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震撼着迷 自然微妙 勇敢觀照 陰暗殘酷 平凡中見神聖

震撼着迷 自然微妙 勇敢觀照 陰暗殘酷 平凡中見神聖

卡拉瓦喬的畫,無論你喜歡與否,一定會讓你一見難忘。他的技法是如此的逼真自然,他的明暗對比是如此強烈,他描繪的人物心態是如此微妙深入,人物互動是如此的戲劇性;他的畫面是如此接近觀者,讓你好像就在現場。

鮑慧兒 作者: 鮑慧兒
2020-11-26
慧眼看西畫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保祿卡拉瓦喬天主教天才悲劇瑪竇罪人西西里島
卡拉瓦喬從不高高在上,從不將人、將景物理想化,他接受日常生活,認同平民百姓,從平凡中看到神聖,他的畫就是要呈現平凡的偉大。
卡拉瓦喬從不高高在上,從不將人、將景物理想化,他接受日常生活,認同平民百姓,從平凡中看到神聖,他的畫就是要呈現平凡的偉大。

過去兩星期為大家介紹了卡拉瓦喬雖短卻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生命,就好像他的畫作一樣充滿戲劇性。有說卡拉瓦喬是一個非常現代的畫家,不單因他畫風像攝影,又像電影,也因為他是一個非常「自傳性」的畫家。卡拉瓦喬的前輩甚至同輩畫家,沒有一位會像他一樣,在畫作中投入自己的身影與心路歷程。每一幅畫,都跟他本人息息相關,每一幅畫,都有他自己在內──他的性格,他當時的心態,他對事物對生命的看法,他的價值觀……今天就跟大家來總結一下卡拉瓦喬的畫風與讓人着迷的地方。

自然微妙 如臨其境 歌頌日常 尊重平凡

卡拉瓦喬的畫,無論你喜歡與否,一定會讓你一見難忘。他的技法是如此的逼真自然,他的明暗對比是如此強烈,他描繪的人物心態是如此微妙深入,人物互動是如此的戲劇性;他的畫面是如此接近觀者,讓你好像就在現場(圖1),甚至參與其中,感覺是如此震撼。他不要你光看他的畫,他要你全身全心全意去感受他的畫,包括肉體的感受,讓你不安的感覺(圖2,《聖多默的懷疑》,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 1601)。

(圖1)《基督下殮》,卡拉瓦喬,1602,帆布油畫,高3米,寬2.03米,梵蒂岡畫廊。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Caravaggio, Pinacoteca Vaticana, Rome.

(圖2)《聖多默的懷疑》,卡拉瓦喬,1601-1602,高1.7米,寬1.46米,德國波茨坦無憂宮。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 Caravaggio Sanssouci, Potsdam, Germany.

卡拉瓦喬從不高高在上,從不將人、將景物理想化,他接受日常生活,認同平民百姓,從平凡中看到神聖,他的畫就是要呈現平凡的偉大。

他的聖瑪竇就是一個憨厚樸實沒受過教育的勞動人民(圖3,《聖瑪竇與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l,1599-1600原畫已毀,此乃黑白照片轉數位檔案,再着色的效果)。他的朝聖者赤腳走了多天,腳掌長厚繭,趾甲鑲黑邊,滿臉疲憊卻虔敬的向顯靈的聖母與聖嬰跪拜(圖4,《朝聖者的聖母》,Madonna of the Pilgrims,1604-06)。

(圖3)《聖瑪竇與天使》(原畫已毀,此乃黑白照片轉數位檔案再着色本),卡拉瓦喬,1599-1600,帆布油畫,高2.32米,寬1.83米,柏林博德博物館。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Caravaggio, Kaiser Friedrich Museum, Berlin.

(圖4)《朝聖者的聖母》,卡拉瓦喬,1604-06,帆布油畫,高2.6米,寬1.5米,羅馬聖奧斯定大教堂。Madonna of the Pilgrims, Caravaggio, Basilica di Sant'Agostino, Campo Marzio, Rome.

生如朝露 去日苦多 勇敢呈現 陰暗殘酷

在其他畫家只敢、只願意歌頌、美化人性、神聖與生命美好的一面時,卡拉瓦喬以他敏感的心,坦誠勇敢的觀照世界、觀照自己,同時看到人性的陰暗面,罪惡的傾向與生命殘酷的一面(圖5,《聖若望洗者被砍頭》,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1608)真實的呈現其他藝術家不願承認、不敢面對的事物。這是筆者最敬佩,也最同情他的地方。

(圖5)《施洗約翰被砍頭》,卡拉瓦喬,1608,帆布油畫,高3.7米,寬5.2米,馬爾他首都瓦雷塔聖若望副主座教堂。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Caravaggio, Saint John's Co-Cathedral, Valletta, Malta.

就是在20多歲之齡,他已敏感的看到生命的真諦。在他充滿生機的水果旁會看見已經開始枯爛的葉子(圖6,《一籃水果》,Basket of Fruit,1595–96);頭戴葉冠年輕俊美的花樣少年醺醺然享受着美酒,身前的水果卻已開始腐爛,「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圖7,《酒神》,Bacchus,1598)。耳上夾着鮮花的少年伸手取花,冷不妨被一隻隱藏着的蜥蜴咬傷。美好的事物中處處埋藏危機。歡愉短,苦痛多。一切美好有如少年面前瓶中的反映,只是鏡花水月,當不得真(圖8,《被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1594)。

(圖6)《一籃水果》,卡拉瓦喬,1595–96,帆布油畫,高31cm,寬47cm,米蘭安波羅修美術館。Basket of Fruit, Caravaggio, Pinacoteca Ambrosiana, Milan.(圖7)《酒神》,卡拉瓦喬,1598,帆布油畫,高95cm,寬85cm,翡冷翠烏菲茲美術館。Bacchus, Caravaggio, The Uffizi.

(圖8)《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卡拉瓦喬,1594,帆布油畫,高66cm,寬49.5cm,倫敦國家美術館。Boy Bitten by a Lizard, Caravaggio, National Gallery, London.二元對立 掙扎共存 沒暗哪有光 有破才有立

卡拉瓦喬是一個充滿哲學性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在他的作品中,永遠看到二元對立、並存、與掙扎。就跟他畫中的光與暗、明與滅的對比一樣;好像《基督被捕》(圖9,The Taking of Christ,1602)中的耶穌與猶達斯(Judas) ,代表善與惡,正與邪,贖與罪,神聖與塵俗(sacred vs profane)一樣。

(圖9)《基督被捕》,卡拉瓦喬,1602,帆布油畫,高1.34米,寬1.7米,都柏林愛爾蘭國家美術館。The Taking of Christ, Caravaggio,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Dublin.

筆者想,也許卡拉瓦喬在酒神中看到自己(圖10,《病中的青年酒神》(畫家自畫像)1593)。希臘神話裡的酒神,是一個複雜的神祇。一出生即歷經磨難艱苦最終得以死而復生,長大成人。諸神將他看成外人。從來酒神都不代表傳統社會而是另類,混亂與破壞的化身。因為他死而復生,亦代表他是毀滅與創造的二元共生,有破才有立,有毀滅才有創新。卡拉瓦喬一生堅不從俗,不隨大流,務求破舊立新。他「師法自然」,從不參照古典作品,以現實所見的街頭人物為師。一生遊走在代表傳統社會的權貴中間,往上流的機會多的是,卻選擇流連街頭,與代表混亂與破壞的底層人士為伍。可能在他們中他才體驗到真實鮮活的生命,得到革命的勇氣,創新的動力。

(圖10)《病中的青年酒神》,畫家自畫像,卡拉瓦喬,1593,帆布油畫,高67cm,寬53cm,羅馬波格賽美術館。Sick Young Bacchus, Caravaggio, Galleria Borghese, Rome.

卡拉瓦喬從事創作,為人物故事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卻傾向描繪衰敗,暴力,砍殺與死亡。已被砍殺的美杜莎表現得充滿生機,看一眼也會致人於死(圖11,《美杜莎》,Medusa 1597)。這個死了的頭在畫家的創作下卻得到永生。瑪竇被殺殉教那一刻,就是他從天使手中取得橄欖枝得以升天永生之時(圖12,《聖瑪竇殉教》,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1599-1600)。大衛射殺了哥利亞,面上卻沒有勝利滿足之情,只有無盡的同情與悲憫,在哥利亞中他看到自己。(圖13,《大衛手提哥利亞頭顱》,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1606)

(圖11)《美杜莎》,卡拉瓦喬,1597,木板托架帆布油畫,高60cm,寬55cm,烏菲茲美術館。Medusa, Caravaggio, Uffizi.

(圖12)《聖瑪竇殉教》,卡拉瓦喬,1599-1600,帆布油畫,高3.23米,寬3.43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13)《大衛手提哥利亞頭顱》,卡拉瓦喬,1606,帆布油畫,高1.25米,寬1米,羅馬波格賽美術館。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Caravaggio, Galleria Borghese, Rome.我是罪人 我最虔敬  天才悲劇共一身

他一生徘徊掙扎在自我毀滅與自我拯救中,當每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偉大光明正義的英雄,其他畫家在偉人像上畫上自己的臉時,卡拉瓦喬自覺不完美,認為自己病態腐敗,代表人性墮落的一面(圖10,病中的青年酒神(畫家自畫像),1593)。把自己的臉給了失敗的,該死,該被砍殺的罪人美杜莎與哥利亞(圖11和圖13)。在他逃亡到西西里島墨西拿(Messina)的時候,有一天走進一所教堂,拒絕了神父給他的聖水,說聖水只可以清洗輕微的小罪,而他所有的罪都是(嚴重的)死罪 (‘Mine are all mortal’)。相信他不是指自己在決鬥中殺了人,他內心真的認為自己罪孽深重,是拯救不了的罪人。

他畫得最好的聖人──瑪竇、保祿──都曾經是「罪人」,因為他懂得罪人,他覺得自己就是罪人(圖14,聖瑪竇《蒙召為徒》,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1599–1600,圖15,《聖保祿大馬士革途中歸化》,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1601) 。希望跟兩位聖人一樣,可以扭轉命運,得到救贖。

(圖14)《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帆布油畫,高3.4米,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坎特萊理祈禱堂。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15)《聖保祿大馬士革途中歸化》,卡拉瓦喬,1601,帆布油畫,高2.3米,寬1.75米,羅馬人民聖母教堂。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Caravaggio, Santa Maria del Popolo, Rome.

也因為他對自己有罪的感悟,其實他也是最虔敬的。他畫中的宗教意義沉重而真實。他渴望得到寬恕,卻又認定自己罪無可恕,不值得救贖。每每在得到救贖機會時一手摧毀這些機會,讓自己墮入更深的深淵,最終不能自拔。

雖生於16世紀的意大利,卡拉瓦喬的故事媲美古典希臘劇。透過自身的經歷,他對畫中人物投入深沉的的悲憫。他是一個天才,也是一齣悲劇。他的敏感,決定了他的痛苦,他的痛苦,卻成就了他的藝術。如果他沒有這麼敏銳的心,如果他一生平順,他的畫會如此的震撼人心嗎?他帶出的訊息與寓意是如此的深刻,讓你沈痛,讓你細味……

卡拉瓦喬的革命性畫風,在世時已經吸引了大批追摹畫家,雖死後不久因畫風與當時天主教藝術大潮相悖而漸受遺忘。卻於20世紀中期因其現代特色重新受關注。下星期跟大家探討卡拉瓦喬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卡拉瓦喬:六篇之五

更多精采文章

  • 流亡罪犯封騎士 國內被拒國外迎 心繫羅馬歸心切 未到羅馬身已死流亡罪犯封騎士 國內被拒國外迎 心繫羅馬歸心切 未到羅馬身已死
  • 李鈞杰:六大宗教座談會 存異求同締友誼李鈞杰:六大宗教座談會 存異求同締友誼
  • 九龍塘的教育地標:瑪利諾修會學校九龍塘的教育地標:瑪利諾修會學校
  • 古道行:西貢半島百年天主教堂導賞古道行:西貢半島百年天主教堂導賞
  • 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

  • 舞蹈,公有的財產
  • 姊妹攜手助基層兒童
  • 翰墨春秋
  • 維港上的康橋
  • 劉再復:文藝復興取決於個人

鮑慧兒

香港成長,主修心理,後及商管。多年遊走於亞太地區,服務全球名企。曾為《信報》「經管推手」專欄主筆。灼見名家開辦之初,以企業教練身份分享領導之道。 近年愛上西方藝術,在歐洲上了幾個藝術史課程,踏遍歐亞澳80多家博物館與美術館 ,與大量原作品面對面接觸。開始時是看着美,學習欣賞美,後來發現每一幅畫,都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反映當時經濟與科哲發展、宗教取向、人民風俗、社會變遷。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一面鏡子。看似簡單的畫面,其實背後大有文章,愈看愈有趣。發現身邊很多朋友旅遊時都有看畫,但不論是20世紀的抽象畫,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大部分都不知道它們要具體表達的是什麼。興起把自己學到的與大家分享。此專欄是小兒學步,藝術沒有對錯,歷史也很難說得準,歡迎讀者不吝賜教。電郵: [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
標籤: 保祿卡拉瓦喬天主教天才悲劇瑪竇罪人西西里島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布林肯訪華期間,將尋求討論俄烏戰爭。(美國國務院圖片)
國際觀

美國務卿元宵節訪華 俄烏戰爭有望弭兵?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1
去年8月,張婉婷拍攝的紀錄片《給19歲的我》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好評如潮。
字旅相逢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作者: 馮珍今
2023-02-01
2022年,黃漢森教授回到母校香港大學領取名譽大學院士銜,同時首度對香港傳媒說明從業界返回學界的緣由。
灼見專訪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01
黃漢森教授感謝母校香港大學孕育養成今日的他。
灼見專訪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31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影片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中美關係繼續主宰中概股表現?哪些板塊能推動恒指向上?
  • 黃錦輝教授:美國死心不息打壓TikTok所為何事?華府一名官員的意見 反映美國文化自信不再?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泡腳對改善長新冠後遺症有什麼好處?配哪些中藥可以補陽、袪濕、活血、化瘀?
  • 【兔年投資錦囊】基金教父雷賢達:除了估值平,港股升勢有什麼因素推動?美股何時轉勢反彈?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從The First Slam Dunk看體育發展從The First Slam Dunk看體育發展 何劍輝
  •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本社編輯部
  • 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在電影中,捕捉永恆的片刻──專訪張婉婷導演 馮珍今
  • 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 張建雄
  • 讓中醫藥成為香港新興支柱產業──給財政司司長的信讓中醫藥成為香港新興支柱產業──給財政司司長的信 編輯精選
  • 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 張建雄
  •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編輯精選
  • 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 陳鳳翔
  • 貨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 陳文鴻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誰殺死了紙皮婆婆?誰殺死了紙皮婆婆? 徐家健
  • 數據在握2025數據在握2025 黃淑儀
  •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編輯精選
  •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 馮文正
  •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本社編輯部
  • 什麼是認知障礙症/失智症?什麼是認知障礙症/失智症? 編輯精選
  • 撲滿的故事撲滿的故事 譚寶碩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盧兆興
  • 李志強
  • 劉銳紹
  • 陳鳳翔
  • 張宗永
  • 車品覺
  • 卓王詠詩
  • 常霖法師
  • 何劍輝
  • 徐家健
  • 陳文鴻
  • 周光蓁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