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月23日)便是世界閱讀日,香港人的閱讀習慣和水平有沒有提升?香港出版學會連續第6年委託新論壇進行「全民閱讀調查」,以了解香港市民的閱讀習慣趨勢。今年更進一步了解市民的電子閱讀習慣,包括閱讀內容、閱讀時數、消費行為等。調查以音頻電話隨機抽樣,在今年1月至2月期間成功訪問了2040人。
電子媒介增加港人閱讀時間
研究員陳志輝指出,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市民閱讀習慣較疫情前總體上升。七成半受訪者有紙本閱讀習慣,高於上年,閱讀時間亦較疫情前上升近一成;有電子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也達七成,其中近七成更認為使用電子媒介增加了他們的閱讀時間,逾半受訪者日花一小時以上。
年長者最常讀新聞或雜誌,年輕人則較常讀小說、文章或評論;近四成人有為電子閱讀消費,逾半18-40歲受訪者月花費$50元以上。 然而,六成人沒有使用政府電子書借閱服務,當中三成半不知道有此服務。
根據調查結果,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葉佩珠女士提出多項建議,包括:鼓勵社會各界正視電子閱讀的現象和趨勢,並且關注青少年的電子閱讀習慣。學術界可評估電子閱讀對青少年的影響,與家長和教育界一起積極善用電子平台,培養青少年的閱讀素養。
此外,出版業界維持傳統紙本出版市場之餘,亦須關注電子閱讀消費市場的發展,加快提供多元化的電子閱讀解決方案,滿足讀者需要,開拓市場。同時,政府應向市民加強電子借閱服務和推廣,為業界提供資助培訓人才,協助業界轉型,為學生和廣大市民提供最適切的電子閱讀資源,配合公眾所需。
鄧永雄:冀政府協助業界轉型
夢想閱讀計劃召集人林曉鋒博士認為,教育界及家長應該攜手合作,尤其是親子閱讀的推廣。他建議由教育局發起於每年10月舉辦「全港親子閱讀日」與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配合,春秋二季都應該有閱讀推廣活動。屆時聯繫全港學校、各校家教會,還有出版業界,舉行一連串的親子閱讀推廣活動,例如童書作家分享、故事演講或創作比賽、十八區閱讀繽紛日等。
另一方面,可以培養故事家長,讓每個家教會都有故事家長代表,合作舉辦一連串親子閱讀活動。教育局可邀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作統籌,並透過教育局家校會的資助,進一步支持恆常的親子閱讀活動。
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副會長鄧永雄先生則認為,面對實體書銷量不斷下滑,出版社都積極考慮轉型,包括打開網絡銷售渠道和開發電子書的出版。而針對不同的讀者群,也應有不同的處理,例如可以在兒童書加上QR code展示多媒體資訊、為年長讀者結合多媒體提供較易閱讀排版模式。
針對年輕的世代,可多利用社交平台,推廣實體書的銷售。另外,他也希望政府可以協助業界升級轉型,例如加速科技券的批核,協助業界把書籍銷往大灣區市場,並且修訂版權條例,保障電子書的權益,以鼓勵業界多開發電子書等。
聯合出版:公共圖書館須加強推廣電子書
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電子書中心主管黃民杰先生指出,配合電子閱讀的發展趨勢,出版業界應多考慮讓紙本書和電子版同時推出市面,產生宣傳推廣的協同效應,可以壯大閱讀人群。不過,新機遇雖然來臨,但仍有不少困難要解決,目前大部分出版社只提供紙本書PDF檔案,未能完全符合電子閱讀的需求。但在銷售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難有足夠資源改革生產流程。希望政府可以考慮放寬企業資助計畫的條件,幫助業界升級轉型。
他也希望政府公共圖書館再加強電子書推廣和採購力度,推動中小學加快推行建設電子圖書館,為業界提供轉型誘因。希望業界一起努力,政府多加支持,加快轉型,以滿足讀者新時代的閱讀需求。
同時,香港出版學會會長兼香港出版總會義務秘書尹惠玲女士宣布「自家慢讀」行動再次推出。
去年4月,香港出版總會及香港出版學會響應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合作推動「自家慢讀」行動,鼓勵市民留家,享受慢讀減壓。行動受到各界積極回應。於4月及5月期間,近百位來自政界、商界、醫學界、學術界、教育界及文化界名人,率先在「全民閲讀@香港」facebook分享閱讀心得,同時亦邀請廣大讀者一同參與「自家慢讀,減壓6分鐘」,透過6分鐘的閱讀時間,紓緩情緒,使身心愉悅。
尹惠玲表示樂見2021年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市民閱讀習慣較疫情前總體上升,無論是紙本閱讀的,或是電子閱讀的,其閱讀時間也有增加。而今年的「自家慢讀」行動將讓公眾在香港出版學會及「全民閲讀@香港」的Facebook專頁收看作家及名人閱讀分享,這兩天率先發布陳美齡女士等多位名人的分享。接着於當日也會陸續發布其他作者及文化界名人的分享。
另外,香港出版總會及香港出版學會邀請公眾在4月23日起步,一齊參與「閱讀挑戰」,透過大家在Facebook的分享,以及點名(hashtag)邀請4位朋友,互相感染和鼓勵,帶動全城閱讀氣氛,以讀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