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0日,我在香港參加了一項十公里長跑賽事,是我從中學一年級的100米比賽跑「包尾」後遲來的新一頁,時年42歲。沒想到當年這項十公里賽事為我打開了長跑世界的大門,帶我進入了家庭、事業以外的新天地,到現在,這20年的長跑歲月已成為我人生的重要一部分。
縱使因為肺炎疫情,很多馬拉松賽事都被取消,我仍抱希望今年年底能達成夢想,完成第100個全馬賽事。在這個長跑20周年之際,我想分享的並不是六大洲跑道上的如畫風光,或是閃亮精美的完成牌,或是時間速度等成績,而是回味一下當中的心路歷程。
馬拉松跑手非常了解,能完成一個全馬賽事並不單純是42.195公里或幾小時的努力;其實背後還有幾百公里上百小時訓練和恢復,圍繞家庭及工作大小事情的周旋,志同道合跑友之間的良性競爭和互勉,更有一些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 (例如因為出賽而在凌晨3時遊魂下狼吞虎嚥的加碳早餐)。
剛逝世的美國NBA籃球巨星Kobe Bryant受訪時曾被問及成功的原因,他反問記者有沒有見過清晨4時的洛杉磯,因為長駐洛杉磯的他,就是在早上4時開始訓練的。簡單的言詞,畫出運動員堅毅的畫面。
在長跑路上經常有自我懷疑的時候,常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吃這樣的苦呢。馬拉松賽往往是一個單打獨鬥的「內戰」,每一個跑手都與個人意志、體能及一連串的外在因素搏鬥。每一次出門口操練,在冬天離開溫暖的被窩,在盛夏走出冷氣空間,懶惰不起勁時的腦交戰,間中還有家人疑惑的眼神等等的挑戰,絕不比正式比賽容易。
參賽多了,賽事與公事、家庭、社交生活的協調就愈見困難。很多時在海外參賽,賽事完結後就要馬上趕赴機場回港,甚至在賽事和訓練途中處理工作等。和其他跑手一樣,在社交、家庭聚會等的犧牲更不在話下了。不過為了配合訓練和賽事,感覺我的工作效率也似乎有所提高,腳不一定快但手可能快了。
感受自己活着
美國著名的超馬選手Dean Karnazes在新年時曾發表了一篇帖文,很精采的解說了跑者「攞苦嚟辛」的底蘊。”Well, because life is easy”,概括來說,當科技令現代人生活愈來愈舒適,很多事情變得愈來愈容易的時候,跑步這個原始的本能能讓我們回歸真我,更深感受到自己是活着!
我喜歡自由跑(我甚至從未擁有跑步手錶),多年來我面對速度上的瓶頸,直接來說就是愈跑愈慢(幸好早年已三度Sub 4)。但歲月不饒人,近年速度已不如很多新手,甚至身形不太標準的跑手。我經常自我安慰,賽道上沿途的好風光,是「做時間」的跑手不可能看到的,以前甚少在賽道上停下來拍照,現在把賽道上的照片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成為樂事。開個玩笑,蝸牛都是牛,慢馬也是馬!
跑步風氣盛行,曾有人懷疑,如果沒有社交媒體,還會有這麼多人跑步嗎?對我來說,答案當然是會!但無可否認,我的確從社交媒體得到很多動力,每一位的留言和Like讓我感受到吾道不孤,長跑的大家庭實在熱鬧得很。這些力量會互相推動,給我力量的人可能亦會在我的跑步圖文中得到力量。相信大家常常在社交媒體分享練習進度和比賽成績正是希望多發放正能量和自我鼓勵。
如果要總結20年的長跑路給予我什麼,我想起了電影《一代宗師》一句對白,習武之人(亦即是運動員)的3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雖只是一個慢馬跑者,長跑路上成績絕不輝煌, 但我感恩長跑運動讓我了解自己內心的世界,對外在世界有更深的認知,通過成敗得失和跑友,更領略到一些可貴的人生哲理,亦有幸可以鼓勵別人和為慈善機構出一分綿力!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