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5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了大爆炸,死亡人數目前已經上升至137人,另有至少5000人受傷。據貝魯特省長的說法,該市約有一半的建築物受損。
從爆炸的嚴重程度看,相當於發生了一次3.3級烈度的地震,爆炸的TNT當量大概在150噸左右。而當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測到的地震等級是3.5級,爆炸當量是180噸。此次爆炸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引發事故的是儲放在港口倉庫長達6年的2750噸硝酸銨。
事故根由
據《紐約時報》報道,7年前,一艘名為「羅茲號」(Rhosus)的船懸掛着摩爾多瓦國旗,帶着一船硝酸銨離開了格魯吉亞的海港城市巴統,前往莫桑比克。船主據稱是居住在塞浦路斯的俄羅斯商人伊格爾‧格里丘什金。船長普羅科謝夫現年70歲,已經退休。
他說,格里丘什金曾告訴他,他無法支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費用,所以要把船開到貝魯特,裝載更多的貨物,包括重型機械。
於是,2013年11月,這艘船繞道前往貝魯特,隨後因嚴重違反船隻運行規則和未支付工資被扣。船主選擇了棄貨,於是這批2750噸硝酸銨就一直存放在貝魯特港12號碼頭。
硝酸銨的危險已有前車之鑒
硝酸銨(NH4NO3)由於含氮量高,主要被用在農業中,當高氮肥料用。另外,由於硝酸銨遇熱會分解,且溫度愈高反應愈迅速,在溫度達400攝氏度時反應會極為猛烈,且能與任何易燃液體、大部分粉狀金屬混合,形成衝擊力極強的爆炸混合物,因而也被用來製造炸藥。但硝酸銨在常溫下並不會自行燃燒,在耐撞擊方面也極其鈍感,只有在遇到高溫時,才會發生劇烈爆炸。
硝酸銨的危險已經有過前車之鑒。1947年4月16日,美國德克薩斯城的貨輪Grand Camp號起火,引爆了船上的2300噸硝酸銨,令大約600人死亡、3500多人受傷。這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爆炸。
而最近,貝魯特港有人為了防盜,想要填補倉庫牆壁上的洞,工人在華氏溫度105度(約攝氏40.5度)的高溫之下進行焊接工作,火花引爆了那批硝酸銨,從而引發了驚天爆炸。
相關部門處理不善
黎巴嫩海關總署署長巴德里‧達爾(Badri Daher)在爆炸發生後對當地廣播公司表示,海關已向司法機構遞交了六份檔,警告這些材料會構成危險。
路透社看到的兩份文件顯示,為確保港口安全,黎巴嫩海關曾在2016年和2017年要求司法機構讓「相關海事機構」將硝酸銨再出口或批准銷售。此外,2014年和2015年的檔也提出了類似請求。貝魯特港口的總經理哈桑•科拉伊特姆(Hassan Koraytem)在5日接受採訪時證實了這一點。
他說,儘管海關和安全官員一再要求,但「什麼都沒有發生」。
由此看來,此次爆炸是因為黎巴嫩相關部門不負責任和治理不善引發的責任事故。
由於荷蘭國際法庭將在8月7日對黎巴嫩總理哈里里2005年2月遇刺案的四名主謀進行宣判,大爆炸的時機格外敏感,此前一度引發了陰謀論。不過,目前來看,種種猜測沒有多少根據,爆炸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它的發生是在長達6年裏對各種危險警告視而不見所導致的一場悲劇。
歷史、宗教、政治複雜的悲劇國家
而對黎巴嫩來說,這可能只是它不幸歷史的一個小插曲。在中東,人們只知道巴勒斯坦人處境不幸,卻很少有人知道,黎巴嫩同樣是一個非常悲劇的國家,而這種悲劇性和它錯綜複雜的教派結構有莫大關係。
黎巴嫩歷史上曾經是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一戰後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直到1943年11月22日才獨立。
歷史上各種勢力來了又去,使得黎巴嫩雖然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但內部的宗教構成非常多元。目前,黎巴嫩官方正式承認全國有18個宗教族群,包括4個穆斯林教派、12個基督教教派,還有一個德魯茲教派和一個猶太教派。
根據1943年獨立時由法國主導簽訂的《國民公約》,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和軍隊總司令必須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和總理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然而,這種基於人口結構進行的權力劃分很快遇到了挑戰。黎巴嫩剛剛獨立的時候,馬龍派基督徒佔全國總人口的近60%,而現在的人口結構究竟如何,各教派所佔的比例有何變化,一直以來並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
因為自從1932年那次由法國人主導的官方人口普查之後,黎巴嫩就再也沒有做過人口普查。但普遍估計,馬龍派基督徒可能已縮減到只有40%左右。其中的原因除了穆斯林出生率高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量巴勒斯坦難民的湧入。
人口結構變了,權力分配結構卻延續着70多年前的格局,馬龍派基督徒要維持原有的優勢地位,穆斯林則要求提高自身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代表性,同時穆斯林內部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也互不買帳,周邊國家則紛紛插手尋找代理人。
就這樣,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持續15年的內戰,造成十多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近百萬人流離失所,昔日中東最為繁華的城市貝魯特成為一片廢墟。
內戰結束後,闖進黎巴嫩的外部勢力卻不肯撤出。
首先,什葉派真主黨民兵以抵抗以色列為由,拒絕解散,最後政府只好令其就地合法。敘利亞既然已駐軍成功,自然也不肯走了。再加上伊朗、沙特等地區大國的插手,黎巴嫩的宗派主義至此便與地緣下的大國政治糾纏在一起,政治僵局與內亂成了常態。
1982年,又爆發了黎巴嫩戰爭,即第五次中東戰爭。沙龍率以色列軍隊攻入貝魯特,清剿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釀成了震驚世界的「貝魯特大屠殺」。然後就是以色列和信奉伊斯蘭什葉派、得到伊朗支援的真主黨幾十年的纏鬥,不是真主黨向以色列村莊發射了炮彈,就是以軍越界痛打真主黨。
政局混亂 內部勢力難以統合
近些年,黎巴嫩的政治困局愈發嚴重,林林總總的危機成了家常便飯。原定的大選在2013至2018年間被推遲了三次,而2019年度的預算直到當年7月才獲得議會批准。由於各派爭執不下,黎巴嫩一度有兩年多時間沒有選出總統。
2019年10月17日,黎巴嫩政府宣布自2020年起,對使用者每日使用社交應用程式WhatsApp進行的首次通話徵收20美分的稅費。由於黎巴嫩的移動通信收費很高,許多黎巴嫩人為了省錢,都極其依賴WhatsApp及其他免費的應用程式來互相聯繫,因此政府措施一出,立即有成千上萬民眾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封鎖道路,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至少2人死亡、多人受傷。此事導致時任總理薩阿德‧哈里里辭職。
重重危機之下,黎巴嫩的治理難度可想而知。有一種說法是,在黎巴嫩,除了有統一的國旗、國歌和國徽外,其餘一切都是各行其是。
黎巴嫩前總統薩爾基斯曾感慨:
一個人怎麼能治理一個有260多個政黨和武裝組織的國家?
此外,依據教派劃分的權力結構,公務員的任用和晉升往往不取決於能力,而視個人的宗派歸屬來定,遜尼派、什葉派、基督教馬龍派,各有各的規矩。政客為了獲取支持,不斷利用權力往公共機構塞人,導致相關機構臃腫,服務水準卻每況愈下。
經濟脆弱 大爆炸造成損失再雪上加霜
政治上的混亂反應在經濟上,導致黎巴嫩目前擁有世界第三高的債務水平,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0%。
2019年,評價機構惠譽將黎巴嫩的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CCC的垃圾級。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年黎巴嫩財政狀況急劇惡化,GDP增長率僅為0.2%,通貨膨脹率則飆升到6.1%。
與此同時,黎巴嫩的收入不平等尤為嚴重,在2017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一份報告中,黎巴嫩在141個國家中排名第129位。
自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多達150萬敘利亞人來到黎巴嫩避難,約佔其人口的四分之一。最近幾個月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導致黎巴嫩的經濟近乎停擺。
而此次大爆炸所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對黎巴嫩本已孱弱不堪的經濟來說是雪上加霜。
黎巴嫩長槍黨總書記納扎里揚在此次爆炸中傷重不治,這使得大爆炸的後果不可避免會和錯綜複雜的國內政治掛鈎,後續的追責和善後工作,也會再次考驗黎巴嫩各黨派的政治智慧。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