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了香港,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講話。在「香港回歸」連繫着的「50年不變」這個概念中,「25年」的這一天就是剛剛過了「上學期」,而「下學期」即將開始的「家長日」。
習主席提到「4個必須」和「4個希望」,其中的其中一個「必須」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香港,既然在回歸後已經成為國家的一個城市,教育政策與國家其他城市看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在是理所當然。但既然香港在歷史的機緣巧合下,成為了一個中西匯萃的國際城市,香港如何可以利用自身的獨特點,發揮出香港教育的獨特價值,以補國家其他城巿的短板呢?
香港人的優勢是比其他人看得更多
香港人的優勢,是一向比國家其他城市更早接觸西方不同文化而建立出來的,不論在文化上或經濟上,建基於中華文化,再了解西方文化,見識總比單單了解中華文化或西方文化的人多一點。當然,身處在兩種不同文化的夾縫中,持續的衝擊是少不免的,最終也可能被迫靠邊站。
但靠邊站了後,理論上不會比任何一種文化原生社會中生活的人(祖國同胞、西方人)有更大的優勢。但如果,香港教育可以使香港青少年在這個夾縫中,利用從西方學習得到的新知識,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再透過西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向西方作出中國軟實力的反攻,目的在於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軟實力的主導權,從而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這可能才是香港教育的出路的新方向。
論語文能力、學科能力等等,香港現在比起國家其他城巿學校的優勢可能已經不明顯,但論香港學生普遍的生活習慣,看YouTube、Facebook、Instagram、Netflix等所汲取的知識,無疑比國家其他城巿單看微博、騰訊視頻等的學生有絕對優勢(可能已經是唯一的優勢,還要是同時看Netflix和騰訊視頻,親身比較,才能保持到這個優勢)。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Netflix等是工具,對一個青少年的成長有好有壞,就要看如何運用;如果運用得宜(涉及傳媒教育),再透過香港學生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連結中華傳統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反利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Netflix等進行中華文化對西方的反攻,便可以突顯出香港教育和香港青少年的價值。
如何以中華文化反攻西方?
舉個例子,中國的嗩吶和西方的色士風可以說是原理上比較接近的樂器,但在意識形態上,嗩吶就是屬於殯儀館的,而色士風就代表了生活品味。香港教育如能讓香港青少年把嗩吶和色士風所屬的意識形態掉轉過來,至少也能讓嗩吶發揮到Kenney G.的軟實力,香港教育便算是成功了;又例如,香港青少年非常熟悉日本動漫文化,如香港教育讓香港青少年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以日本動漫文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香港教育就也是成功了。
其實這種成就在現代並不少見,不就是日本不同動漫化的《三國演義》和拉麵等等,只是由於進行這種結合的是日本人,於是又成了「日本文化」。如果香港教育可以讓香港青少年可以有效地進行這種結合,既深化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又不會把功勞拱手相讓給鄰國,也發揮了香港的獨特角色,一舉多得,也是香港教育的出路。適當的西方接觸、傳媒教育、國民教育、不同科技及技能的培訓、多元產業讓人材發揮所長、政府支持,具有非常決定性的因素。
當中當然會預計到有不少的困難,特別是當嘗試把兩種文化結合起來的時候,常有「文化扭曲」的爭議。但既然香港是一國兩制的城市,彈性始終比國家其他城市高(也是香港的優勢)。成功了,如上所述一舉多得,最重要是可以增加國家的GDP ;失敗了,香港教育最多也只是原地踏步(與國家其他城巿或外地比較當然是不進則退),但至少也是一個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