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非遺進校園暨非遺傳承生態學術研討會

非遺進校園暨非遺傳承生態學術研討會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非遺進校園暨非遺傳承生態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10月30日在中山大學南校區中文堂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中國非遺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主持,來自廣州市各高校和中小學的教師、傳承人、專家學者和非遺保護工作者共70餘人,交流、討論非遺在學校的傳承與傳播問題。本校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推廣活動計畫統籌蔡啟光先生介紹了本校「以區為本——長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大會認為本校以全校參與的跨科組協作模式來推進非遺教育課程,是非遺學習的創新模式。

 
本校代表蔡啟光先生介紹本校以區為本—長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課程。
 

把非遺帶進校園

 
研討會由市非遺中心辦公室主任黃豔主持,議題包括:一、非遺在學前教育、小初中等教育中的傳播推廣研究;二、非遺在高等教育中的職業培養及傳承人教學實踐;三、「非遺進校園」專題研究;四、非遺傳承生態研究。以下是各發言人的分享大要。
 
非遺在學前教育、初、中等教育中的傳播推廣探究:深井小學將鄉土文化作為學校經營的獨特資源,將地方性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準則融入學校辦學思想體系,以推動學校的規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沙湧小學充分利用節慶表演、教育平臺等方式構建傳承管道,實現村級小學借助地方鄉土文化,促進教學品質發展。嶺南畫派紀念中學則基於初中、高中生的身心特點,針對廣彩傳承教學中師徒制教學的局限性,提出開發和應用「廣彩新媒材」的思路。
 

非遺在高等教育中的職業培養及傳承人的教學實踐研討:潘高夀傳承人盧其福先生分析了中醫藥文化在「非遺進校園」中的邊緣位置,認為傳統中醫藥傳承傳播需要從學生開始。廣州輕工技師學院的葉軍峰院長介紹了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四位一體、雙核驅動」為核心理念的工作室人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模式。廣州美術學院的龐國華教授則闡述了民間雕刻工藝教學的理念,即大學負責非遺的設計理念教育,大師則注重非遺的實踐訓練,從而實現技術與思想的有機結合。廣州美術學院的丁敏老師認為,非遺是低碳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的範例,傳統手藝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造物思想,為現代生活所用。謝棣英以咸水歌為例,總結了「非遺進校園」的社會效果,認為校園為非遺提供了穩定的學習環境,決定了非遺保護力度與發展方向,並能夠發掘咸水歌的多層次性,她現場還深情唱起優美的咸水歌,令人動容。
 
本校發表的論文。
 

「非遺進校園」專題研究: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副研究館員黃豔則以廣州市近年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為例,分析非遺進校園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應從基礎教育大綱、把握各層次非遺教育特點、培育師資力量、編寫教材等方面進行完善。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董帥分析了《廣州市非遺校園讀本》的定位、形式、體例和內容,提出《讀本》應該是致力於非遺活態傳承傳播的讀物。
 

非遺傳承生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非遺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非遺進校園是從過去非遺非正規教育向正規教育發展的結果,讓非遺存活是非遺進校園的目標和根本出發點。非遺是一種文化體驗,如何實現傳統師徒傳承制度與現代教育制度相融合,又如何定位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非遺進校園」值得探討的話題。中山大學中國非遺中心劉鵬昱博士則從春節習俗、宗族競爭和民間信仰描述了打金獅習俗的文化生態,闡述了打金獅與地域文化的關聯,提出恢復文化生態是非遺傳承的可能方式之一。中山大學中國非遺中心羅婉紅博士也從文化生態視角描述了湘西鼓舞的變遷與調適,指出民間組織的發達是苗族鼓舞傳承良好的重要原因。
 
非遺教材展覽。
 
本次研討會總結、探討了「非遺進校園」的經驗、方法和發展方向,同時也是一次新起點,接下來將開展更多學術交流,繼續深化廣州「非遺進校園」工作。同時,此次研討會總結出「非遺進校園」進程中的諸多困難、問題和不足,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和探討。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