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報告中,「唱好」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指香港有條件利用金融服務優勢發展金融科技。恒指獨立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接受灼見名家專訪表示,以經濟復甦角度看,即使恒指(成分股)不考慮加入科技股,香港經濟也不會差過2020年中。
新舊經濟股交互托市
雷賢達指出,香港人經常「搞不清楚」的是,恒指去年為何沒有大跌(2020年恒指收報27231點,同比下跌3.4%)?他認為是因為恒指50隻成份股中,加入了兩成新經濟股。儘管舊經濟股去年錄得新低,新經濟股卻能夠「頂住」;近月新經濟股下跌,舊經濟股又接力「頂住」。
因此他指出,投資者不能以往日看恒指的方法看股市,除了加入新經濟股,恒指又將行業分為七大類:1. 金融業、2. 資訊科技業、3. 非必須性消費、必須性消費、 4. 地產建築業、5. 公用事業、電訊業、6. 醫療保健業 、7. 能源業、原材料業、工業及綜合企業。因此,港股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例如阿里巴巴(09988)、京東(09618),這些股份在美國上市時已累積了一定升幅,回歸香港上市預先被推高,上市時股價又被抽高,即使現時已回調三成,再跌一成「便會更好」,他相信新經濟股「買入的機會多於賣出」。
雷賢達表示,2020年中他開始看好本地股,相比2017/18年的經濟蓬勃、全民就業、舖租飆升,經過2019年至今的「三個衝擊」(示威暴力、新冠疫情、中美對抗),影響逐漸浮現,企業盈利大幅回落,甚至虧蝕。他相信經濟已經見底,一段時間後將有機會穩定下來,「這從過去的疫情便可看出,例如2003年的沙士(SARS)」。
疫情反覆股市上升趨緩
他又相信,隨着疫苗接種人數增加,藥廠高速研發疫苗,疫情的影響會減輕。「2020年下半年應開始買入本地股,最明顯是公用股行業相對穩健,亦不用靠借錢增加資本,派息率亦可維持;有些公司相對穩健,儘管受到短期影響,仍有足夠資金派息,今日大多數股價升了三至五成。」他斷言,「通常這些能夠經受考驗的股票,都可能有一兩倍的升幅」。
雷賢達又指出,2019至2020年,許多投資者買入科技股,令其急升。他認為,因為科技股佔了恒指一定的比例,股價上升抵銷了經濟所承受的部分衝擊。不過,「到去年底今年初,科技股便不值得再追,理由如下:一、 科技股已連升兩年,第三年表現通常不如人意(under-performance);二、 估值太高,短期內未必能保持高估值;三、 恒指着力調整成份股,以反映世界經濟轉變;四、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恒指納入新成份股,未必一定上升,因為有些股份回歸香港前,已在美國上市一段時間,回歸香港時股價已在高位,上升空間有限,之後恐怕無以為繼。另外,中美對抗對股市的負面影響亦須注意。」
他相信,下半年疫情會繼續反覆,股市會在困擾中緩緩上升,但待經濟穩定後,升幅或許不及今年。換言之,經濟復甦後,股價未必會大幅上升,投資者宜留意。
談及中美對抗,雷賢達指出,由於中美政制、政治思想皆不相同,兩國在看法上有分歧是必然的,只是最近兩年更加突出罷了。因為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特朗普總統任內最後兩年對中國非常具針對性,這或許反映了華府與美國民間的看法。
醫藥生技可作長線投資
他認為,拜登入主白宮後,針對中國的情況已有所收斂,從華府陸續展開與中國對話(副總理劉鶴分別與美國財長耶倫及貿易代表戴琪通話後,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亦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通話),反映中美在經濟上的合作,對全球穩定十分重要。
另外,美國的「無限量化寬鬆」、通脹率和加息預期,都將對經濟持續帶來影響。雷賢達指出,聯儲局希望維持2%的通脹率,但目前美國的就業情況未達目標。他相信,「量化寬鬆」(QE)將持續,即使縮減規模亦有限,唯短期風險不會太大,加息預期和債券息口上升,在在反映經濟正在好轉。
他說,在相對高市盈率(P/E)的情況下,要看未來一年美國公司能否維持盈利,否則P/E會大幅下跌。「現在到下半年,(美國)公司盈利可望維持較高水平,如投資者持有美股未賣出,看來不必急於沽售,有些行業盈利相對穩定,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這是很重要的訊息,其他如糖尿病、癌症藥的需求亦大,美國亦沒有管制藥物售價,可以視作長線投資。」
訪問結束前,雷賢達重申要分散投資,不要集中買一、兩支股票;不建議炒賣,建議長期持有,以保證最大的收益,同時,不建議不能承受風險的投資者入市。
「基金教父」展望下半年投資(二之二)
延伸閱讀:〈雷賢達:受惠復甦 傳統經濟股看高一線〉(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