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對基本概念的透徹理解,亦比反覆操練重要得多。(Pixabay)
在普林斯頓大學,每個本科生四年內有四次機會使用「PDF」選項,即在一個課程只要拿到C-或以上,成績表上便只寫P,不算入平均分;如果拿D就顯示D;不及格就是F。這項政策的原意是讓學生可以無後顧之憂,放心探索不熟悉的知識領域。
大部分同學每個學期修四個課程,我則往往修五個,例如二年級上學期除了四個數理方面的課程外,也以PDF形式報讀了哲學系的倫理學課程。豈料我實在太忙,每天只睡四小時,所以一堂倫理學也沒有去上過。(我不覺得浪費學習機會,因為這本來已是額外的。)考試前一天吃晚飯時,我才首次打開幾百頁的倫理學教科書,但由於我素來對哲學問題略有思考,因此很快便明白所有重點,翌日有幸考了滿分。
三年級上學期,我修了一個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即類似統計學)的課程,這次不是 PDF。每週功課佔課程總分的20%,但我發現功課大多是機械式的數據處理訓練,甚是枯燥,便索性棄做,寧願把時間花在其他學習上。有時候功課會有一些不計分的挑戰題(bonus questions),較為靈活有趣,但很多同學都只做計分的常規題目;我則剛剛相反,只做挑戰題,計分的反而不做。可是,由於我平日很專心上計量經濟學課,對內容理解得很透徹,加上有做挑戰題的鍛鍊,結果考試分數奇高,後來居上而奪A。
行思坐想 綱舉目張
這兩件趣事帶出了學習的一個重要道理:學而不思則罔。我們上課時很容易墮入「奮筆疾抄」的習慣,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東西全抄下來,卻忽略了思考和理解。如果不思考,即使堂堂聽足、抄足,也難以變成自己的知識;反之,只要平日勤於思考,一旦聽課或看書時便往往心有靈犀,豁然開朗。而對基本概念的透徹理解,亦比反覆操練重要得多。
那麼我有沒有「老貓燒鬚」的時候呢?差點便有了。二年級下學期以PDF選修一個音樂課程,期中試(midterm)完全沒有時間溫習,佔最多分的部分是要聽旋律而寫出歌名,我連清單裡有什麼歌都不知道,拿了個D。到了期末試,我還是沒有時間溫習。但見有一道短答題,問音樂在西方社會有什麼角色,是唯一一道不用溫習也能答的題目。要求答三行,我卻怒寫七頁,把整個西方文明藝術史講了一遍,最後精誠所至,成功奪P!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