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17於12月3日在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行,本文為會長何漢權的演辭。
真的有點新時代的況味,香港中學初中中史科第二輪的再諮詢,放在特首林鄭月娥公布初中中史要獨立成科之後,使得這次中史科的諮詢引起全城,特别是媒體的關注,熱鬧得很。中史科這塊瘦田,過去長時間並無多人願意去耕,但這一兩年,卻又使得大家都會用不同的耕具去耕,但能否深耕細作,有利於中史科的發展,還要看未來。不過,先放在眼前的,藉着中史科課程的再諮詢,要選票的政黨,要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舊媒體,要存在就必出道理,於是恐怕中史科新修訂的內容,成為「洗腦科」之說,甚囂塵上。
歷史的問題,還須從歷史尋找答案15年前,筆者與志同道合的本科前線教師,就當時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提出,可以用廢科融入的方案,此即可容許學校將中史的「科目」(subject)刪去,改以元素(element)滲入其他領域裏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如此割體式的學習,當時社會的輿論確有反對聲音,但執掌資源及製訂課程政策的大員,卻未有理會,堅持中史科可以拆散學習,學校要保留亦可隨意。筆者當時鄭重提出,「國民教育的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國史教育載體,對香港學生來説,就是中國歷史科」,這科可優化,絕對不能矮化,也不能拆散,亡人之國是先亡其史。事實上,國之為國,必有國史。而中國歷史的研習已發展成寶貴的學問系統,薪火相傳,漢代已有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至清代章學誠有「無徵不信,孤證不立」、「六經皆史」之論,再到民國傅斯年的「一分材料説一分話」,而錢穆先生有言「凡一國之民當對國史有基本認識並存温情與敬意」。中國歷史的研習內容和方法,以及習史的作用與意義是相當清楚的。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從教育現場看,在中史要獨立成科的大前提下,是回初中中史諮詢文件,明顯是要讓初中學生連續三年,基本掌握中國歷史全貌,由夏商周至1978年後的共和國,香港都有觸及,這份誠意與意志,筆者是欣賞的。但好心並不一定成就好事,因此,如何讓教師與學生在有限時間的中史課堂上,能讓史事變遷,川流不息,卻又要深入淺出認識國家歴史,由此再學習中國文化及了解現代國情,這是對第二次諮詢課程續後再審視的重要原則。
至於政黨與媒體引發,社會最關注的六七暴動(或稱反英抗暴)乃至六四事件,筆者認為,課程未有白纸黑字寫上,中史科老師當翻閱「共和國與香港」一章的時候,1978後國家改革開放的綜合成就,造就舉世公認的發展奇跡,讓國人引以為榮的一面,必會講授。但與此同時,1967年六七暴動,以至1989年六四事件,老師亦會向學生觸及此課題。當然,個人認為,若以附件寫上具爭議的現代史事,臚列不同的「結論」並無不可。
倒是從「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史觀念與學理看,中史科專業教師現時最擔憂的是能否有充足的課節,能教授昨天的全部中國歷史。因此,在保證初中中史科獨立必修的前提下,並增加中史科的教學支援,是十分有需要的。最後,筆者必須提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長期中西文化的薈萃,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相激相盪之下,成就這裏為國際金融、服務、航運以及法治中心,積澱深厚。際此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學校要高度重視中國歷史科之際,香港未來能否成立國史教育中心,筆者認為應沿此路前進,畢竟,在這裏師生們可以不黨、不私、不賣、不買、不盲,認真研習本國的歷史,相對於台灣與內地要背負沉重的政黨包袱,香港蕞爾小島要承受的壓力是輕省得多。樂觀前望,香港確實可以繼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法治中心、旅遊服務中心後,進一步運用一國兩制之利,發展成國史教育中心,為中華民族發揮獨特的貢獻。
本會成立不覺十年,一直為國史教育推動而努力不懈,回顧前瞻,我們滿懷感恩,中史研習獎勵計劃、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暑假遊歷學習,年年舉辦,年年都廣受歡迎,青燈下,本會必須向曾支持上述活動的所有團體,媒體與善長致謝。這裏,我必須特别感謝年度贊助人郭媛平女士的慨捐,從而讓我們的遊歴學習,走得更遠亦更有力,用更廣闊的視野,情理兼備感受香港、祖國與世界如何息息相關,由中華延展的曲折離奇,民族情爱的萬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