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進行諮詢,特首已表明今年10月將發表她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重點會談及長遠土地規劃和如何覓地建屋;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更提及要解決香港「住房難」的問題,足見特區政府及中央均對香港房屋政策的重視。
地積比率的高低,對未來住宅單位至關重要。在近年的賣地表內,不少位於鄉郊地段,幾乎連路也未必建設好,又或是交通配套不齊,但這些地的發展地積比率可以高達6倍,比交通配套完備的元朗大馬路等還要高。
以今年招標售出的古洞第24及第25區兩幅住宅(甲類)用地為例,周邊都是綠草和低密度住宅,要發展成一個成熟社區,估計最快都要7至10年。反觀一些半世紀以前開發或歷史悠久的新界墟鎮地段,如荃灣楊屋道、元朗大馬路、粉嶺聯和墟及上水石湖墟等,交通配套完善,四通八達,可是發展為住宅的地積比率只有5倍,較同區賣地表內的官地為低。
部分舊樓業主冀被收購
不少新界舊區物業更已殘破不堪,部分居住其中的小業主希望沽出手上的舊樓,套現後再另置物業,改善居住環境。以田生集團為例,過去亦有接獲不少這些新界墟鎮的舊樓業主查詢收購事宜,奈何物業地積比率已用盡,較難吸引發展商去參與收購新界舊樓物業作重建。
有消息指,政府有意配合港鐵北環線發展,讓新界北地區有條件興建較高密度住宅物業,並考慮將新界北的最高地積比率放寬至七倍,現已就可行性與區議會作諮詢交流。部分地產界人士希望政府全面檢視現行新界區的建屋地積比率,全面放寬發展密度,以善用香港土地資源。
市區重建局成立的目標,開宗明義是要解決市區的舊樓重建問題,改善市區的居住環境及市容。市區舊樓有市建局,但新界舊樓又可以依靠誰來重建?新界舊樓既不納入市建局的工作範籌,發展商在缺乏誘因下,對這些舊樓不聞不問,因重建地積比率已用盡,再沒有空間為這些物業「增高」,容納更多人口居住。
促重新檢討地積比率
此外,部分舊樓有部分是「咸水樓」,即五十至六十年代因食水供應短缺,以海水興建的樓宇,由於海水加速鋼筋氧化,並侵食石屎結構,加速物業老化,而復修費用昂貴,在乏人問津下,這些舊樓的重建遙遙無期,久而久之,日久失修出現破爛情況,甚至大廈出現裂紋,變成危樓,造成倒塌風險。
筆者促請有關當局放寬這些已發展的新界墟鎮地積比率,吸引發展商收購重建,既可善用土地資源,亦可分擔市建局沉重的重建工作。如果新界地區舊樓的可重建地積比率提升到六倍至七倍,應有多個地區可以即時啟動重建,短期內可增加房屋供應,最重要是為社會締造多贏局面,幫到這些舊樓業主改善居住環境之餘,又可增加私樓土地供應,希望政府能考慮有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