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用教育文憑接棒毅進文憑之時,筆者擬分享一些毅進文憑的教學見聞,兼談談任教人際傳意科、活動設計與執行科及香港社會與社會服務科的毅進文憑的感受。
日毅進的學生
毅進文憑分為全日制和兼讀制課程,課程內容和考核要求雖然相同,但學生組成則有天淵之別。日毅進生普遍是剛剛落敗中學文憑試的年輕人,筆者眼中的他們分為4類型:否定自己型、視域不足型、放棄自己型、力求改變型。
否定自己型:這類學生學習能力在筆者觀察實不差於中學文憑試成功者,但學生習慣在思想及言語上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甚或一些能力及表現絕對可以升學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的學生,他們卻猶豫不決,擔心應付不了下一階段的學習。但只要老師多加細緻地鼓勵和指出同學強項,同學則心態變,引擎自動運作起來。
視域不足型:這類學生對於未來想像不足,亦出現人云亦云現象,對未來學習和職業路徑欠缺充分認知。這類學生人際能力和資料蒐集較為薄弱,造成盲點區域過大。但只要老師多談將來,多談他們可以思考的路徑,多談成功案例,學生便發現戴上四方帽子也不是不能觸及的事情。
放棄自己型:這類學生最考驗着老師,學生沒有追求,也可以說生活無憂。老師只能等待機會和時刻,觀察到同學出現學習或疑惑的關鍵時刻,便立刻引導、建立關係及加以教導。
力求改變型:這類學生已經深切反省中學文憑試的落敗,升學動機強大,同時知道中學文憑試的讀書及評鑒方式不利於個人。毅進文憑考核模式的多元度如專上學制,有利這類願意花時間、願意刻苦、願意大膽向身邊人和老師請教的學生。
夜毅進的學生
夜毅進生雖然也可用上述4類型作分類,但筆者認為夜毅進生是大有不同。夜毅進生學生年齡有時一班可以橫跨4個年代,他們亦處於不同人生階段,工作一段日子,來自不同職業背景。作為人際傳意科講師,筆者每班首堂都會弄一個問卷了解自己班中同學,再調整教學的例子和內容。學生普遍希望轉換工作、增加晉升機會,部分希望提升學歷。當中也有一些特殊同學,有一些已經有海外學士學位,需要回港拿取一個文憑試對應成績。有一些是純粹為興趣而讀書。特別深刻一名擁有碩士學位的男同學,他說是因為曾為筆者學生的太太叫他來學好如何人際相處、改變性格盲點、為夫妻和家庭關係增潤。
筆者認為夜毅進生普遍較為積極和上進,但離開學校一時,需要時間適應學校學習和現今時代的學習方式,容易出現較多思維盲點,甚至偏激思維。其一原因實與學生的工作經歷有所影響,可以說夜毅進生的特色更多是來自他的工作環境和習慣。一班主要來自文員、建築工程、社福界活動助理、餐廳或營銷的學生⋯⋯課堂的氣氛和教學焦點便已經需要大大不同。
但有一點是筆者希望社會對他們多加肯定,就是他們一方面需要應對相對基層的工作壓力、一方面需要勞碌養活家庭、一方面盡能力和刻苦地透過夜毅進希望為自己和家庭生活作出改變。作為老師,這一點是非常欣賞和敬佩,因為他們的刻苦和艱辛也是與本科生全職工作後兼讀碩士有分別。
「毅進」一詞真的這麼負面嗎?
先不談學生感受,作為毅進老師,從身邊非毅進同工、朋友和環境氣氛感受到他們對「毅進」一詞負面的感覺。然而,筆者認為較多是源於環境氣氛和公眾或教育界人士對毅進文憑認知度不足造成。
當然,筆者認為毅進老師體制和對自身專業的要求,也是公眾不認識毅進文憑和毅進學生的原因。例如,我們較少看見毅進老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工作,較少看見毅進老師就毅進的教與學作出倡導⋯⋯尤為深刻的一次,是筆者在教育組織群組上分享毅進人際傳意科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心得,成員表示才知道原來毅進之內有一個可以學生讓這麼系統認識自己,以及改善人際關係的課程和策略。
文字所限,下一期文章將繼續和大家分享筆者如何看待和定義作為一個毅進老師的專業,也希望藉此討論一下對應用教育文憑的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