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駱惠寧調香港 想起拉弗曲線

駱惠寧來港主持中聯辦。(亞新社)

剛獲任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委的駱惠寧,突調任駐港聯絡辦主任(未公布的職務是中共香港工委書記)。

這種「非常」的人事任命,或衍生角色的一些可變性。作為駐港最高代表的角色,會以「兩個維護」為重,但可能有面對社會現實的適度調整,「工作作風」注入親和元素,以緩和官民的緊張關係。

本文略析新官的角色,關鍵詞是:親和力,資歷優勢,中西部經驗,上層脈絡(朱鎔基、溫家寶、回良玉、汪洋、趙樂際),費改稅,拉弗曲線(Laffer curve),休養生息。

開場親和力 沒訓政味道

在1950年代出生的政治人物中,來自安徽的駱惠寧和劉奇葆(官至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都當過高官秘書(註1),儀表都好,年輕時有美男子之稱。

駱惠寧首次在港亮相(1月6日),不像是65歲的「長者」,外形與年齡有差距。

他的「開場白」沒有欽差大臣那樣的「我說你聽」訓話(許多京官並不了解「港情」,來港一開腔官氣十足,露出此模樣),似重墨於親和力,既讚港人對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貢獻」,又強調希望「香港好」的「真誠」。

「開場白」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至少給人沒有「訓政」之感。

鹹魚竟翻生 過渡性安排

按中共中央的幹部制度,正部級的退休年齡是65歲,駱已滿65歲,故調離山西,改掛人大財經委之職銜。

地方黨政一把手年屆退休線而任期未滿一屆者,省委書記轉人大當各委員會的副主委,省長則轉政協當各委員會的副主任。這幾乎是通例。

已調人大、政協當這類二線職務者,極少會「鹹魚翻生」。駱惠寧卻獲「特殊待遇」,外放到香港當官方一把手,這是「非常」的安排。

「非常」的意涵有二,一是「臨危受命」的過渡性安排,超齡在任通常只是2至3年;二是超齡在任後,如有特別政績或「上級」有特別的政治需要,在70歲前可被提升為副國級幹部,例如政協副主席,甚或兼任有實權的秘書長。

三個省資歷 地方經驗豐

中聯辦自2000年掛牌以來,當主任者沒有獨當一面的部或地方一把手資歷。在中聯辦以前的新華社(俗稱大新華社),則有原江蘇省委書記許家屯當家。

駱的資歷優勢較強,當過青海省省長(2010—2013,接地方團系宋秀岩)、青海省委書記(2013—2016)、山西省委書記(2016—2019)。

與中聯辦的幾個前任比較,他的經驗也較廣。

他在安徽政界21年(1982—2003)。

1982—1985,在安徽省政府辦公室當正科級小秘書,或侍候過省長周子健(1981—1983在任)、王郁昭(1983—1987在任)。

1985—1995,任職省政府對外經貿委10年,從副處長一直做到常務副主任(1985年機構改稱對外經貿廳,官職改稱副廳長),與省計委先後主任張平(1991—1992在任)、汪洋(1992—1993在任)有較多的工作關係。

1995—1997,當安徽省省長回良玉的二管家(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廳長級)。其時,張平是大管家(秘書長),汪是副省長。

1997—1998,接張平當回良玉的大管家,張升任副省長。

1998—1999,任巢湖地委(現稱市委)書記(正廳級)。

1999—2003,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常委(副省級)。

先後有洋務(對外經貿)、機要(省府)、農村(巢湖)、宣傳的工作經驗。

在青海和山西(2003—2019),有黨政一把手的全局經驗。

就地區經濟發展等差分類而言,他有中部發展中地區(皖、晉)、西部欠發達地區(青)的城市或農村經驗。

回良玉管家 與汪洋很熟

他沒有東部沿海經驗,未涉足港澳事務,但辦過內陸省的洋務。在對外經貿委時曾帶職到安徽大學外語系補習英文1年,具相當的英文能力。

他的派系色彩較淡,與中央團系無關,避開這幾年的政治風暴,也非「新時代」的親信群,各方比較容易接納。

他在安徽政界的崛起,與張平、汪洋、回良玉有關。

回先後當安徽省省長(1994—1998)、省委書記(1998—1999),他是回當省長時的二管家、大管家,與常務副省長汪洋、副省長張平亦有交集。這個時段讓回、汪了解他的能力,或成為「外放」巢湖當地委書記的「順推力」。

他在青海13年(2003—2016),與趙樂際的工作關係密切,當省委副書記時(2003—2013),趙曾是省委書記。趙是18屆政治局委員兼中組部部長(2012—2017),現為19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紀委書記。

這幾年,他先後任青海、山西省委書記,應是由總書記拍板。調職的背後,是青海的「藏區維穩」(註2)、山西資源(煤)枯竭型城市的產業轉型。

汪洋(右)和溫家寶,2011,廣東。(網絡圖片)

農村費改稅 涉拉弗曲線

他在安徽政壇的發展,與農村費改稅息息相關,這是外國、香港傳媒未提及的事。

安徽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策源地。以承包制為名的包產到戶(分田單幹),是解救農民飢餓和貧窮困境的應急舉措,最初由改革家萬里(1916—2015)在安徽試行(1977),後形成改革大浪潮;給人民造成大浩劫的毛式人民公社,在1984年大都解體(註3)。

第二次浪潮費改稅,也從安徽開始。在朱鎔基任總理時(1998—2003),費改稅於1999年在安徽試行,由朱主導、主管三農的副總理溫家寶實際負責。

在溫內閣期間(2003—2013),費改稅由溫主持、主管三農的副總理回良玉協助,在各省推行,促成2006年的廢除農業稅(註4)。

費改稅旨在清除苛雜稅,減低對農民的稅收和行政收費,把合理的收費改以稅率方式計算,讓農民、農業、農村(三農)「減負」,達致休養生息。

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美國供給學派經濟學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的拉弗曲線之論。此論稱:政府稅率必須適度,超過某一限度(邊際稅率),就職者、生產者往往缺乏「增殖」動力,政府稅收反而減少,必須減稅刺激生產、經濟增長。

從安徽三俠 到上層脈絡

費改稅是艱難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朱鎔基、溫家寶先後主導三農工作的的重頭戲。

朱、溫主持內閣時,提拔了努力推動費改稅的地方幹部,其中有回良玉、汪洋、張平和駱惠寧。1999年,他們的年齡是:回55歲,汪44歲,張53歲,駱45歲。

前3人先後上調國務院,後都位列「黨和國家領導人」,號稱「安徽三俠」。

「安徽三俠」之一張平。(網絡圖片)

最早調入國務院的是汪,在朱手下任發計委副主任(1999—2003)。溫當總理時,是溫的二管家(主管國務院辦公廳的副秘書長,2003—2005);後由溫推薦外放重慶任市委書記,2007年秋冬成為17屆政治局委員(2007—2012),兼任廣東省委書記。現為19屆政治局常委(2017—)、政協主席(2018—)。

張平於2005年調入溫內閣,接汪洋任國務院主管辦公廳的副秘書長,2008—2013任發計委主任,2013—2018任人大副委員長。

回良玉是溫內閣的副總理(2003—2013),主管三農(接溫家寶);在中共中央是政治局委員(2002—2012)。

與朱鎔基一起推動費改稅的溫家寶,2008。(電視新聞截圖)

藏區先民生 維穩較慎重

在安徽之外,駱惠寧與溫家寶、回良玉等也有工作上多方面的接觸。他在青海特別是當省長時(2010.1—2013.3),與溫有較多近距離的接觸。

溫在總理任內,展開扶持西部地區、監督包括大西北的三北防護林部署。2008年10月,他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支援青海等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指令青海等省藏區必須「從實際出發」,強化生態保護為重點、改善民生為核心,把生態、民生、經濟發展與「維穩」結合起來(註5),而非「維穩壓倒一切」。

駱惠寧和「老青海」宋秀岩、趙樂際等,依據溫家寶和國務院的部署,在藏族聚居地「寬猛互濟」,以民生為先、對藏族懷柔為主,避免結下民怨太深。

他也參與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水源頭(在青海)的治理、青藏高原鐵路的興建。2013年後政局左轉,胡溫新政落幕,對少數民族轉採取強硬政策。

溫內閣(2003—2013)主管三農的副總理回良玉。(網絡檔案圖)

管安徽宣傳 著書論費改

「安徽三俠」調國務院後,駱惠寧留安徽,當省委宣傳部部長,兼顧費改稅的宣傳、研究。在掌宣傳部之前,擔任巢湖地委書記,有農村調查和費改稅的前期可行性試驗。

後來,他寫《綜合性制度創新:農村稅費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書,於2004年在北京出版。

此書兼顧理論和實踐,第1章第3節有「拉弗曲線原理與稅收中性原則」的論述。

這是研究費改稅的重要參考文獻,獲朱、溫讚賞,台北有大學(政大)碩士論文〈中國大陸鄉鎮財政改革之研究〉引述此書。

註釋:

註1:1977—1980,劉奇葆(1953生)任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副科、正科級),諒做過萬里或周子健的小秘(大秘即機要秘書是正處級)。

註2:駱惠寧:政府工作報告(2010.1.25),《青海日報》2010.2.2,1版。

註3:〈狂生有天堂夢 60年前建公社〉

註4:〈聯合國農民獎授溫家寶總理〉

註5:溫家寶主持常務會議研究支持4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

表,新任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履歷

本文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附表後,授權本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