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上課時會想過,甚至問過讀文言文有什麼用?讀數學有什麼用?老師當然會循循善誘,解釋即使將來做的行業與這些科目無直接關係,但說不定會在某天因這些知識而獲益。然而,這些答案始終無法解答學生當下的疑問。
到了某個階段,學生開始會關心現在所接觸的東西與自己未來的關係。隨着時代轉變、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生透過網絡會更容易接觸、吸收到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從中找到自己的志向,並加以鑽研,所得的滿足感和實在感可能遠比坐在課室裏多,分別只在於我們從網絡中所學到的知識沒有學歷證明。
考試制度有助發掘人才嗎?
我們當然知道,在學校學習,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是參與公開考試,從而考取大學學位,然後憑學歷作為社會的入場券。然而,學生心思千百種,造就他們有不同的夢想,以近年的網絡流行用語來說──「個個都讀大學,唔通個個都想讀大學咩?」如果學生的志趣並非在大學之中可得,對他們而言,心裏同樣會問讀大學有什麼用?
時至今日,社會上下仍然重視考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致使父母渴望子女擁有大學生的身分,認為此乃向上流動的不二法門。沒錯,考試制度的確大大提升了社會篩選人才的效率,不過,要是篩選的準則沒有配合時代轉變的需要,這樣的制度又是否真的有助發掘人才呢?
古時讀書自然是指四書五經,如今讀書則是指教科書上的知識,無論古今,普遍人們眼中的「讀書」,是讀那些考試範圍之內的書本。因為那些內容可獲得學歷,其他知識因沒有學歷證明,故不受追捧。既然因考試而要讀的書古今不同,反映選拔人才的準則也因時代需求有所轉變,否則科舉就不會被取消,新的考試制度就不會出現。
盲目追捧「唯有讀書高」
時代轉變不該只影響到生活上接觸和應用的東西,同時牽涉到我們需要掌握的知識也該有所更新,以應對生活的轉變。父母許多時未必注意到這一點,盲目追捧「唯有讀書高」的指標,忽略往往走在時代最尖端的子女的實際需要,甚至否定他們所掌握的課外知識。我們往往會聽到人們稱讚人家的子女成為律師很了不起,卻鮮會聽到人們會讚賞人家的子女做汽車維修很出色。
兩者其實同樣都需要專業知識,但卻被報以不同的目光。這種目光沒有隨時代轉變,不少父母想子女讀醫、法律,聽到他們說想讀大學沒有的東西就皺眉。許多大學以外,考試不考的知識,其實同樣支撐和影響着社會的運作,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和尊重,有時為滿足別人的目光而選擇升學,修讀不符合志趣的學科,最終好像滿足了「唯有讀書高」的指標,社會卻損失了某個範疇的真正人才。
未來科技的重要性
不少外國社會了解資訊科技的知識對未來生活的重要性,紛紛將編程納入常規教育,好讓未來一代有能力在資訊世界中參與建設。有了可適應未來的能力,才可以參與未來的社會發展,而為孩子預視他們需要的能力,規劃教育,則是政府及社會的責任。社會重視考試實無可厚非,可是考試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我們應該時刻反思,現在的考試重視的是學術內容,許多支撐社會發展的知識和技能,沒有包括在內,許多人的才能因而沒有被彰顯和被尊重。科技進步,人的想法沒有進步,說什麼也是徒然!
人工智能、電子數碼科技急速發展,連鎖餐廳的自助點餐機器已比收銀櫃台的員工多;大型商場運用自動清潔機器;銀行業發展網上理財;市民運用電子消費;網上串流娛樂比傳統電視娛樂更為主流;網購服務大行其道;部分鐵路已是無人駕駛。凡此種種,我們不難預視未來社會──低技術工種、一般的服務業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數碼科技產物已成為主流的生產力工具,然而,過去幾年,社會說要推行STEM教育,有關規劃有否配合時代所需呢?社會為下一代的教育規劃有沒有追上發展步伐?
STEM教育的重點是探索精神,探索是從不斷嘗試及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育美麗之處在於能擁抱「嘗試」及「失敗」,期望我們的教育能與學生及家長攜手,共同探索未來,擁抱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