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暑假讀了兩份文件,分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1年發布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下稱報告)和香港教育局在2024年推出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下稱《指引》)。
前者旨在應對全球面臨的環境危機和社會挑戰,重新構想教育的未來方向。報告指出在科技飛速發展、全球化加速、資訊爆炸的今天,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這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教育體系往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過分強調標準化考試而忽略個性化發展,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還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育公平問題突顯,也是當前教育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
個性化、數字學習日趨成熟
這份報告提出的理念與香港教育局於2024年推出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有着諸多相似之處,筆者嘗試歸納6點,與教育同人交流分享:
一、個性化學習與因材施教
個性化學習是報告中的一個重點,當中提出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和需求定製學習計劃,實現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樣,《指引》提出優化學校評估與課業政策,減少紙筆評估,採用多元化評估方式,如口試、學習日記、專題研習等,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學校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支援,讓學生根據自己節奏和能力進行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就感。
二、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經過3年疫情的混合式學習,數字學習日趨成熟,人機互動更加到位。為使個性化學習可以全方位地跨越時間和地點的阻隔,報告強調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認為新興技術如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將為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一趨勢在《指引》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分章五〈評估求進〉中提倡發展電子評估,分章二〈多元策略〉鼓勵學校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資源,利用數位化教育資源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利用虛擬實境技術進行跨學科教學等,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綜合素養 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三、全人發展與綜合素質培養
報告強調全人發展的重要。因此教育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社會情感能力和道德責任感。這一理念在《指引》中充分地應用,《指引》提出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身心均衡發展,加強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以及媒體和資訊素養的培養。重視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提升綜合素養,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生態關懷與可持續發展
近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筆者執筆當天也遇上超強颱風。報告特別指出教育應關注生態關懷,維護生態正義,宣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樣,教育局在2025/26學年開始把小學常識科分拆為小學科學科和小學人文科,當中小學科學科的課程內容包括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讓學生更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加實踐經驗,學會尊重和保護自然。
五、跨文化學習與全球視野
報告宣導跨文化學習,認為教育應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香港教育局在2025/26學年開設的小學人文科,《指引》強調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同時也鼓勵他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養全球視野。這種跨文化的學習經歷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社會環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人才。
六、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報告強調教育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這一點與《指引》中加強價值觀教育和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通過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和愛國情懷。這些措施有助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為未來的社會參與和貢獻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上幾點,筆者希望帶出未來教育與傳統只透過紙筆考核選尖培養的方向大相逕庭。香港自從2000年教改以來,20多年還是走不出透過紙筆評估作篩選的籠牢。直至2024年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推出,筆者相信香港教育還有很多可發展的領域。配合國家對香港的支持,還有給孩子的不同機遇,我們的孩子一定青出於藍。
參考資料: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2022),《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 課程發展議會(2024),《小學教育課程指引》,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