,還多了漫畫家李志清繪畫的桃園三結義等作品,值得一看。
番外篇:Cyber保育與中醫活化
深水埗是九龍發展較早的舊區,可逛之處不少,例如「電腦電玩迷天地」的黃金商場及高登電腦中心、「電子迷天堂」的鴨寮街、「明哥」發跡之地的北河街、能仁專上學院旁邊的模型店,以至新興的大型商場西九龍中心等,都是街坊經常流連之地。
不過,近年在城市發展與保育之間,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南昌街14號,原名「為群公寓」,是1960年代建成的六層高住宅,兩邊大「騎樓」是其特色,原來被分隔成多個單位,經過修葺後,變成現在的「cyber」模樣,途人經過,都忍不住多望兩眼。
另一個活化舊建築的著名例子,是荔枝角道119號雷生春堂,這座1931年落成的大宅,原是九巴創辦人雷亮家族的物業,其「走馬大騎樓」獨具特色。筆者少年時代,雷生春大宅已顯得破敗殘舊,現在修葺一身,搖身變成「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繼續以深水埗地標的姿態服務市民大眾。儘管這些建築都不在「導賞行程」內,讀者如到深水埗,也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