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致力透過活潑生動 方式引起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和關注,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 達至「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本屆總決賽及頒獎典禮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香港賽馬會演講廳舉行,場內結合嶄新與古典風格,並將故宮相關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納入對壘賽題目,鼓勵同學透過參觀故宮,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精髓。今屆頒獎典禮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擔任主禮嘉賓,致辭勉勵參加同學。除了冠亞季殿軍領獎,獲得腹有詩書教育獎的老師代表、親子獎家庭代表和第五名學生隊伍亦受邀出席並於台上獲頒。本社特設多個獎項,涵蓋學校、學生與家庭三方,鼓勵家校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準決賽及總決賽一如往屆於電視台播放,不斷發揮民間比賽影響力。
灼見名家邀請的顧問團陣容鼎盛,著名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博士擔任首席顧問,並邀請全港11所高等院校的中文相關教授、學者擔任顧問及評判。出題範疇涵蓋中國文學、文化、歷史及哲學,初賽由55篇古典文學、成語和古文金句入門,達致培育學生文化涵養第一,比賽第二。
一、比賽詳情及賽制
參賽學校數目:不限,每間學校一隊。
參賽對象
成員:每隊由最多10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組成,每次出賽最少3名學生,包括一名隊長。每場出賽學生、隊長、智囊團的組合可以不同,惟必須是報名參賽的成員。
智囊團:出賽以外的其他隊員為智囊團。
比賽日期:2023年4月至6月
賽制
初賽 單獨賽
初賽日:2023年4月15日
隊伍單獨作賽,全隊隊員可參與討論,答案由隊長或隊長指定隊員說出。8分鐘內回答最多20條題目,最高分首23名晉級,若同分情況下,將以最短時間內完成的一隊勝出。
由0分開始,第1-10題為選擇題,每題答對可得10分;第11-15題為背誦題,每題答對可得20分;第16-20題為挑戰題(選擇題或短答題),每題答對可得30分;
所有題目答錯或略過不扣分,滿分350分。
第二回合 對壘賽
上一屆的冠、亞、季、殿軍學校作為種子隊自動晉級第二回合,共27隊比賽,分9場,每場3隊對壘,第一名直接晉級準決賽;第二名可透過復活賽晉級準決賽,共3場,每場3隊對壘。
準決賽 對壘賽
共12隊比賽,分4場,每場3隊對壘,第一名直接晉級總決賽;第二名可晉級殿軍賽,共2場,2隊對壘,出線隊伍獲得殿軍殊榮,並獲邀出席總決賽及頒獎典禮,於頒獎典禮上獲頒獎盃、獎牌及書券。
總決賽 對壘賽
共4隊對壘,爭奪冠、亞、季、殿軍。
對壘賽比賽模式
每場比賽約45分鐘,分為必答環節及搶答環節。 每隊有底分100分。
甲. 必答環節
每隊作答10條問題,每題有10秒作答時間,答中可得20分,答錯或棄權不扣分,不設補答。最後一題為挑戰題,答對可得30分,答對所有題目額外加30分。每隊有兩次諮詢智囊團機會。
乙. 搶答環節
搶答環節10分鐘,參賽隊伍須按動搶答器,按鍵後待主持叫出隊名方可作答,5秒內不作答當作棄權。答對可得30 分,答錯或棄權扣 20 分。若首先搶答隊伍答錯或棄權,其他隊伍可補答一次,答中可得20分,補答答錯或棄權扣10分。
丙. 挑戰題
多選題,各隊同時作答,答中可得30分,答錯不扣分。
二、獎項
學生
優異獎:每位參賽學生,不論晉級與否的參賽學生均可獲得,證書嘉許
第八名:共9隊,由第二回合第三名的參賽學生獲得,證書嘉許
第七名:共6隊,由第二回合復活賽第二、三名的參賽學生獲得,證書嘉許
第六名:共4隊,由準決賽第三名的參賽學生獲得,證書、獎牌及價值500港元書券。
第五名:共4隊,由準決賽第二名的參賽學生獲得,證書、獎牌及價值1000港元書券。
冠亞季殿軍:獲得證書、獎牌、獎盃,及書券:
冠軍:價值10,000港元書券;亞軍:價值8,000港元書券;
季軍:價值5,000港元書券; 殿軍:價值3,000港元書券;
學校
所有參加學校均獲得「腹有詩書學校」證書
訓練老師 / 團隊
每間參與比賽的學校負責老師或團隊可獲得「腹有詩書教師」證書
成功晉級第二回合的學校,負責老師或團隊可獲得「腹有詩書教育獎」證書
*老師團隊不超過10位。
家長
成功晉級準決賽的學生家庭可獲得「腹有詩書親子獎」證書
三、時間表
日期 | 事項 |
延期至2023年4月6日 | 截止報名 |
2023年4月15日 | 初賽日 |
2023年4月20日 | 公布23隊出線名單 |
2023年4月21日 | 網上對壘抽籤日 |
2023年5月6、13、20日 | 第二回合及復活賽 |
2023年6月10日 | 準決賽 |
2023年6月17日 | 總決賽暨頒獎典禮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四、出題範圍與建議參考材料
55篇必讀古典文學 – 初賽比重參考60%;對壘賽比重參考:50%
按此下載55篇古典文學內容
建議參考材料:
-
- 施仲謀:《中華經典導讀》上中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按此連結學習材料)
- 《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篇》上下冊,2017。(按此連結學習學習)
- 賴慶芳、黃坤堯、招祥麒、曹順祥:《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音頻篇)。香港中和出版,2021年。
- 蒲葦:《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
成語及古文金句 – 初賽比重參考40%;對壘賽比重參考:20%
建議參考材料:《一本正經學成語》三冊,圖:馬仔,文:蒲葦,天地圖書出版。
中國文化 – 初賽比重參考0%;對壘賽比重參考:15%
建議參考材料: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
中國歷史 – 初賽比重參考0%;對壘賽比重參考:15%
建議參考材料:《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施仲謀、李敬邦著,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按此下載)
五、顧問團
首席顧問:何文匯博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著作包括《人鬼神》、《詩詞曲格律淺說》、 《粵音正讀字彙》、《粵音平仄入門》、《文匯文選》、《周易知行》、《漢唐詩雜說》、《談學習,憶名師》等。
鄒嘉彥博士
先後於美國、澳洲和香港任教,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專任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休語言科學講座教授、泛華語區語料庫(http://www.livac.org)始創人。近年專研潮語,並始創電腦衍生中文「成語填字坊」遊戲。早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加州大學博士學位,並為比利時皇家海外科學院院士。著有《漢語與華人社會》、《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等。
單周堯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及中文系系主任。有「活字典」之稱號,任教香港大學逾37年,曾任香港大學明德教授及中文系主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央文哲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清華大學榮譽研究員、南開大學榮譽教授及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出土文獻及《左傳》。
方梓勳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院長及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其後分別於約克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多倫多大學及約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前主任。發表有關翻譯、文學和戲劇論文逾100篇。編著作品有《香港話劇論文集》、《廿一世紀的華文戲劇》等。英譯及中譯作品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The Other Shore(《彼岸》)、Of Mountains and Seas(《山海經傳》)、《等待果陀》、《推銷員之死》等。
施仲謀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加入教大前,曾任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研究範圍以漢語語言學、國際漢語教學及中華文化為主。專著有《語言與文化》、《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等十多種,分別於內地、台灣、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創會會長;現兼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及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等職務。
楊永安博士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主修中國歷史)。1988年起在香港大學執教,現任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民族文化、性文化、道教及民間宗教、華南地區史、香港及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政治史、隋唐史、明史等;任教範圍亦多涵蓋上述項目。現正參與中國國務院清史編修《清史‧香港志》計劃。
李雄溪博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著的學術著作包括:《嶺南大學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 、《耕耨集 ── 漢語與經典論集》 、《中國語文叢稿》等。近年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包括〈再論香港殖民地色彩詞語的廢存 ── 從「太平紳士」到街道名稱〉及〈英華書院與《伊索寓言》的國學化〉等。
郭鵬飛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興趣涵蓋中國語文學及經學。曾任教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現嶺南大學),於1997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現為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開授科目包括古代漢語、中國語文學、高級中國語文學及政府及公共行政中文。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洪亮吉左傳詁斠正》、《爾雅義訓研究》,並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陳瑞端博士
香港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於1988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分別擔任過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中文及雙語學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她自1992年開始即參與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多項有關中國語文及普通話課程的規劃與改革工作,並於2009至2015年擔任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成員。因對香港的語文教育多所貢獻而於2015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勛章。
潘銘基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院長暨通識教育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賈誼及其新書研究》、《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漢書及其春秋筆法》、《字書裡的動物世界》、《煩囂與寂靜》等。
熊志琴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系主任兼副教授。編有 《文學與影像比讀》(與盧瑋鑾合編)、《經紀眼界──經紀拉系列選》、《異鄉猛步── 司明專欄選》;編校《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淪陷時期香 港文學資料選(1941-1945)》;另有口述歷史《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 古兆申訪談錄》(與盧瑋鑾聯合編著)、《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鄭樹森訪談 錄)、《香港文化眾聲道》(1, 2) (與盧瑋鑾聯合編著)等。
李家文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新聞學)博士、碩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專業應用副教授,以及大學傳訊總監,研究興趣包括新聞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播、數碼人文發展等。現為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評審委員會成員,著作包括《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新聞是歷史的畫面:香港的電視新聞》、紀錄片《守道》、《記錄時代》及《撼動》等。
出題顧問:賴慶芳博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碩士課程講師、香港作家聯會學術部副主任、全港青年學藝比賽評判、香港小說學會理事。歷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導師,香港城巿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兼任講師、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訪問教授、日本國立島根大學亞太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中文文學獎評判等;中港台三地出版學術論著、教育專書,共計六種十個版本。主要包括《南宋詠梅詞研究》、《搜神記》、《中信國學大典:搜神記》、《千古美人物》、《通識中國文學》、《輕鬆學寫作》等。另有小說、散文、詩詞散見報章雜誌。
中文教育特別顧問:蒲葦老師
香港大學中文系一級榮譽文學士、文學碩士及教育文憑。歷任中學中史、中文、文學科主任。《明報》教育專欄作者、教參書編者、大學中文教學顧問,多次應邀主講寫作及教學講座。編著作品包括《我要做中文老師》、《寂寞非我所願》、《說話考試不離題》、《師生有情》、《DSE中文科16課必考範文精解》、《一本正經學成語》、《一本正經學古文》(與馬仔合著)等。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