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出生的黃佳俊,近年可是在歐洲發展非常順暢的亞裔年輕指揮,今次來港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更夥拍在小提琴界穩坐殿堂地位多年的拉克林(Julian Rachlin)。不過,這是筆者首次現場欣賞拉克林的演奏。80年代,歐、亞、美洲都同時湧現了一批小提琴神童,十來歲就在國際舞台上穿梭。拉克林亦是其中一位。但可能是商業因素,又再加上筆者的時間機緣,終於要等到他已是樂壇「前輩」之時,才有機會聽到他的演奏。
他對上一次與港樂的演出,大概也已20年前吧!對於今次這套僅此一場的節目,期望相對地就更加高了。而這場音樂會並沒有熱身的序曲或較輕量的作品拉開序幕,布拉姆斯(Brahms)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單刀直入,旨在旗開得勝。
悠揚與溫情兼備
對於黃佳俊帶領樂團演奏布拉姆斯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悠揚與溫情兼備,不太過硬朗的風格,正好跟隨小提琴獨奏拉克林的演繹。不過從一開始,拉克林的演奏,在力量的氛圍和骨架子的輪廓方面,便似乎一面倒地過於陰柔、甜美。拉克林演奏的音色,漂亮得無話可說,但以演繹這首作品,或應該說演繹布拉姆斯音樂的風格來說,這顯然「不美」。而這首抑揚頓挫、力量飛馳、對比強烈的樂曲,以力量為根本,再於裏面尋找詩意與美感,也是展現軟技巧的重要一環。拉克林很多時候,運弓的力量流於片面,琴弓難以咬緊琴弦,在和弦中表現就更遜色。這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這大型演出場地,音量顯然不夠用。而在快速的跑句連弓段落,偶有音準的偏差。
在第二樂章中,他的歌唱性演奏及優美的琴音,在作品中大派用場,但樂章中情緒起伏的變化、堅強的一面,卻表現不出來;而且在輕聲的部分,拉克林過於輕盈的演奏,卻仿如只為他自己而演奏。這種情況,在縱橫樂壇多年的資深演奏家來說,實屬少見。在第三樂章,拉克林的運弓稍加力量,但亦未達至雄渾飽滿的層次,所以樂句中的菱角和氣勢,便令人感到太過柔弱了。不清楚他當晚用的是什麼琴,因為他平日也有用現代的新製產品,會不會因為將就琴的音色而取捨,導致當晚的狀況,就不得而知。
不過,當他加奏易沙意(Ysaye)的《第三獨奏奏鳴曲》中的《敘事曲》,情況便有所改變。他的技巧完美,琴音亦甜美而壯麗,當中大量的不協和雙音音程,他奏來亦相當完美而具有歌唱性。但在激昂的段落,咬弦和重音力量依然稍弱。所以在中段的複旋律──單音輔以類似顫音伴奏,效果便較模糊了。後段困難的迅速轉把位快速樂句、和十度音程,拉克林卻能漸漸將完美技巧,結合於飽滿而具有共鳴的琴音之中;而末段快速分弓的跨弦大音程和雙音和弦,就發揮到他作為世界級小提琴家的水準了。
黃佳俊拿捏到位
樂團與他的合作,不過不失。黃佳俊保着作品風格的大前提,不會刻意配合拉克林的音量,不過整體上就以較為爽朗的氛圍,減少餘音之餘,就能夠依然讓獨奏的聲響處在最前方。所以,即使在最能表現感情的第二樂章,樂團成員都少有用上連綿的感情細語,這在一開始雙簧管首席韋爾遜的獨奏片段裏,已清晰聽到他們簡約的理念。
雖然,往後一路奏來,樂團在整個第二樂章,都不自覺地以典型的感情濃郁的風格去完成演繹,尤其是木管組,今次擔任首席的樂師,配搭跟平日有點不一樣,除了韋爾遜,夥拍長笛聯合首席盧韋歐(Olivier Nowak)、單簧管聯合首席史家翰(John Schertle)、巴松管聯合首席陳劭桐、圓號首席江藺,幾位塑造整個平台線條,與組員描畫出一個清新而深刻的情感。
指揮在整首協奏曲中,領導的能力相當不錯,拿捏到位,對獨奏的扶持,與「你」有點相像,但又不要完全相似,又要保持作曲家的精神,亦要保着整體的平衡。這方面,黃佳俊是做得相當出色的。巴松管陳劭桐,在末段扶助獨奏及雙簧管韋爾遜的幾句低沉憂鬱氛圍的樂句,非常楚楚動人。
巴托克的樂隊協奏曲
下半場的巴托克(Bartok)的《樂隊協奏曲》,對於團員來說,完全無難度;而對於指揮來說,黃佳俊似在享受團員的演奏,多於在控制他們的合作方式。筆者對於這首作品的音樂語言,其實不太熟悉,不過團員整體的合作性,特別是整齊度方面,可謂令人肅然生畏。
這在弦樂聲部當然不用說,但就是第二樂章裏,管樂組一對一對的合奏,每組仿如雙胞胎一樣的整齊統一,水平實在令人感到吃驚!這是整個管樂組合作水平的難度考驗!水準甚至比名氣更大的樂團的演奏視頻更加出色!港樂在整首樂曲中,無論是技巧還是合作,水準極高,但亦充滿着音樂上的色彩和靈活的趣味。當中亦有很多精彩的簡短獨奏片段。這一下,倒難以分辨是團員們的自動運作反應、還是指揮背後抽絲剝繭,為團員細心分析後的優秀成果。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4年2月2日香港管弦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上演的「黃佳俊與拉克林」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