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我應邀在佛門網B頻道(Channel B)主持網上訪談節目《投智人生》。當時毫無主持經驗的我謹抱着學習的心態,希望藉着訪問城中的高手,請教他們對於人生當中投資決策的真知灼見,藉以豐富我的眼界,從而完善我的博士論文;特別是通過了解不同界別的朋友對於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態度,來探索佛家價值觀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我很欣賞外國訪談節目主持人的一個共同優點,就是以受訪者為中心,通過用心的聆聽而讓受訪者在適當時刻毫無保留地傾訴心聲,衷心和觀眾分享。回想起初做節目時,我依照預先準備的問題框架刻板地逐一發問,後來發現不如按一個大概的脈絡順着交談的節奏,隨緣去溝通其實效果更好。我和受訪的朋友在這樣的交流中坦誠分享,談到興致高時,大家都能夠感受到他們人格和心靈的光彩,都被他們對生命的熱誠和矢志服務他人的那圑火所溫暖!
十個香港正能量故事
限於篇幅,本書輯錄了其中十個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進行的具代表性的訪問。受訪朋友的經歷是香港社會的真實故事,可能不似一般成功故事的一樣完美無瑕,但其人其言都是真誠而不造作的。他們的經歷或許有起有跌、有悲有喜,一路走來卻始終「有心」,在獲得世俗的成就和世人的認同之餘亦不忘回饋社會。他們讓我們對好人好事充滿信心:做好事只要有好的方法,不單只不會曲高和寡,反而可以找到知音知心結伴同行。
書名中的「槓桿」原是投資市場的術語,借用在本書中作比喻。投資市場講求「快、狠、準」和高回報,要尋找未被發現的價值只有幾個可能:
一、價值已被創造但未被發現,但這樣的機會少之又少;
二、價值正在被創造中,可成可敗,但潛力未被伯樂看中;
三、價值本身原本不大,但是通過槓桿而能以小博大。
在第一和第二種情況要靠眼光和運氣,但是第三種情況卻是知識、技巧和智慧高低之分。如果槓桿的出發點和基礎是貪念和愚癡,在槓桿的過程中只會吸引更多貪求和愚癡的人和事,一眾蜂擁而上直至泡沫破滅,弄得焦頭爛額。但如果以善和智慧出發,用於利益社會,助人的心可以感染更多有心人,這也是一種槓桿原理。一個人對生命知足感恩,若以善巧方便和智慧,能把幸福傳給別人。所謂「幸福槓桿」,正是書中十位發放正能量的朋友快樂人生之道。
成為慈悲為懷的人
佛家的價值觀是超越界別和宗教的。不管這些受訪朋友是否有宗教背景,我們都可以從他們當中看到慈悲和智慧的不同展現和詮釋:陳灼明「明哥」的菩薩慈悲之行;陳卓瑤女士平等分享的無分別心;楊大偉先生的跨界廣行善巧方便;劉嵐女士的依願隨緣;吳潔純女士的以人為本用心聆聽;鄺民彬先生的心術修行;李家麟醫師冷熱之間的俠骨柔情;袁志光先生在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投資;林德深醫生由心出發的自我和團隊管理;以及梁淑儀女士散發生命的光和熱,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和學習的。
借此感恩衍空法師、馮孝忠先生百忙中為本書賜序;感恩各受訪朋友、天地圖書團隊的信任和參與;感恩佛門網邀請合作做節目;也感恩協助輯錄、整理本書文字的林苑鶯女士、呂君鳴先生和李慧貞女士,人物攝影鄧梓駿先生,一起成就這一本書。最後要多謝三寳、師長的指導,以及朋友和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祈願這一本書能夠對大家有所啓發。筆者的所有版税在扣除直接成本費用後,將全數捐贈予受訪者建議的慈善機構,繼續槓桿幸福。
新書推介
書名:《幸福「槓桿」:快樂人生訪談集》
作者:吳志軒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作者簡介
吳志軒(Ernest)現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主席,並於佛學研究中心擔任客席助理教授,為本科生教授佛學與經濟學課程。他工餘熱衷於可持續發展丶傳統智慧與市場經濟融合的研究和教育,曾多次獲傳媒和大學邀請作資產管理丶正念和佛學方面的訪問丶演講丶嘉賓主持和專欄作者。他現任東蓮覺苑行政總監。東蓮覺苑作為佛教團體,過去80多年致力於弘法利生丶教育和社區服務。吳博士重視年青人和未來領袖的培訓,近年成為多間大學的導師和中學生職場體驗計劃Project My Future的聯合召集人。他曾於瑞瑩資本擔任首席投資總監丶摩根士丹利自營投資部門任副總裁,在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擁有超過15年經驗。
吳博士在2000年以Phi Beta Kappa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和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丶在2007年於香港大學獲佛學碩士、2016年於香港大學獲哲學博士。他曾任尤德學者,2017年成為歐洲SPES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