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市民對現時政治、民生及經濟狀況,最新滿意率分別為39%、28%及19%。當中,經濟狀況滿意淨值相比兩個月前,大跌11個百分點,是2022年4月以來新低。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政府形容「形勢已逐步扭轉過來」,多數市民卻感受不到,並指出經濟不景氣才是現實,每隔兩三日便會聽到老店結業的消息。市民已陸續失去了等待的耐性,而且在媒體也找不到代言人,唯有私下「自己講、自己笑」。
呂大樂:時事評論 藏在街頭巷尾
呂大樂在文中提到,有街坊無法找到一些諷刺時弊的大眾媒體節目,其實幽默諷刺藏在小區,「普羅市民對政府施政的意見,在左鄰右里,在街頭巷尾。平民百姓於茶餘飯後,會提出尖銳的批評。」日常生活談話之上,市民仍未自發的、有組織的自我審查言論。
他指出,高官反駁民間言論,指新開張的比較結業的商店多。雖然官方統計無可爭拗,不過,市民的日常生活體驗又是另一回事,「無論高官再說幾多遍,他們也絕不會被說服」。又有高官解釋,現時香港正處於一個「轉角」位,只要再等一段很短的時間,便會豁然開朗,但有大叔將之演繹成香港正在「轉圈」,「轉來轉去都繼續轉角」。
呂大樂強調,「或者康莊大道即將出現於眼前,唯市民陸續失去了等待的耐性」。
沒有人負責的負責制
文中提到,大嬸又有意見,說今天「由招聘勞工到招收學生都出問題啦」,並質疑明知中介鑽程序上的漏洞,從中賺錢,大家卻視若無睹,「有病嗎?」而發生事情之後,原來除了中介之外,沒有其他部門需要負上責任,難怪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變成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唔關我事」的負責制。
之後,大叔、大嬸亦質疑,旅遊業何時開始成為了香港經濟的命脈?過去半年,港人北上消費,假期間來港遊客消費不似預期,旺丁不旺財,「形容現況是毫無起色,肯定沒有異議」。他認為,不是不可以繼續大量投放資源大搞盛事,但為何不能由旅遊業來「埋單」,或至少「意思意思」,而不是主要依靠公帑來打救旅遊、服務業!否則,相關行業就不會「自主創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