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房屋價格飛漲,市民怨聲載道。政府的一貫政策,是希望通過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來平抑樓價,可是在樓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市民普遍對政府失去信心。不少市民認為,香港地產市場被少數地產商壟斷,政府庫房亦從高地價得益,容易出現「官商勾結」,是以供求定律失效,縱使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樓價仍然高踞不下,只會令地產商就賺錢更多,市民不會得益。至於「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只會加強「官商勾結」,因此不少市民認為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能解決問題。
以上的看法雖然十分普遍,卻經不起推敲。在董建華推行「八萬五」的年代,香港的地產市場一樣被少數地產商壟斷,可是當年房屋供應大量增加,而需求則因為經濟不景而大幅減少,在供求定律的作用下,樓價從1999年到2003年下跌了六成以上,說明就算物業市場被少數地產商壟斷,供求定律依然發揮巨大作用。
回歸21年來,統計數字清楚顯示,香港的住宅樓宇供應一直嚴重不足,只有在董建華時期是例外。1997年董建華剛上任便致力增加土地和住宅樓宇供應,在1999年到2001年3年間達到高峰,平均每年新建住宅單位高達97,000個(包括71,000公屋及26,000私樓),不過在供求失衡,物業價格大幅下跌及負資產的災難下,政府縮減公屋及停止增闢土地。從2002年到2006年5年間,每年平均興建公屋單位大幅下降到17,000,不過每年新建的私人住宅仍然有23,500個 (主要是早年開始興建的大量私人住宅需要幾年才能建成),是以每年新建的住宅單位仍然有40,500個。到了曾蔭權第二任5年間(2007年至2011年),每年新建的住宅單位下降到25,000個(包括15,500個公共房屋單位及9,800個私人住宅),是回歸15年以來的新低。從董建華的「八萬五」到曾蔭權的「二萬五」,清楚說明曾蔭權在土地房屋方面何等無所作為。
決心大幅填海 扭轉困局
在2011年,香港住宅樓價已經突破九七年的高位,可是之前特區政府停止增闢土地多年,香港幾乎無地可用。梁振英甫上任政府便「翻箱倒櫳」覓地建屋,甚至被批評為「盲搶地」及插針建屋。縱使如此,梁振英5年任期內每年新建的住宅單位平均只有25,000,比前5年的水平根本沒有增加,說明要在3、5年內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是何等困難。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動輒需要10年甚至20年。
隨着政府決策民主化及透明化,每一道程序都須要諮詢及市民參與,亦須要應付投訴甚至司法覆核,包括要提供土地給農民復耕及原區安置,是以增加土地房屋所需的時間愈拖愈長。
不過現代填海技術進步,填海所需的時間比從前可以縮短2至3年。如果本屆政府痛下決心大幅填海,應該可以在10年時間左右根本扭轉香港的土地和房屋短缺。香港房屋土地既患寡亦患不均,大規模填海雖然可以解決「寡」的問題,不過還要推行適切的房屋政策,才能解決「不均」的問題。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