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陳繁昌:辦大學不止灌輸知識 還有更高的社會使命

陳繁昌:「香港的家長當然鼓勵子女讀哈佛、劍橋,但我想很難找到一個家長支持子女到那邊讀書一年便休學。」

編按: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及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董事總經理陳南祿於2017年7月19日出席書展講座,題為「遍地足跡 — 創新文化萬花筒」,談及大學的使命、不同國家在發展初創的經驗等議題,演講內容如下:

昌:陳繁昌(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南:陳南祿(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董事總經理)


南︰我知道你在世界各地的大學亦有擔任一些職務,例如是大學校董會、顧問委員會,你也是成員之一。地區甚至包括前蘇聯、以色列、中國、奧地利、日本、美國、沙地阿拉伯、韓國…..好像任何地方也有涉獵。那以上的國家中,你覺得哪個地方最特別?

大學的目標

昌︰在學術界其實有幾個途徑與其他國家交流。以我自己為例,我從事科技研究的工作,有很多國際的科研會議可以參加。到後來我有在大學行政上的經驗,就有學校邀請我擔任一些顧問工作,提出意見。例如沙地阿拉伯的科技大學,我是校董會成員;奥地利維也納大學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校長諮詢委員會委員。這些地方都各有特色,但對我而言,最特別的應該是沙阿拉伯。

這所科技大學的名字是King Abdullah(阿卜杜拉國王),以國王的名字命名。他們也叫UST,不過是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這所大學很新落成的大學,比我們的科技大學還要年輕。我還記得,當年我第一次以校長身份回港任職是2009年9月1日,而三個星期後(9月23日),就是他們的開幕禮。當時我亦有被邀出席他們的開幕禮。

這所大學位於伊斯蘭教的一個聖地──麥加,出席開幕禮時,我發現有80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包括一些英國的Prince Andrew、菲律賓總統、伊斯蘭教的國家元首等。可見這所學校的建立原意不光是教育,同時亦是想借這所學校去改變社會。眾所周知,沙地阿拉伯的女士,尤其是中東的女士,都要穿着得十分保守,也不可以單獨出門。但是這所學校的女士都不需遵守這些規矩,男女亦可以一起上課,可見國王想借這所學校改變一些社會的風氣。

我自己當時的體會就是︰辦大學不單是灌輸知識,還有一層更高的社會使命。

另外,我曾經經過杜拜,杜拜就是一個相對放開的中東城市,跑馬、賭博等活動都可以進行,所以我亦看到其實中東國家的不同地區也有其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發展特色。

南︰你曾經去過不同的國家,以色列你也曾遊歷過。以色列這個那麼小的國家,但其科研的發展亦發展得很快,你對以色列有沒有什麼體會?

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董事總經理陳南祿擔任主持。

初創之國以色列

昌︰我在美國做研究的時侯,也認識過很多猶太和以色列的科研專家。他們在科研方面的能力真的很出色。猶太文化對追求卓越、學術成就非常着重。而他們的家庭觀念也很重,這點有些像我們中國人。

而我經常將以色列和香港比較,以色列人口比香港多一點,但整體差不多;而且也沒有太多天然資源。但是,以色列最多就是人才資源(Human Capital)。我想大家都知道他們的科研做得很出色,而他們的大學數目其實也和香港差不多,都不過是六、七間。其中有一間科技大學非常著名,叫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所大學最近就和李嘉誠先生在汕頭開辦了一間科技大學。

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孕育科研創意的文化。雖然創校的歷史不長,但他們已經有一個教授曾經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教授亦經常會來港交流,他曾經說過,除了自行研發,他亦希望可以將創研創業的精神帶給下一代。而他在以色列科技大學任教了20、30年,期間也孕育了數萬個科研人才。以色列的大學不是傳統那些150多年的名校,也不過是創校了20、30年的學校,所以我覺香港可以借鑑一下,回應那些香港可不可以做科研、香港應不應該做科研的質疑。以色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心不怕遲!

我在四年前曾經和以色列的大學校長作交流,他送了幾份禮物給我。第一份禮物是一條領呔,這條領呔含有一些化學結晶品(Crystal),是他其中一樣的研究。豈料一年後,他就以這條領呔獲得諾貝爾獎。第二樣禮物是一本他們教授寫的書,叫《Start-Up Nation》。這個書名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就是the nation of start-up(初創企業的國家)。第二個是代表以色列本身也是一個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家,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以色列建立好像只有50多年的歷史。

《Start-Up Nation》封面。(網上圖片)

雖然香港不是一個國家,但由殖民地時代開始,到香港回歸的整個歷史中,其實也有不少新的機遇。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運用我們自身的歷史、政治、國際地位等等的條件,創造更多的可能?

南︰能不能更詳細地說說香港可以如何和其他國家競爭?剛剛你也提及了幾個國家,他們的發展都比香港快,那麼香港現時到底有什麼不足呢?是人才培訓不足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

昌︰香港有很多優勢,同時亦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優勢有很多人都說過了︰我們是國際城市,容易吸納各國的人才;我們有中國的傳統,同時亦有西方的文化,外國人來到香港可以用英語交流;我們的法制非常建全,我們的資訊流動,可以很容易獲得所需的資料。以上都是發展創科的重要關鍵。還有一樣,就是我們新任特首亦曾提及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最近特首林鄭月娥曾提及,世界大學的排名中,香港有五所大學的排名都在100名以內。她沒有提及的是,以城市來說,香港其實是世界第一。以國家來說當然不可以,美國有3億人、 中國有13億人口,香港只有700萬人,但是排名學校比波士頓、三藩市、紐約都要多。而且很多學校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成就。還有一樣,香港現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要把中國看得如此落後,現時說到珠三角大灣區,不論人口、市場、人才及創新科技,合起來就是世界無敵。香港加深圳其實已經是世界第一,不用說再上大灣區的條件。

但問題在於,兩地之間還需要通關。例如香港人需要拿着回鄉証才可以到內地,很多制度未能完全配合。又例如香港人在內地搞科研,但因為身份問題不可以申請國家的研究基金,還有稅制等問題,所以我認為中間還有很多人為的障礙需要處理。在這方面,香港最近就成立了一個創新科技局、又有河套區、港深合作等計劃,所以可以看到香港現時的創新空間(maker space)對比起以往大了很多。以前可能一間創科公司也沒有,現在至少有十多間。這些公司都不是政府所有,而是私人企業,而且他們都是國際化的公司。

我曾經到這些公司探視過,很多年青人都樂於分享他們的構思,我想這個勢頭銳不可擋。但我認為,這都要政府及整個社會配合。企業當然要支持,我們大學屆別亦同樣要付出,但最重要的是,文化要配合。

舉例來說,有個年青人和家長說︰我想以創新科技創業,我想很多家長都未必同意。外國的哈佛大學其實有學生讀書讀到一半便想要退學(Drop up)創業,香港的家長當然鼓勵子女讀哈佛、劍橋,但我想很難找到一個家長支持子女到那邊讀書一年便休學。未必有很多人會接受,所以我想,這需要時間。

有心不怕遲

南︰深圳和香港很接近,而深圳現時有很多很厲害的企業,如騰訊、華偉、順豐、平安、大疆等,政府又好像沒有什麼新動態,香港好像已經落後了很多,新政府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昌︰如果樂觀地看,我覺得是「有心不怕遲」,悲觀的話就會覺得香港發展不了科研。舉例,30年前也沒有以色列、30年前大家都不知道有深圳這個地方,但是現時他們也發展得有聲有色。所以這反映是視乎一個地方是否有心發展這個範疇。

陳繁昌:「最近特首林鄭月娥曾提及,世界大學的排名中,香港有五所大學的排名都在100名以內。她沒有提及的是,以城市來說,香港其實是世界第一。」

南︰何謂有心?我們又可以如何培養自己的文化呢?

昌︰有心的地方一定要有配套,正如剛才說的地方。但文化的培養是最不容易的,當一個社會演進到某一個水平才可以做到。例如社會上多了一些創科的榜樣,又或者當家長、老師對創科認識更多,有一個世界觀、知己知彼後,才能培育創新文化。這都需要時間。但我個人的座右銘就是「不做就一定不成功」。 嘗試未必成功,但不試一定失敗。

南︰我覺得你剛才所說好像有點矛盾︰香港的家長相信大家都了解,都是希望子女入「神科」,安安穩穩,最重要不要諗一些不賺錢的科目。但是你剛才有說香港的科技排名很高,那為什麼香港可以有如此亮麗的成績?如果家長都是想子女賺錢的話,應該未必會肯讓子女在科研方面發展?

昌︰我覺得這兩者並不是矛盾,而是一個挑戰。700萬人的社會,理應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社會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需要很多不同的人才,同時亦需要考慮年青人自己的天份,多方面組成。我想我們的社會發展方向,應該是盡量配合年青人的個人發展及天份,讓他們盡情發展,這才可以維持。例如我們的科技大學,我們主要是滿足香港的科研需要,但當然,會有同學喜歡文學、電影等。但我不會要求科大要吸納全部方面的人才,什麼人才都要由科大培養,我不會這樣要求。因為這樣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及定位。

但是要營造一個多元社會也不是易事,需要很大的決心及能力。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是,如果你說香港沒有這樣的條件,那就唯有認命。但我們香港卻有很多先天優勢,而且最近亦有很多機會。當年我讀書的時代,想做也做不了,因為沒有很多物理、科技的學科,要讀書就要到外國。但現時香港有很多資源︰有市場、有科技、有大學、有互聯網。現在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南︰香港現時這樣的教育制度下,你認為專上教育界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很同意你說一個社會不只需要一種文化,除了主流(main stream) ,應該要主流以外的支流,香港教育如何才可以培養更多人才?

昌︰我覺得香港的教育人員,不可以將教育當成是教幼稚園學生,我們不是要教他們第一做這個、第二做這個……世界上成功的創科國家和企業家,他們創業時都很年輕,例如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騰訊都是年輕時自發創業。當然他們也不是無中生有,可以完全不接受教育,但可以看到,社會要培育人才,就是要創造一個文化和空間,讓學生可以發揮所長,給他們機會。

上課時不可以說︰我教你一、二、三,這樣你便會成功,而是要給他們空間。例如我們的大學、或其他大學都有舉辦一些座談會。邀請外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他們創業的經歷,第二就是培養同學的世界觀。國際花不是一個統計的概念、數一數大學有多少個外國的學生和教授數目,而是要有一個觀點,再加以反省。從他人身上學習,例如參考以色列的制度,但不要照抄,因為我們的歷史及社會情況不同,然後再抽取當中適用於本地的措施。我想這才是讀大學最重要的目的。

年青人離開家庭,在大學生活幾年,學習獨立之除也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接觸世界。我回顧自己的過去,也是在那個時段了解自己的定位、優點缺點,我想生活在一個什樣的世界呢?縱然最後沒有確實的答案,但至少要問自己這個問題。大學的目的就是如此,不是想無讀神科,然後50年、一輩子都默默地度過。世界轉變得太快,不可以單靠一個科目決定自己的人生。

現場聽眾問答環節

問:現在的世界不斷轉變,陳校長你認為讀理科的人需不需要兼讀一些人文學科,才不至於偏重某一科發展?

昌:短答的話:應該,但視乎你個人需要。你知道現時我們除了說STEM之外,亦有人說STEAM,加了個A(Art)在其中。不過要考慮你個人的興趣及機緣。你看現在的Social Media,就是科技、電腦的東西,再加上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我當年讀書時根本想像不了這是什麼。甚少會想到social science 與科技有關?最多不過是做做統計。

將來可能藝術有可以由電腦創造,例如字體。總之與人有關,就和humanities有關。但亦不可以是由一條公式做出來。例如電影,我在洛杉磯時就看着藝術和科技結合的電影產生。最近20年,多了很多電腦加娛樂的公司出現。其中一間很有名的公司,叫digital domains ,早前好像在香港與謝霆峰的公司合併了。現在的電影,有很多影像都是由電腦虛擬出來的,可你都不會發現。

以前的《Toy Story》,你會知道是由Pixar做出來的。但現在的電影,他不告訴你,你都分不出那是真人?是特技?還是特技做出來的人。20年前根本沒有人可以想像得到。那麼當時,你叫他們唸什麼學系呢?老師也回答不了你。但要是你自己有興趣,你自然會自己研究。當有機遇時,你便可以把握。

Disneyland 在美國有個部門,叫Imaginary Engineering 。這是一個新部門,聘請了很多數學人才。他請的都是有基本知識的人,亦有些修讀藝術相關科目的人。那他們在內部就會認識到不同專業的人,做幾年後他們就可以將基本知識進行轉化。

南︰我加一句,就算是科幻電影也需要有情節。那就是藝術的元素,所以要盡量涉獵不同的範疇,才可以擴闊眼界。有些人認為《三國演義》、《西遊記》是無謂的書,但可能它們可以令你更了解人性。

問︰我是一個中學的數學老師,要幫學生推動STEM及科技教學。想問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給我的同學,令他們在科技學習方面有所進步?

昌︰我覺得教育不是一條公式,學生在前,老師的責任是盡量提升他們的興趣、天份,幫他們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灌輸一些我認為他50年後會用到的事給他。所以每個學生也不同。除了知識傳授以外,最重要的是啟發他建立觀點。鼓勵他發問、對身邊的事有看法。

你不用問他看法,他問你,你可以反問他,提醒他有沒有想過其他方面?或者分享自己個人經驗。有這樣的想法就可以,你不用天天都啟發他。因為可能你啟發了他,你也不自知。我想教師最開心的地方就是有學生告訴你,你的某一句話啟發了他。


「遍地足跡:創新文化萬花筒」系列:

陳繁昌:辦大學不止灌輸知識 還有更高的社會使命

陳繁昌:若長居安逸 將失外闖的心 

陳繁昌簡介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理學士、碩士,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博士;專長於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數學家之一。

曾任加州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研究員,並在耶魯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1986年加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數學系教授,1997年晉升為數學系主任,並於2001年至2006年期間出任該校的自然科學學院院長。2006至2009年出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助理會長,掌管數學及自然科學部,負責統籌及管理部門的科研經費,範圍涵蓋天文、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以及跨學科活動。

現為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成員和香港科技園公司督導委員會委員。2014年初,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為當屆新增院士中唯一的華裔科學家。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董事會成員、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校長諮詢委員會委員、奥地利維也納大學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和美國百人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