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香港的少年十五二十時

作者畢業多年後回母校為水運會頒獎。右二為鄧陳慧玲校長。(作者提供)

中學時代的五六年,是陶鑄個性重要的年代,是發展個性、發韌潛力重要的年代。其中朋類的交往相聚相投,更影響個人日後人生的趨向。

學校課外活動陶鑄個性

筆者在50年代末期通過小學會考,考進香港當時惟一的官立中文中學。少年十五二十時,回顧這六年中學光陰,鑄造了個人的性格。校中的讀書生活,只是循序漸進,影響更大的,是學校的課外活動。

獲校際乒乓球比賽亞軍的選手隊伍。(前排右一是楊興安。 後排左二架眼鏡者是他弟弟興翔,中大畢業,移居加拿大20多年。)

少年時精力過剩,但在運動場上,足球和籃球於我無緣。中一入校,乒乓球分組賽,以最佳成績出線,結果取得全校單打季軍,同學都替我高興,自此全心全意投入這項運動,成了校際選手,且有一年在全港校際比賽中獲隊際亞軍。其實,當年無人指導和訓練,所謂球技,現在看來卻極可笑。

當時學校每年都舉辦書法比賽一次。這天老師上課不用教書,大家整天寫書法。把最滿意一幀交出來比賽。書法比賽分大楷和小楷,高中組和初中組。書體自由,真、草、隸、篆,可各自選取,作品內容和字數亦沒有規限,有人臨名家碑貼,有人隨意揮灑。得獎作品張貼出來,琳瑯滿目,同學都喜歡批評觀賞。當時許多同學都不明白,不同書體何以評優劣,但都信服評判老師的眼光,少有異議。

書法演講樂於參與

後來自己略懂書法之道,知道無論是什麼書體,以功力而論,確可以分辨高下。許多年後,重回母校,目睹書法比賽的作品,貧寒孤寡之極,原來寫的全部都是「梅蘭菊竹」,或「仁義禮智」等幾個規範字,手法平庸,面目呆滯。校方不鼓勵學生臨摹古人碑帖,書法的格調便低俗得多了。書法其實是中國的抽象畫,可以看到許多藝術境界,有清剛、雄健、渾厚、雍容,肅穆、瀟灑、魯拙,淡雅等等意境趣味。若只是方方整整,或故作矯捷筆走龍蛇,全無靈氣,志在欺人而已。

中學書法比賽獲獎的別緻銅墨盒。

中學還有參加演講比賽。班際演講比賽同學選舉一位在戲劇比賽出色的演員作代表,他對我說不懂說什麼,希望我替他寫演講詞。既屬好友,樂於從命,結果他得了冠軍。翌年同學選我作代表,我寫好講詞站到台上,說了兩分鐘,竟然聽到擴音器的迴響,一分神,說不出話來,呆站台上,尷尬之極,此情此景,羞愧難以形容。第二年,那位同學再找我寫講詞,結果重獲冠軍。想不到許多年後,寫演講詞竟是我謀生技能之一,世事寧有先兆耶?

鍾情戲劇成績墮後

16、17歲是心理和生理大變的時代,像小雛睜開眼睛看到世界,個人的體力和思想不斷進步嬗變。我在踏進中學第二年便開始活躍,除了學校生活,還有社交生活。中三那一年學校突然舉辦級際戲劇比賽,我是班長,負責參與籌措比賽,找劇本,選演員,籌備幕後工作。後來自己還當上演員,上舞台,醉心於排演。結果未能奪得演員獎,成績卻一落千丈。痛定思痛,再不想當演員,改為用心於個人閉門寫作的編劇,想不到多年後曾當了一段時間為職業編劇,這是後話。

西邊街舊贊育醫院六十年代改作青年中心。建築物多年如舊。

香港開始富裕了,政府把當時西區的贊育醫院舊址,改成青年中心。政府開始注意青少年活動和福利。當年全港只在荃灣和西區設青年中心。中心有圖書館,為當時罕有。我走去看課外書之餘,見到中心戲劇組招收組員,便跑去報名加入。戲劇組由年青導師帶領,有講座談及各種戲劇知識,亦籌備演出。剛好對我籌備校內戲劇比賽大有幫助。

在戲劇組認識許多朋友,多是西區學校的中學生,如英皇中學、救恩中學等,還有一群摩星嶺聖嘉勒女校的同學,這群青春貌美的女學生充滿活力生氣,積極好動,把戲劇組弄得熱火朝天。除了戲劇活動,還組織旅行營火,當時算得先進。後來適逢暑假,更發起暑期義務街坊補習班,按年級分班,由我們這群中學生作義務老師。這時和校外青年交朋友,培養我善與人和,樂於交友的性格,對後來踏入社會,影響良多。在戲劇組混了年餘,因讀書成績下落,再不敢參與這些課外活動,發覺冷眼在旁的母親,好像舒了一口大氣。

報章刊出畢業名單一夜榮辱

要中學畢業了,遭逢人生大事。當年中學會考後,全香港報章都會全版刊出畢業者的名單,還會刊出取得優異、良好和及格的科目。一經報紙刊登,全港親戚朋友讀報都知道你的成績。去應徵職位,該機構只要拿出當年報章,便知你的會考結果。相比之下,當年要中學畢業,比現在大學畢業艱難得多,多起不及格考生曾因而自殺。不久,這項殘忍的習例被廢除了,又增加自修生報名再考的制度,得失之別便再沒有那麼明顯,社會明顯進步了。

回顧當年青蔥的日子,絕大多是快樂無憂的,只有第一次乒乓球比賽輸給對手,整天悶悶不樂,若有所失。可是入睡後,什麼煩惱也消失了,醒來又一新天,這便是年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