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政策制訂者須更敏銳地了解基層家庭和成績稍遜者的需要,使他們找到適切的出路。(Pixabay)
學生選擇升學就業過程的複雜性
從〈高等教育擴張下高中畢業生的升就歷程(一)〉的分析可見,家庭經濟以及學費支出對學生選擇未來出路有一定影響。然而,單就量化數據的分析,並不足以深入了解學生在生涯歷程中的種種複雜性。故此,我們在受訪者中學畢業後第二年,按以上劃分的九個主要升就途徑,從每個途徑抽樣五至七名學生,以半結構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的方式,探討他們的升學就業歷程。由於所得資料甚豐,以下我們只簡述兩個個案作為例子,期望能一窺中下階層的學生在選擇出路時所面對的實況。
個案一:女學生凱晴(化名)
凱晴來自低社經背景家庭,中六畢業後於某大專院校修讀自資的基礎文憑課程,一年後修畢該課程,並於同一院校升讀政府資助的高級文憑。在修讀基礎文憑期間,家庭領取綜援,因此可取得社署提供的學費津貼,家中無須負擔學費支出。
但當她在升讀高級文憑後,家人找到工作並失去領取綜援的資格,而且因家中並無過去一年的收入證明,故未能申請學生資助處提供、須經家庭入息審查的助學金或貸款,只能申請免入息審查、但還款利率較高的貸款,首年貸款為3萬元。為了賺取生活費,凱晴在一間連鎖快餐店任職兼職咖啡師。她在訪談中表達在學業和兼職之間的矛盾:「如果⋯⋯我要溫書,那天就不工作,那我就少了一兩天的生活費。」「那時其實每天上學放學,再上班下班,挺辛苦的,然後就剛好有一科英文考不合格了⋯⋯那我就覺得很不開心,又怕要重讀那一科⋯⋯就決定不讀。」結果她在修讀高級文憑三個月後退學,現時只做兼職工作。她表示家庭經濟是影響升就抉擇的最大因素。
個案二: 男學生阿偉(化名)
阿偉的家庭社經背景屬於中等,他在文憑試的中英文科不合格,申請原校重讀中六但不獲接納。阿偉於是入讀某所大專院校開設、政府資助的新毅進文憑課程,選修警隊實務。他期望投身警隊,是因警察有較佳的薪金和晉升機會,亦能切實地幫助社會,是「有使命感和受人尊重的工作」。
但在開始修讀毅進文憑約一個月,佔中事件發生,他因網上輿論對警察的指罵而感到很大壓力:「自己考警察的意欲都降低了⋯⋯常常看到網上罵警察那些人,所以自己都有些不是太想考的⋯⋯但都做了那麼多東西,就先考了再算。」他在修畢該課程後投考警隊,由於等候報考結果需時,他任職全職文員至今兩個月。
他表示考進警隊是唯一向上流動的機會:「我自己處於這個階段都有些絕望。因為很難找到一個向上游的機會⋯⋯可能那個機會就是⋯⋯那個轉變就是考到警察。」「以我現在這個學歷找工作會很難,即是找到一些比較好的工作。」但他表示對成功考進警隊的信心只有一半一半,若然今年考不上,會先繼續現時的工作,下年再次報考。
總結
近年來,政府為支援有經濟需要的專上學生推出各項措施,例如增加專上學生資助計劃下的學習開支助學金,但對於個別社經地位低的學生,例如個案一中的晴凱而言,或許會因種種因素而未能從中受惠,以至在升學路上遭遇障礙,甚至放棄繼續升學。
從個案二中的阿偉亦可見,中學畢業生在選擇升學的途徑,除了與學業成績和家庭經濟有關外,亦與就讀的專上課程本身的就業出路和前景、政治社會環境、以及向上流動機會等因素有關,看來現時有關升學途徑的政策措施,未必能為弱勢青年人提供真正「多元化」的出路。
本文所述的研究結果,反映在制訂支援專上學生以至生涯規劃教育政策上,須更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自弱勢社群的青年人,對自身在學能及經濟上的限制是相當了解的,但仍在有限的資源及出路空間內繼續努力,因此政策制訂者須更敏銳地了解基層家庭和成績稍遜者的需要,使他們在努力尋覓將來升學就業路向之際,減少受家庭背景的困擾,以找到適切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