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社作者兼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傑出專家陳明銶教授2018年10月30日逝世,終年69歲。本社沉痛哀悼陳教授,刊登他獨家為慶祝本社4周年撰寫的文章,以作紀念。
北京的做法與西方對於中國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期望願景漸行漸遠,激化西方失望不滿的負面觀感,甚至將中國定調成為國際經濟和戰略重要的競爭對手,以及普世價值觀和西方自由主義的挑戰者。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但對西方正是華爾街引發環球金融危機的10周年。已復甦的美國經濟最近榮景,失業率3.7%是近49年最低。GDP增長率2.5%以上,股市蓬勃。最近美國出手嚴重打擊中國貿易及科技,從互徵關稅的經貿爭端,發展到軍事角力,反映近年中美關係倒退,不再像1972至91年美中攜手抗衡冷戰頭號敵人蘇聯。現世界格局速變,美國的民粹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撼動國際權力平衡,中美經貿嫌隙不斷升級擴大,兩國關係愈趨緊張複雜敏感,中美全面對抗的冷戰會否重臨?
中國推動軟實力外交戰略
中國的整體國力在過去40年增升(GDP實質增長34倍),在廣泛領域發揮出來,吸引全世界目光,中國興起是國際公認的事實,有幾點值得關注:
一、「中國崛起」是否傳統霸權帝國式的興起,引起近鄰國家及列強的憂慮?中方領袖多次強調中國是和平的興起,不會採取霸權主義的手段,不求獨霸一方。習近平的多元合作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宣示,似乎有世界大同願景,而不是唯我獨或尊的方向,以減輕外界不滿和擔心。在這前提下,過去十多年由中國官方、半官方推動的軟實力外交策略──所謂以情動人、以思想理念迷人、甚至最高境界的以德服人──是中國全球事務路線的新定位。外國印象覺得中方富強進步,經濟實力龐大,軍事科技有重大突破(如進軍太空),所以中國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但中方人士時有令人遺憾的言行缺失,惹來外國非議,跟軟實力背道而馳,讓人覺得中方並非以情動人、以理迷人、以德服人,反是以權壓人、以錢買人。例如孔子學院的海外網絡,在美國及加拿大受批評,甚至一些大學停辦校內的孔子學院,中方的軟實力打了折扣。但國內不知中方軟實力正減退,仍以為軟實力攻勢收效,朋友遍天下。當局須更關注中國和國際在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人權)的嚴重而不斷擴大的差距。
二、近期中美互動的陰影,大部分是源自2013年以來,中方新領導層較積極有為,在世界舞台大展拳腳顯示實力,中國的國際身影更突出,在各地各層面發揮境外影響力。但似乎「攘外必先安內」,北京當局在國內加強監管思想言論及查壓資訊,官方不斷擴權插手私營企業和干預市場運作等的強勢統治風格,催生了外國觀察家質疑中國改革開放的逆潮流,形容這系列所為是國進民退的逆巿場化現象,更批評實行舉國體制思路──要尊重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等──嚴重制約中國經濟巿場化發展,對於中國巿場自由化更新向前改造的願景是疑慮重重。國際的討論焦點是中國近期走黨領導一切、要「黨管一切」以舉國體制辦事,強化中共黨對經濟、政治、社會和傳媒掌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因此非常擔心中國是否走回頭舊路,恢復過去的中央計劃經濟和加強國有企業,好像與斯大林主義模式全面共產黨化的策略路線一脈相承,或是某種形式的列寧資本主義(Leninist capitalism),國際社會關注中共治國思維的變化轉型進入新威權時代,中國似乎向左轉的大趨勢,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成為空談。北京的做法與西方對於中國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期望願景漸行漸遠,激化西方失望不滿的負面觀感,甚至將中國定調成為國際經濟和戰略重要的競爭對手,以及普世價值觀和西方自由主義的挑戰者。有基本廣泛的意識形態分歧,勢將出現影響深遠的後果。
民主黨早提出抗衡中國策略
三、近期中美衝突涉及我近年分析中美關係十大關鍵課題(即所謂「10T」)的六項─在台灣、貿易/關稅、科技/知識產權、領土/主權(南中國海)、氣溫控制及中美互信─等六範疇的嚴重分歧,甚至由爭議發展至劍拔弩張幾乎短兵相接。而貿易磨擦緊張,反射中美關係大格局的冷卻惡化,冰封三日,非一日之寒,有長遠歷史基礎。從鄧小平1979年訪問美國備受好評,國際商界支持他的改革開放,熱心合力促進中國的市場化。之後經歷1989年的六四風波,當時西方國家譴責制裁,亦對中國實施武器及戰略科技的禁運。1995年,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莉克林頓為出席聯合國婦女大會美國代表團的名譽團長訪華,希拉莉回美不滿北京。1998,克林頓夫婦官式訪問中國,克林頓的講辭指責六四事件震撼世界,「中國當局是站在歷史的錯方」。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的第一任期(2009至13年),希拉莉任國務卿,當時已明顯採取新政策──美國要「重返亞洲、亞洲再平衡」,最重要的目標是重返東北亞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反映美國對中國的警戒心,這抗衡抵制中國經濟和戰略實力的策略,不是特朗普政權所提出的。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深圳提出要再努力全面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2001年前,中國每年要美國國會過關、美國總統同意簽名才可以延續貿易最優惠國(MFN)地位。中國進入世貿15年過渡期,到2017年,中國希望WTO承認中國是「完全市場化經濟體」的地位,但因國內市場開放有多處不足,令美國、歐盟及日本聯手反對而被拒絕。
四、美國執政共和黨對中方有一種憧憬,因受商界市場利益的影響,角度與民主黨比較注重自由、民主、法治等的議題不同,而民主黨定位在尋求中產階級及草根勞工界的支持,所以也關心中國人權(所謂「血汗勞工」製造的「血汗產品」來爭取美國市場等經貿帶來的社會政治效應),所以民主黨的克林頓、奧巴馬均對中方作為不滿。1991年蘇聯解體,1971至90年間中美聯手制蘇的冷戰格局不再存在,反而中國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要的共產政權,一瞬間由戰略抗蘇夥伴,變為西方民主自由化的針對目標。
美國中期選舉後對中國進一步施壓
五、大膽推測,今年11月6日的美國國會選舉,如民主黨奪眾議院的控制權,會掣肘特朗普的施政,也加重特朗普希望尋求連任下屆總統的壓力,所以不應誤以為中美貿易談判,拖延至11月初美國選舉之後,特朗普處於國內政治弱勢,受制於民主黨領導的眾議院,而要向中方作出大幅讓步。因為過去半年的美中貿易磨擦,是特朗普執政以來在外交及經濟方面,唯一有共和民主兩黨共識支持的政策,假設如果2016年民主黨希拉莉當選為總統,美國對華政策不一定放寬,如「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全面實現、美方平衡反制中方的南海軍事化等,希拉莉絕不會放鬆讓步,更會於人權、民主、自由等方面批評施壓。如今年11月國會選舉共和黨受創,特朗普要2020年競選連任,則更要向中方經貿施壓,以製造政績作連任的政治本錢,所以有傳11月底中美領袖於阿根廷G20峰會的會晤,特朗普要求中方「找數交貨」,於2019至2020兩年大幅增購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貨,讓美國貨的出口增長,縮減貿易差額,提升美國製造工人就業及市場繁榮,作為他連任的號召,所以有識之士應該不再自我陶醉,誤判美方底線。
中方毋須對民主黨存有幻想
六、如果北京能及時明智有效應對,特朗普商業交易風格,着重眼前實利,所謂有價有市,容易成交,反而民主黨除了經貿、科技知識產權等對中方的要求難題,更在環球戰略、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軟實力、核心價值不鬆手,對中方的挑戰更嚴苛,是特朗普及共和黨底線主要在公平自由貿易與開放市場以求貿易平衡,希望習近平變回鄧小平,延續市場改革開放路線,在國際事務與美國配合。但如民主黨掌權,可能會實施更嚴苛的對華政策,會更進一步希望中國領袖作為東方的戈爾巴喬夫,在經貿科技以外,更要在政治、社會、文化等軟件範疇的自由化開放,因為他們所要求的並不僅是經貿數額、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而是更意圖影響與改造中國的發展模式軌跡、政策方向及長遠願景。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當然不會容易退讓,目前特朗普的經貿索求,只是較短暫的錢銀利益瓜葛,肯定沒有民主黨那麼苛刻,期望轉變中國的基本發展目標和願景,所以中方不應有幻想,寄望於美國民主黨掌權來解決中美經貿困局。
中美關係的前景不容太樂觀,但短期內不應重陷中美全面衝突對抗的冷戰。
陳明銶簡介
香港出生,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赴美升學,1975年25歲獲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76-1980年/1999-2009年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香港文獻庫主管;1992-93年任史丹福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教授。1980-1997年任教香港大學歷史系,兩度獲香港大學學生會選為「最佳教師」。曾出任詩富模大學(Swarthmore)和格奈爾大學(Grinnell)講座教授;及在加州大學(UCLA)、杜克大學(Duke)和聖橡山大學(Mount Holyoke)任教。
主要學術著作16冊,包括China’ s Macao Transformed: Challenge &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和逾80篇有關中國歷史、中葡關係、廣東香港與澳門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學報和論文集,並擔任美國紐約 M E Sharpe 出版社「香港回歸中國」(Hong Kong Becoming China)叢書系列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