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經常聽到關於電子商貿(如網購及科技金融)火速發展,交易量暴升等等的報道。在目前經濟前景充滿陰霾的情況下,很多人對電子商貿作為未來推動經濟增長火車頭寄予厚望,覺得電子商貿平臺帶來的商機將會變成 GDP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筆者總是覺得電子商貿帶來的暴發業務和需求增長雖可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但同時這些新動力也會把一些舊有的經濟價值取代。筆者甚至懷疑被取代的舊有經濟價值很有可能大於電子商貿創造的新價值。這個加減的課題,似乎目前為止仍未有人進行嚴謹和系統性的研究。
筆者有超過十年網購經驗,購買的東西包羅萬有,衣食住行,除了吃的東西基於安全考慮外,基本都嘗試過光顧不同地區的網上平臺。回看筆者過去的購物名單,當中絕大部分的產品或服務,原本都是習慣從舊經濟渠道購得的。例如買一台電視,過去需要親自跑到實體店下單,但通過網購則只需要按幾個鍵就可以完成整個購物和付款程序,餘下的只是耐心等待貨品送到府上。這種新的購物體驗,對於購物者而言固然是更佳的購物體驗,因為能節省時間和以最低的成本找到最低的市場價格。當然有些人會反過來覺得體驗是下降了,因為沒有售貨員服侍,也不能事前實地接觸產品,但對於舊有經濟活動的影響而言恐怕是替代多於增加。
電子平台取代原有的經濟活動
在這個網購電視的過程當中,隨意一想可能會取代和消失的舊經濟環節已經有:陳列貨品的店鋪、店鋪的裝修、店員的服務、供貨商至商店的物流運輸和其他圍繞店鋪的「燈油火蠟」。筆者沒有試過詳細量化這些消失的經濟活動產出,也沒有試過比較這些消失的產出是否大於網購所產生的額外生產值和需求(例如,營運網站的價值、刺激起來的消費需求),但一般情況下前者應該大於後者,尤其在連鎖反應和倍數效應下,相關差距應該遠比想象中大(例如沒有店鋪就沒有裝修的需求,沒有裝修就不需要裝修師傅,不需要裝修材料,家具……)。
那銀行業的情況又怎麼樣呢?過去幾年科技金融(Fin-tech)也一直朝着以電子和虛擬平台取代實體渠道的方向發展。今天看到報紙報道,有英國銀行甚至已經開始計劃用機器人代替真人,為部分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Robo-adviser)。按類似的推論,可以看到未來銀行縮減分行網絡、減少員工人數並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虛擬銀行代替之勢將會持續。當中產生的經濟收縮影響將不亞於上面所述電子商貿對零售市場產生的替代效果。
所以說,要寄望電子商貿、科技金融打救未來經濟前景,前提是它們產生的額外生產價值要能補償甚至超越舊經濟被取代的生產值,又或是被取代的經濟生產活動所使用的資源能用在其他活動當中,電子商貿才有望成為未來經濟的救世者。但在達標之前、過程當中,恐怕大家可能需要先面對一些必要之痛,例如工作崗位消失、租金下降和工資停滯不前等等的狀況。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