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拔萃男書院前中文老師黃樹堅認為,有志氣的語言群體,對自己的語言文化要有承擔,無論別人怎樣看,都應該堅持「做自己」,不要變成「別人」。
記者問黃老師,現階段我們用什麼方法,有什麼步驟推廣粵語?
黃老師坦言,現在首先要改變「粵語是一種低俗語言」的觀念,「觀念不改變,說什麼都沒用」。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的粵語,絕對見得人!任何語言都見得人,何況粵語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粵語中,光是我自己考到的,暫時都有十來字來自甲骨文,『今日』是其中一個,『丩住嘢』的『丩』(音繑)也是。順帶一提,『糾正』音『九正』,不是『斗正』,這不是我說的,是現存最早的粵音韻書、清朝時的《分韻撮要》說的。」
考本字任重道遠 前輩逝傳承不易
他不無慨歎地說:「我考本字,最早只為興趣,現在才發覺任重道遠。即使我說的話沒人要聽,也不會後悔,畢竟我已盡了力去保衛自己的語言和幾千年的語言文化。我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承傳粵語的非物質語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問,往日報壇前輩如曹仁超、陳霞子(《晶報》創辦人)等,用粵語撰文不僅無難度,還別具風趣。如今的莘莘學子,從小學到中學,學的是「書面語」。公開考試就更現實,一寫廣東字就扣分,在這樣的學習要求長期影響下,能夠靈活書寫粵語的人才逐漸凋零,粵語淪為僅屬日常交談的「口語」,甚至「許冠傑+黎彼得式」抵死的廣東話歌詞亦恐後繼無人,作為學校、老師以至傳媒,可以怎樣做,令廣東話特有的神韻和語言文化,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粵語詞彙研究所 丼字原來是中文
黃老師說:「很多謝拔萃男書院的85屆校友,他們建立了一個名為粵語詞彙研究所(http://www.yuetlab.com/)的網站,他們做得很辛苦,亦會繼續做下去,繼續『加料』,完善網站的內容。」
儘管粵語詞彙研究所網站仍在初創階段,一些有趣的功能己經可以使用,其中一個項目是由黃樹堅老師現身說法的「粵語本字網上講」,舉出不少我們似乎常見,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粵語例子。
例如「丼」字,今天我們都知道日本有漢字「丼」(どん),讀如“don”,指的是盛飯的器具。故此,「牛丼」便是牛肉飯,「鰻丼」便是鰻魚飯。然而,這個「丼」字,早在宋期的《集韻》已有記載,讀音是「都感切」,形容「投物井中聲」。粵語「丼」同音同義,所以,「靚到氹一聲」的正寫應為「靚到丼一聲」。
粵語詞彙研究所又把黃老師的《粵語古趣談》變成粵語詞彙搜尋引擎,用家輸入查詢,立即便有答案。
「粵語詞彙研究所歡迎所有人使用,同時亦會作為拔萃男書院一個項目來發展。」黃樹堅老師欣喜地說,拔萃男書院會在全校推動粵語文化。他希望,其他學校也一起幫忙,「增加一門粵語科,可能不大容易,但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例如在眾多的學會裏,增加一個『粵語研究學會』可以嗎?就算不增加一個學會,可以在中文學會裏加一個項目,叫『粵語論壇』、『粵語學習班』,作為一個起步點好嗎?」
推崇填詞黎彼得 大膽用自己語言
黃老師強調,有志氣的語言群體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個世界,因此應該將粵語的應用層面拓寬,例如用粵語寫散文、用粵語寫詩,以及用粵語填詞等等,「黎彼得先生的歌詞幾乎百分之一百是粵語,似乎不是很多人做得到。我希望多一些人像黎彼得先生那樣,大膽應用自己的語言,這沒有什麼雅俗之分,只要不是粗言穢語,不是咒罵人的話、不是『黑話』便可以。所謂『俗』,很多時候是一種偏見。」
記者問,用粵語寫作,一般人或許只知道粵音,不知道粵語的「本字」,例如不知道「繑住手」其實是「丩住手」,是否可以用「借音」字代替?
黃老師認為,知道本字最好用本字,若真不知道,不妨用人盡皆知的字代替。「我考本字的原意,只是希望告訴大家,有些廣東話我們以為沒有字,其實是有的,而且是古語。有根有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的。我告訴大家,目的是希望大家珍惜,珍惜我們的詞語,不是說一定要怎樣寫才行。如果我不指出甲骨文也有這些字,大家或許就不知道廣東話為何有個『丩』字,恐怕就有人要提出『消滅』廣東話了!」
他重申:「我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粵語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語言,不要把它當垃圾丟掉,這才是我的目的。然而,我有什麼證據呢?我就從甲骨文、從古書找出證據。就算你明知『丩』是這樣寫,為了方便大眾而寫作『繑』,讀者看得懂,我也不會反對。不過,我的確很想讓大家知道粵語的古代源流。」
有志不跟潮流走 粵語不妨夾文言
除了在教育界推廣外,黃老師亦贊成在大眾傳媒開闢粵語專欄。不過,他的高足莫理斯博士擔心目前以粵語寫作的小說,都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通俗有餘,文化層次卻不高,例如有小說《我將一位宅女變成女神,然後再將自己變成佢隻兵》,光看題目就牽涉「宅女」、「女神」、「(觀音)兵」等流行用語,其中「宅女」源自日文「御宅族」(おたく,OTAKU)。莫理斯擔心這種對廣東話本源認知不足的作品,只為通俗而通俗,有違黃老師的初衷。
「我認為有自己主見的人是不會跟潮流的,除非那潮流本來是自己喜歡的。」黃老師淡淡地說:「如果盲目跟潮流,根本就是沒有主見。在語言上,我不贊成沒有主見地跟潮流,過去了的,我們沒法挽回,但用粵語寫作的文字,並非全然難登大雅之堂,我在網上就看到有人用粵語撰寫《維基百科》,有寫得不錯的。我希望多一些人這樣寫。至於流行文化,我們沒有辦法去阻止它,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希望有心人能夠發力,多寫好文章去吸引讀者。據說香港有逾500萬人說粵語,要吸引500多萬人看我們的文章,難度會很高,但我們總能寫優質的粵語文章,吸引盡量多的人去閱讀。」
他又說:「粵語寫作有兩條康莊大道,一條是百分之百用粵語寫作,不用成語,不夾雜文言文,這一條路必然要行;但有另一條路可以一齊行,沒有衝突,就是既有粵語,亦有文言詞。現在仍有少數人喜歡寫文言文,這也是文化遺產,值得傳承。粵語中加入淺白的文言文用詞,會更容易吸引喜好文言文的受眾,這樣,文言文這條『龍脈』我們也能稍為接續。另外,粵語寫詩也很值得提倡。」
家有一老如一寶 生動表達估唔到
最後,黃樹堅老師更拿出學粵語的「獨門秘技」──「向老人家學粵語」。「舉個例子,我已故的岳母大人生前經常勸晚輩不要縱容小孩,但她不說『縱』,說『唔好弄壞佢』。她是廣東南海人,我原來以為是南海話。大家都知道《老子》有云:『寵辱若驚』,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乙本有記載『弄辱若驚』,『弄辱』即『寵辱』,即是說,岳母大人這個『弄』字,是超古雅的」!
「她還有很多說法我們聞所未聞,如『死蝦唔忿臭,死魚唔忿甩頭』,形象地說出了不忿的心情,是很生動的諺語。因此,我們應該多向長輩學粵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語言上也是這樣。」
(專訪黃樹堅‧下)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