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暗對峙》的序幕,說到邱吉爾聘請私人秘書,不禁讓人想起另一部大時代電影《希特勒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也是借希特勒近身秘書的眼睛,講述第三帝國的最後歲月,而該秘書是真有其人。《黑》片靈感是否來此那裏,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邱吉爾有男的機密秘書(不是單純負責打字而是真的要處理機要那種),不知是否有個女的?就藝術效果而言,用一個年輕女性「小」職員來烘托映襯年邁掌權的「大」男人,的確增强了對比,讓人物個性更爲鮮明突出。
邱吉爾真的那麼「癲」?
《黑》片對邱吉爾的個性刻畫,偏重去英雄化的人性一面。電影後段説到,邱吉爾飽受内外壓力將面對不信任動議,國王親抵邱吉爾官邸,造訪於睡房之内,以示鼓勵(相信只是藝術創作不是歷史!),他的一臉倦容與老朽身軀,真是英雄看慣亦常人。事實上,邱吉爾私人醫生回憶,他的病人長期受罪於抑鬱症折磨,那一幕大概就是他精神狀態的形象表現。
有人看了《黑》片問我邱吉爾是否如電影描述那麽「癲」,答案的確如此,這個我在《亂世領袖學》一書中多處都有提及(譬如第一章第七、八節),不贅。不過,邱吉爾飽經英國政黨鬥爭的磨練,親身參與多場殖民戰爭,孩子氣外自然也有老謀深算的一面,否則又怎能經歷多次危機而不倒?電影爲了營造藝術效果,自不然省略了很多,又加插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現代情節。有幾點可以談談。
一個是關於接任首相前,電影似乎説他被完全排除在保守黨黨魁張伯倫與黨友的晚餐,第二天就直接去見國王了。實情是,張伯倫雖然屬意主和的Halifax,卻不能不認真考慮邱吉爾,起碼也得走過場。所以是Halifax與邱吉爾早上先一道去了唐寧街十號見張伯倫,進行面試,然後才有當天傍晚胸有成竹覲見國王的一幕。邱吉爾在《二次大戰回憶錄》中對那場面試做了含蓄而又不失得意的記述,很值得一讀。如想略知大概,可看拙著《亂》書第六章第一節。順帶一提,當國王問邱吉爾知否爲何召見,邱吉爾說的那句“Sir,I simply can’t imagine why”也是見於記載,電影主角把邱吉爾那種臨大事而輕描淡寫,機智當中又帶幾分虛僞的英式幽默,演得出神入化。
二是電影說Halifax要挾辭職倒閣,要求和納粹談判時,邱吉爾打了一通越洋電話給羅斯福,羅斯福拒絕出讓五十艘驅逐艦給英國,更無法答應老邱用航空母艦送P-40戰鬥機的要求,甚至叫老邱自己用馬匹把飛機拉到加拿大(自己推也可以──戰鬥機有輪子的!)。這段完全是現代演繹,而且令我相信影片應該是英國人拍的。首先是羅斯福自1939年歐戰開始,便主動聯絡邱吉爾(當時對方只是海軍大臣),歡迎對方隨時告知所需,並非如電影描述得那麽高高在上。第二,羅斯福一直以來是用電報與老邱聯繫,兩人一戰時相識,老邱當時也是海軍大臣,在電報中謙稱Old Naval Person;戰爭後期也許會有元首電話熱綫,但當時主要通訊方式仍是電報(保密理由)。
電影橋段 畫蛇添足
用航空母艦載運戰鬥機,相信只是現代情節;電影的背景是1940年,世人要等到一年半之後,才知道航母是海軍主角。五十艘陳舊驅逐艦確有其事。邱吉爾懇求多次,最後想到折衝方法,以出租英國西半球海軍基地為條件,讓羅斯福總統能夠説服美國國會,那是對美國國家利益有利的一個的deal,才換得那五十艘陳舊驅逐艦,來應付德國潛艇。由此可見英國當時多麽困逼。來龍去脈可參看《亂》書第四章四節。
當然,老邱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給羅斯福的電報中提到,如果德國登陸英國,英軍一敗塗地,他個人無論如何不會投降,但難保國内投機分子不會和德國媾和;届時,英國人還能拿出來交換自身自由的,將是大英帝國的海上艦隊(根據華盛頓裁軍協議,實力和美國旗鼓相當)。德國拿到英、法的艦隊,加上其他軸心國的海軍,便絕對有力量進犯美國。這半帶威嚇的語氣,讓總統看清利害。
第三個與事實不符的,自然是地鐵一幕。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不用我多費筆墨了。二戰讓英國社會變得更爲平等,國王與首相都走進民間,但也許筆者所知有限,真的沒聽過邱吉爾去地鐵做過民意調查。我認爲這種將邱吉爾神話化,變成現代民粹主義政客的段子,真的是畫蛇添足,完全違背了老邱自己的性格與政治信條。年輕時便在蘇丹參與殖民戰爭的騎兵上尉邱吉爾,如果看到自己死後要與黑人握手,説不定會從墳墓裏跳出來。邱吉爾十年伏櫪,便是因爲英國民衆反戰,他的主張脫離主流民意,又何來開戰之後僅僅兩周,便動搖得要去做民調呢?也未免太小看他了吧!把那一幕刪掉,完全不會影響電影結構。如有人知道出處,歡迎賜教。
總的來説,《黑》片無論在人物刻畫、營造氣氛與情節緊凑度方面,都是上乘之作。當然,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千萬不要看了《黑》片,便以爲靠演説、議會辯論甚至地鐵民調便能打敗納粹,戰勝壓迫(偏偏香港就不乏很多人有這種浪漫,然後把這部電影賦予對當前問題的想象)。英國人在二戰中的付出,不管財力、物力與生命,都是空前的,絕對是講得出做得到。而且英國最終能打贏二戰,還得靠美國,就如老邱自己在電影終段的著名演説,一般人只聽過前半段修辭豐富的we shall fight那一段,不知道後面還有一段預言式的祈禱:「直到新世界(也就是美國)能集合他們所有的力量,在上帝預定的時刻(也就是還不知道什麽時刻),來拯救、解放舊世界(指歐洲)。」
《亂世領袖學》節選
首相面試
那天早上,邱吉爾正在海軍部,突然收到首相邀請前往唐寧街府邸。他到達時,黨友哈利法克斯勛爵(Lord Halifax)已經在那裡,他倆就來了一次「首相面試」。
一開始,張伯倫坦言去意已決,因為自己無法取得反對黨信任加入聯合政府,剩下的問題是要向英王推薦首相繼任人。說完後,便看着對面兩個候選人。
那一刻,邱吉爾以退為進,他深知自己與工黨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裡,而且首相與哈利法克斯同屬綏靖主義者,應該比較屬意對方吧。他寫道:「在我的政治生涯中,曾有過許多次重要的談話,而這次確實是最重要的一次。通常我滔滔不絕地談論,但這次卻緘默不語。」結果,三人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沉默,似乎比「和平紀念日的兩分鐘默哀還要長」……
(第6.1章:首相如何換届)
……就是這樣,羅斯福把中立的美國,變成他口中的「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其實這已不是美國第一次公開幫助英國。1940年9月,英國為了應付大西洋海戰,急需驅逐艦對付德國潛艇;邱吉爾把大英帝國在西半球的八個海空軍基地,以九十九年期租給美軍使用,換得美國五十艘陳舊驅逐艦應急。那是一條妙計;戰艦反而次要,重點是又把美國向戰爭拉近了一步,因為
這種行為除了技術上,已經完全不能視為中立了。
(第4.4章:帝國的黃昏)
…………尚在組閣的邱吉爾聞訊後得知情勢緊急,馬上親自飛往法國。16日,客機在護航下降落在雨中的巴黎,前來迎接的法國軍官告知,德軍前鋒幾天內便會進抵巴黎,形勢非常惡劣。他們一行人趕到法國政府總部,與軍政高層會面,由於情況實在太緊急,所有人都沒空坐下……當聯軍總
司令在地圖前簡單說明情況後,邱吉爾用法語問道:「戰略後備役在哪裡?」對方聳聳肩只回了一句:「沒有(Aucune)!」
(第1.5章:臨危受命)
作者簡介
邵力競,生於上海,在香港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赴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及經濟。畢業後返港,加入港府政務職系,服務十年。離職後,曾在大學兼授公共行政課程,並短暫參加傳媒工作。目前正攻讀法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