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霍韜晦辭世的日子,不經意間又已兩年了,日前出席了法住學會舉辦的活動,大會頗有心思,在當天為霍教授紀念館揭幕,以紀念這位當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國的傳統重視學統和道統,儒家思想自孔孟開始,至宋出現復興,北宋有五子,南宋有朱、陸,而明則有王陽明,及至民國西學日盛,儒家又要面對西學的嚴峻挑戰,便出現了現代新儒學。
現代新儒家的發展至現在可分為三代。先是第一代的梁漱溟、熊十力及錢穆諸位儒學大師力保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及至第二代有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等學者建立學說及體系,貢獻甚大;及至近世霍韜晦教授乃公認是唐君毅的得意弟子。唐先生去世後,霍老師不遺餘力地花了十年時間編輯《唐君毅先生全集》,並多次舉辦唐君毅先生國際研究會,以大量的精力去保存和發揚唐學,成績蜚然,有目共睹。難怪無論是唐先生的夫人或唐端正教授都說「唐先生難得有霍韜晦這個學生」。
霍韜晦教授紀念館其實就是霍教授生前日常辦公的地方,(即法住學會位於觀塘興業街20號聯合興業大廈12樓)。霍教授是個博學的通儒,自然是要經常博覽群書的。他的工作室就如一個小型圖書館,房間的四壁的書櫃都整齊地放滿了參考的書冊,當中有不少是厚厚的,沉澱澱的巨冊。當我看到這個「藏經閣」,就知道霍師的學問有多浩瀚深厚。
紀念館分前後兩部分。前廳原先是霍教授休息和閱報的地方,那裏三面都是書櫃,中間放了一張長方型的木枱,十分雅緻舒適,據說,霍老師日常最大的樂趣是在那裏看報章。現在前廳設了「霍教授與法住走過的三十六載」的專題,介紹霍老師的生平事蹟,當然包括法住的發展和各項大事。那裏還展示了霍老師的手稿,包括數篇重要的日記和致梁漱溟先生的邀請信等,彌足珍貴。霍教授的字非常豪邁有力,很有特色,令人一看就可以辨認出來。字如其人,霍先生的字確有傲然不凡之氣!
紀念館的後廳是霍老師日常寫作的地方,那裏所有的物品都是原封不動的陳列,從我們看到他的桌面整齊地放滿了書,可知老師寫文章是非常認真的,一方面旁徵博引,一方面又力求精練準確。
國寶級的大學問家
霍老師確實是國寶級的大學問家、思想家及教育家。最難得他自1957年赴港,在香港學習,教學了超過60年,是地地道道的香港出品。作為現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他對推動中國文化、國學、儒學、佛學;中國傳統藝術,如書法、話劇、歌曲、吟誦、氣功及至中西哲學……都不遺餘力。他不但「承傳」,更能「開新」;他屏棄了和大學研究所的學術路線,卻選擇要走荊棘滿途的民間路線,由在1982年創立法住起直至2018年逝世,36年間一直竭盡全力,正如諸葛孔明對蜀漢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矣」。我能遇上恩師,是我一生的幸運。
霍師雖逝,精神長存。他是偉大的,永垂不朽的。在以萬計的學生心中都滿是尊敬和仰慕,也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孔門弟子人人都說孔子學問之高遠和深厚呢!「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他都做到登峰造極了,他78歲的一生,是無悔無憾的了。最後我想用在霍師75歲生日時學生送他的對聯作結:「氣蓋乾坤今有慶,心如明鏡已無塵」。霍師是難得的通儒佛兩家的國學大師,香港能出現這一位鴻儒,實在是港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