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崔建春: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關鍵〉
紫荊文化集團8月26日(周一)主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紫荊文化論壇』暨『紫荊·院士開講』啟動儀式」。除了內地駐港和特區政府官員發表講話外,多位中外著名專家學者亦分享了對中國式現代化和一國兩制在港澳實踐的看法。
英國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教授致辭時指出,擁有深厚本土根基的現代化才能成功。
這位年近79歲的資深學者兼新聞工作者指出,從2010年左右開始,中國開始逐漸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進展,華為和騰訊等企業的出現,使得接下來的10年中,中國能夠躋身全球技術的前沿。2015年,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製造2025」,列出了10個預期在10年內領導世界高科技產業;其中包括電動汽車、太陽能光電板(Solar Panel)和風力發電機。到今年(2024年),距2025年還有一年,中國的電動汽車已被公認為全球領導者。
馬丁·雅克預言,中國從汽油引擎時代的後進國,未來電動汽車將主導全球汽車工業。至於太陽能光電板和風力發電機方面,中國同樣佔據主導地位。換句話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綠色技術的領導者,發展中國家和大部分西方國家很可能需要依賴中國的綠色技術,來應對全球變暖問題。
他又表示,自1949年以來,中國一直自認是發展中國家之一,並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着強烈的認同感。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是幫助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據估計,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第一個10年中投入了超過10000億美元,大約140個國家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約佔全球國家總數的四分之三。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與美國的現代化將會非常不同。中國的做法受到儒家的入世思想影響,具有社會責任感;美國的態度則基於個人權利和對市場的不干預。換句話說,中美政策和態度,深受深層次價值觀和規範的影響。
總結馬丁·雅克的發言,他認為7月舉行的中共二十屆的三中全會清楚表明,要加快加深現代化進程,強調通過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前進的方向清晰明確,正在創造一種新形式的現代化。
鄭永年:一國兩制在港澳實踐成就偉大
曾任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政治學家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他致辭時表示,在香港,人們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討論國家所取得的成就,但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一國兩制這一核心制度安排。
他指出,一國兩制概念的提出,以及在港澳的實踐,無疑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來所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層面,一國兩制的意義更為重大;一國兩制的實踐,在世界範圍內為那些需要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國家,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中國方案」。
鄭永年指出,為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政策概念。儘管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政策概念是爲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但如果只從國家統一層面,很難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偉大戰略意義。概括地說,鄧小平是從國家改革和發展的總體戰略來思考國家統一問題的,即他在國家改革與發展及國家統一兩個領域的思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統一性。
鄭永年鄭重指出,今天中國再一次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挑戰和困難,更需要學習鄧小平的戰略思維。在國際層面,一方面絕對不要低估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但另一方面更不能停止思考如何在日益惡化的國際局勢下繼續追求和平與發展;在內部方面,我們需要通過分權重新釋放社會活力,同時需要兼顧實現均衡發展。
鄭永年又表示,今天的香港憑藉其獨特性,在國家的均衡發展戰略中是重要的一部分,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香港能夠理解和發揮鄧小平戰略思維中的「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是香港不能解決的,他認為香港「什麼都不缺」,只缺乏「組織香港的思想、思路和手段」。
周浩黎:中國是印尼最大貿易夥伴
明年(2025年)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75周年,印尼駐華大使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在論壇致辭時,回顧1950年以來,印尼和中國在貿易、投資、基建設施和文化交流等各個領域建立了夥伴關係,兩國雙邊貿易呈指數級增長,中國也在2023年成為印尼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貿易額接近1400億美元。
周浩黎指出,印尼和中國的經濟關係是由基礎設施項目的大量投資支撐的,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雙邊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帶來的協同作用亦已成為印尼和中國雙邊夥伴關係的強大支柱之一。近年來,兩國人文交流不斷深化,教育文化交流不斷深化,兩國人民的聯繫更加緊密。這些交流促進了相互尊重和理解,是印尼與中國長久友誼的基石。
周浩黎強調,印尼與香港的夥伴關係同樣長期而富有成效,香港不僅是印尼商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也是印尼的第三大投資者。近年來,雙方簽署的多項協議加強了金融、科技、旅遊等領域的合作,為互利共贏鋪平了道路。在香港生活的龐大印尼社群,亦進一步加強了印尼人與本地人的聯繫,促進了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和經濟活力。
周浩黎說,印尼和中國作為所在地區兩個最大的國家,在塑造亞洲變革和為變革鋪路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展望印尼與中國、印尼與香港的關係,前景一片光明。人們正目睹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轉變,但中國在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亦加強了印尼、東盟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他期望兩國繼續在可持續發展、創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攜手塑造區域架構,共同應對21世紀的複雜挑戰。
伊沃娜·拉杰瓦茨:中國可列新世界奇蹟榜
眾所周知,塞爾維亞是中國在歐洲的友邦,中國是塞爾維亞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今年5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該國總統武契奇隆重招待之餘,更說中國一直是偉大的國家。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伊沃娜·拉杰瓦茨(Ivona Ladjevac)出席論壇,分享了自己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來發展道路的看法。
她形容,如果有人在1949年9月30日睡着了,然後在2024年醒來,肯定會對世界經歷的種種變化感到驚訝,如果有「新世界奇蹟榜」,她毫不懷疑中國會列入其中,至少有10個理由可以說明這一點:
1. 經濟增長:中國從一個農業經濟體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經濟改革帶來了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和GDP顯著增加;
2.貧困減少:中國已使數億人擺脫貧困。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對全球脫貧的貢獻超過70%。
3.基建設施:中國大量投資基建設施,包括高鐵、公路和機場等交通網絡。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鐵網絡。
4.技術進步:中國在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已成為電訊、電子商務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導者。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公司現已成為全球知名企業。
5. 普及教育:中國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實現了近乎普及的識字率,並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重視也在增加。
6. 醫療改進:政府擴大了醫療服務,顯著提高了預期壽命、降低嬰兒死亡率,並落實了加強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的舉措。
7. 太空探索:中國已規劃出宏大的太空計劃,實現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任務和建設天宮空間站等里程碑。
8. 保護環境:近年來,中國已採取積極措施應對環境挑戰,投資可再生能源,並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9. 全球影響力: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存在感日增,並成為國際組織和倡議的關鍵參與者,例如旨在增強全球貿易和基建的一帶一路倡議。
10. 文化遺產與文化外交:通過孔子學院等推廣中國的文化遺產和語言,增強了全球的文化外交。
但是,伊沃娜·拉杰瓦茨認為,要真正了解中國經歷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人們還是應該回到起點:1949年10月1日。
紫荊文化論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