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號於今年4月25日升空,標誌了中國人在探索太空的科技水平已在世界的前列。特別的是,這次任務將有一個在太空養魚的在軌水生生態研究,約有3、4條斑馬魚會在1公升的密閉系統中參與科學實驗。
斑馬魚被選中是因為體型小而生命力旺盛,且與人類基因有達87%相似,能夠成為揭示生命體之間普通性規律現象的一種生物,為人類未來建立太空站並長時間駐留太空如何自給自足提供啟示。
各國的太空探索 都離不開動物
事實上,人類在第一次飛往太空探索前,也是先以動物作為先鋒,以了解身處失重及真空狀態對人類身體及精神的影響。首先進行此研究的是美國,他們在1949年嘗試將猴子送上太空進行實驗,但最後因降落傘失靈而令火箭墜毀,猴子亦不幸身亡;相隔十年後,美國在1959才成功突破,將兩隻猴子送上太空並最終安全返回地球。
當時的蘇聯(即現在的俄羅斯)在1957年搶先於美國前成功將人造衛星發射於預計的軌跡,在同年更成功將動物送上太空。只是,被蘇聯選中參與這艱巨任務的動物並不是猴子,而是流浪狗,原因在於它們的性格較為順從,能夠適應有關太空任務的刻苦訓練;雖然被選中的萊卡在旅程中不幸身亡,但它在任務過程中提供的生命數據對日後人類能夠成功升空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歷史上,美國還曾經安排約40隻黑猩猩接受近兩年的升空任務,其中的恰姆在1961年被選中,其後被成功送上太空。令人驚喜的是,它還能夠按照之前在地球所接受的訓練,在失重狀態下有條不紊地完成有關的任務程序。
法國人的別樹一幟亦體現在他們太空探索的過程中。法國在1963年第一隻往太空發射的動物是貓,當時的貓宇航員也是至今唯一去過太空的貓。該次研究聚焦於它在失重狀態下的呼吸、心跳以及精神狀態。能夠收集不同哺乳類動物於太空生活的數據,實在有助人類為升空作準備。
今日,祖國的宇航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甚至能夠做到太空站長期留有人員駐守,以進行一些極具前瞻性的科學研究。事實上,祖國到底是何時做到能夠將動物送上太空的呢?
翻查歷史,祖國第一批用以研究太空對生命體影響的動物是1964年所使用的白老鼠。之後,研究人員亦曾經嘗試安排猴子作為宇航的動物研究對象。可惜,專家發現它們的野性難馴,因此轉為服從性較高的狗隻作為研究對象,隨後更於是1966年兩次成功分別將狗隻小豹以及珊珊送上太空。
《解碼科技史》節目主題有趣 包羅萬象
以上的寶貴資訊有大部分均來自中央電視台第十台的《解碼科技史》節目,筆者所觀看的集數主題為《飛上太空的動物》。這一集讓筆者了解到動物在人類升空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亦給予筆者一定知識基礎去查找相關的資料。
《解碼科技史》這個節目每星期播放兩集,每集一個主題。短短1小時的節目,實在有趣的主題包羅萬象,其中包括:《讀懂你的腦電波》、《美酒流芳》、《尋找塵封的古船》、《尋找世界上第一朵花》等。中央電視台第十台是以科教為主題的電視頻道,其中還有很多不同的節目,非常建議教育工作者收看。
事實上,筆者在20多年前開始在國內進行一些培訓工作,由於當年沒有什麼網絡資訊,通常完成培訓任務後只能留在酒店收看電視。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現在我們在空餘時間也可以自己尋找一些網上節目作自娛以及自我發展之用。
各位讀者現在亦可以從網絡隨時下載中央電視台第十台的科教節目,在任何適合自己的時間收看,亦可以分段或重覆收看。感恩人類科技的進步,讓知識的傳播再無界限。筆者現在差不多每晚都能夠收看一小時有關科學及教育的節目,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