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魯迅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1919年又發表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主張解放孩子,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魯迅這種嶄新的兒童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他以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觀的端倪。
魯迅曾説過「將來是子孫的時代」,兒童的命運也就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命運。只有讓兒童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國家和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為了教育好兒童,魯迅特別重視兒童文學。他把兒童文學看作兒童教育的重要工具, 他的兒童文學觀是以兒童為本位的。
白話取代文言 重視兒童閱讀需求
五四運動以後,兒童的教育問題受到重視。教育方面的大革新導致教法與教材的改進,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小學教科書改文言為白話。1920年以後出版的小學教科書,例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法教科書》、中華書局出版的《新體教科書》,都是用白話編寫的。
由於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文來編寫,使兒童的讀書能力得以提高,連低年級6、7歲兒童也能自動看補充讀物了。當時兒童文學得到大力提倡,社會上認為兒童和成人一樣愛好文學,需要文學,應當把兒童的文學給予兒童。
1922年新學制頒布後,除了印行語體文教科書外,內容也兒童文學化起來。文體兼採童話、小說、詩歌等,着重兒童的閱讀興趣。教科書以外的輔助讀物有大批被翻譯出版的歐美文學名著;期刊有《兒童世界》(1922年1月創刊)和《小朋友》(1922年4月創刊)都是周刊,多刊載童話,不但富閱讀趣味,而且合乎教育原理和閱讀心理。
小學教科書的白話化和兒童文學化促進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展,兒童文學漸漸從傳統的成人本位過渡到兒童本位。
眾多知名作家 回應魯迅呼聲
魯迅在1918年所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聲是得到了迴響。同年6月,茅盾為孩子編譯的第一篇童話《大槐國》, 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及時回應了魯迅的吶喊。此後,終其一生, 茅盾都很關注中國的兒童文學事業。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學校以「兒童的文學」為題演講,說明兒童也需要文學,這是中國最早一篇以「兒童文學」為題的文章。
1922年周邦道發表了《兒童的文學之研究》,解釋了兒童文學即兒童本位的文學:「 用兒童本位的文字組成之文學」,「一方面投兒童心理之所好,一方面兒童可以自己欣賞的文學。」他的觀點與魯迅不謀而合。
同一年,葉聖陶發表了著名的創作童話《稻草人》,被魯迅譽為「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道路」。1923年7月,冰心開始寫作她風靡萬千小讀者的《寄小讀者》。
總括來說,魯迅以前的中國兒童文學是以成人為本位的,五四運動以後才過渡到兒童本位。而魯迅於1918年發出「救救孩子」 的呼聲,可以說是促使中國現代兒童文學誕生的口號。
謹以此文紀念魯迅誕生145周年。
原刊於作者著《魯迅與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香港中華教育出版社,2020年),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