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如何不濟,不用看數據,你只要看看教育局頭頭現在身在何方就可見端倪,他們不單不是教育家,連政客也不是( 政客會為選票絞盡腦汁,虛與委蛇一段時間),所謂AO通才其實就是什麼也不是,沒有長遠計劃,只能等轉職等運到,教育政策如何實行,如何配合社會趨勢也不是他們的使命,教育官員沒使命、沒熱情、沒方法有如惡吏,但沒作為其實也不算罪惡,最慘是想出不同方法去評核、去營造分數競賽,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非教育專家管教育
用什麼方法去證明香港這城市的教育政策失敗,先要看看有哪些國家在教育上有成功經驗,而這些經驗及方法可對比我們的不足。
有一期《讀者文摘》有一篇文章稱許芬蘭的教育模式。
芬蘭是世界公認的教育大國,只有幾百萬公民,他們在PISA測試中雄踞最高標準,但他們的教育官員對PlSA 並不看重,他們說:若你只看數據便錯失了人性面。也因教育在培育,他們對弱勢社群投放更多資源,平等受教是他們的目的,而教育局只有教育專家,沒有AO,我想問孫明揚除了那些耍小聰明的什麼微調方法,他對教育設置了什麼布局?陳維安跑到立法會去當秘書長,教育?
芬蘭模式教學不是求分數
芬蘭除了高中要考一次公開試,在求學過程沒有排名也就不需要分數,他們強調教育培養他們學習而非考試,這些論點對香港家長是如此離經叛道,而當地教育局強調他們把責任都放在校長和老師身上,因為他們信任這些專業工作者,不似香港的校長要取悅朝令夕改的教育局高官。
在芬蘭,當教師是崇高專業,在香港,我們連頒一個教育學院學位也似玷污了教資會的手。好了,連教育學院校長也去從政當官,這些人由孫明揚到張炳良到陳維安肯定沒有對教育的承諾,需要證據嗎?他們都跑了呀。
重學習興趣非校本評核
有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也有一篇文章闡述美國在20年前的教育改革,即成立Charter Schools──類似香港的直資學校,即不是私立,因仍由政府資助,但又不是公立,因脫離教師公會的管轄,美式的直資學校既脫離政府又躲過公會,讓辦教育的有心人用心教書,成績十分理想,英國也在跟進Charter School的理念。
兩種模式的優點正好對比我們的缺點,芬蘭和美國直資的優點在於以學習為目的,只要有學習興趣,什麼亂七八糟的校內評核試都是沒有意義的,官員意志坑害學校全體人,芬蘭證明了不考試也能有傑出學生。
如今教育局更開倒車,資助胡言亂語的國民教育課程,香港有前途?
除非我們的考試局向法國學習出以下的中學會考題:「我們是否有義務尋找真理? 」、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原刊於《明報》(2012-07-18),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