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30年,頭20多年,只努力工作,絕少理會政治和社會事務,老實講,連港聞版也極少看。正所謂「生不入官門」,從前完全沒有跟任何政府官員打交道,同樣地,也極少跟本港各大學有任何聯繫。但近年全世界實在發生了太多事,尤其在我們的家──香港,因此不得不多了發聲和關心社會,亦多認識了一些官員(大部分已退休)、議員、政協和人大等朋友。過去兩年,也多認識了學術界的一些教授、學者和行政人員等。
只過去1個月,我已經參加了5個與港大相關的活動,包括著名中美關係專家李成教授在港大建立的CCCW(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World)的第一個學術峰會(非常成功)、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港大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一批訪港哈佛Kennedy School學者與港大教授的研討會、著名港大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的校外聚會演講,和榮幸被邀請到港大商學院ICB(Institute for China Business)中心的大型500人Homecoming Day,參加了一個中美關係的小組研討會,其他嘉賓包括曾鈺成主席、李成教授和劉寧榮院長等。我突然醒覺,原來現今香港增長得最快的一個行業就是高等教育,甚至可能是唯二高增長的行業之一(另外一個應為老人院)。
教授薪金較英美吸引
先從教授方講起,5年前香港各大院校的教授加學者總人數接近2000人,但近年因暴亂、疫情和《國安法》(不忌諱)等等,去年教授加學者人數減至1600多,跌幅約15%。但今年已開始有逆轉趨勢,每間大學都在努力增聘人手。聽一名資深教授兼科大校長顧問說,只科大一間,已在試圖招聘超過200名各科教授,相信港大和中大的情况也差不多。
相信香港的大學對全球學者,尤其內地和海外華人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對剛起步的年輕助理教授而言,香港的起薪點比美國還要高30%以上,對比英國更高出50%以上,稅後收入差距或接近1倍。內地工資更沒法比,只有約香港的三分之一。除此,似乎各科的研究經費和資助也很充沛,認識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正在研究和整理一個號稱長達1萬年的中國經濟歷史數據庫!對,沒有寫錯,是1萬年。商朝也只是3000多年前歷史,三星堆第一期也不到5000年,1萬年前有什麼經濟數據,是否找到女媧補青天的發票?這位教授拿到7000多萬元,為期5年的研究撥款,足夠用來請多名助理、研究生和博士後。
本港學術相對自由
香港第二個吸引點是相對的學術自由,這一點對學者來說非常重要。在內地,研究政治、法律、社會科學,甚至科學,始終或多或少受到較保守政治氛圍影響,在香港就自由得多,大可暢所欲言、欲寫和欲研究。同樣地,現在西方不止反華意識早漲,wokism更籠罩所有高等學府,所謂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原則凌駕一切,連頂尖大學如哈佛和耶魯等的學術標準都受到影響。李成教授本來是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中國研究部主管,但就是因為美國政界以至學術界都變得極度民粹主義和反華,所以才選擇搬到香港來繼續他的研究工作。
本想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也面對同樣問題。對比疫情前,美國簽證困難了很多,不少科學與工程科目不再容許中國人念,近日Florida(佛羅里達州)甚至通過法案禁止當地大學僱用中國研究生。除此,中美航班仍然嚴重不足,中國方面也不大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即使過去崇拜的常春藤大學畢業的優秀「海歸」,在中國職場也未必再有優勢。從前中國政府每年派出50名中層幹部到哈佛Kennedy School深造,曾被謔稱為「外部黨校」,但此情不再,中國政府已極少錄用,更遑論重用「海歸派」。連香港政府也不會再保送官員到英美等地深造。疫前中國留美學生總人數超過37萬,現在已跌至不到29萬。每年新簽證更由10萬銳減至5萬。
「海歸」在中國職場優勢不再
另外,令中國學生對美國卻步的原因亦包括治安和社會價值觀。美國的槍管問題的確嚴重,加上內地媒體經常渲染此事,使到學生家長極度不安。過度wokism也嚇怕不少中國學生父母,早前聽過一位訪港的資深華裔美國教育專家說,她在暑假時帶過一對中國科技富豪夫婦和孩子參觀Brown大學,一位副校長負責接待,她驕傲地宣稱Brown是一家很自由和進步的高尚學府,多達35%的學生屬於LGBTQ!聽完這番話,這對中國父母馬上被嚇怕,不敢讓孩子申請入讀Brown。
因此香港的大學反而成為受惠者。內地的「非高考」生,即唸IB之類課程,本打算出國的學生,近年不少改申報香港的大學,升幅高達兩三倍。過去兩年,整體內地申報香港高校的人數,每年急升40%或以上,競爭非常激烈,某些院校和學科,內地生收生率低於5%。近年內地生入讀人數每年增長約8%,今年應超過1萬,但仍受制於20%非本地生上限,但香港政府已宣布將把上限提升至40%,對吸引人才大有幫助。各家大學都在大興土木,例如港大正擴建醫學院,科大正籌辦醫學院,更在廣州建分校。
近年內地生報港高校人數急升
但可能正因專上教育是香港差不多唯一的高增長行業,加上所有社會事情都逐漸政治化,所以近日港大和中大等大學的是非也特別多。港大校長與校委會主席的爭拗竟成了頭條新聞,中大副校長更突然被炒。雖說這些公營大學為非牟利機構,但潛在利益和權力都很大,才會出現這麽多紛爭。
除大學吸引愈來愈多內地生來港外,高才計劃也頗成功。據報已收到十多萬份申請,10萬已獲批,7萬已搬到香港。最近我在香港和紐約碰到一些已在申請中的年輕朋友,可惜的是絕大部分都是華人,現在有興趣來中國包括香港讀書和工作的外國年輕人,實在非常少。疫前美國人在中國念書的總人數曾超過3萬,現在竟跌至只300多人,跌了99%!習主席在舊金山峰會提出未來5年,將邀請5萬名美國學生來中國學習,但不知有多少人將申請。今次在紐約,碰到一名優秀波蘭籍的耶魯學生,他說曾考慮申請清華的Schwarzman獎學金,但擔心此舉將影響前途。我企圖游說他不如改來香港進修,不知他會否考慮。
中美交惡 海外生來華留學減
近日也有一些高科技企業來港投資,早前看到寧德來港成立科研中心的新聞,本周一我亦出席了杰平方的研討會,杰平方是一家準備在香港投資70億元建廠的第三代半導體企業。創始人是一班來自SMIC中芯國際、具豐富經驗的工程師(台灣和香港人),計劃僱用700人以上,包括一個100人的R&D團隊。他們也表明需要全球招攬人才,更需與本港大學合作,希望訓練出本地人才,建立一個健康強大的生態圈。
我有一個提醒和一個願望。非常支持香港吸引年輕學生和人才,但同時港府仍在為播錯國歌案申請上訴,其實這是個危險的矛盾。國安固然重要,但亦要考慮此舉的得失和風險,如萬一Google不合作,而事情被美國政治化,Google會否不止退出香港,甚至禁止香港人使用所有Google服務?看似極端,但全世界不正是變得愈來愈極端?再者,即使Google停止服務香港,也不等於失去廣告收入,早在十多年前已退出大陸,但中國仍是Google最大廣告收入來源之一。
最後,我希望來香港讀書的學生,不論內地或海外的,都會從香港學得專業和學術知識,和可能更重要的香港價值觀,包括法治、人身、資訊和資金自由的重要性,和意識形態上的包容性。
(中環資產投資擁有Google財務權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