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下稱浸大)是全港首間提倡全人教育的高等院校,50多年來以全人教育為教育目標,致力把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辦學理念當中。在互聯網搜尋「全人教育」一詞,很容易找到浸大的蹤影,可見該校對全人教育的發展特別重視。對於全人教育的發展,浸大校長陳新滋教授自有一番看法。
「在外國,很多教會學校都提倡全人教育。它們的全人教育有三大要素:智力(intellectual)、體能(physical)和心靈(spiritual)。浸會大學的全人教育,希望畢業生具備七大特點,也就是浸大師生經常說的『浸大願景育全人,民知學技創通群』。」第一句是浸會大學『育全人』的願景;第二句則是重點,也是學校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掌握的七個範疇:
浸大全人教育七大特點
民,是公民道德。讓學生成為具國際視野、品行高尚、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希望他們投身社會後,能夠把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貢獻社會。
知,是知識。教導學生掌握當前最新學問,培養學術專業的深厚認識,並要擁有廣闊的文化知識和通識基礎。比方說,如果新聞傳播系的學生對化學有認識,將來撰寫有關化學研究的文章時,寫出來的文章才不會太空洞或嚴重出錯。
學,是學習。學生畢業後,要以開放接納、獨立探求知識的精神,貫徹終身學習。在沒有老師、教授輔助的情況下,當自己的老師。
技,是技能。學生不但要掌握資訊科技、還要培養數字處理和疑難排解的能力,將來在生活及工作上發揮所長,提高工作效率。
創,是創意。學生必須具備獨立與批判思考,亦須培養創意思維。
通,是溝通。學校要求學生精通兩文三語,訓練出清晰有條理的思維及表達能力。
群,是群體。學生須具備領導和服務團隊的精神,實踐健康生活模式。
陳校長以雷曼風暴為例,於這次風暴獲利的投機分子,其實非常聰明,但他們眼中只管賺錢,盡量把市場的錢變為自己的資產,沒有理會其他人的死活,這樣造成社會上很大的問題。如果他們受過全人教育的洗禮,「學過『民知學技創通群』的話,他們便不會這樣做。」換而言之,所謂全人教育,指的是一種以社會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能力、知識的人。
香港高等教育國際表現出色
跟香港大部分大學相比,浸大的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這幾年能躋身《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首50名內。陳新滋校長解釋,該校認為培育人才是辦教育的主要目標:「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為的是讓學生成為成功的市民,全心全意為社會做事,畢業後都可以達到自己的理想。大學排名只會作為參考,因為排名包含的標準很多,比如教育、研究的優劣、論文數目、外國學者對學校的認知、學校國際化程度、學生畢業後的就職比率等。從這些因素可以看到學校不足的地方,再加以改善、加強。但不會刻意為提高大學排名而放棄我們辦學的理念、原則。」
談到香港高等院校的發展,陳校長認為,以香港政府對大學投放的資源來說,本港大學已算做得相當成功。他解釋,香港的大學不只是浸大,很多大學的排名也很高,原因有二:
一、國際化。相對於其他國家,香港的國際化發展比較好。以日本和台灣的大學為例,這些國家的大學也很好,但由於選用了日文和中文教學,教師與學生的範圍也只能以本地人為主。相對而言,本港大學的辦學語言主要是英語(也有輔以普通話和粵語的),師生範圍自然也國際化一些。由於國際化的關係,本港大學於全球的排名也提高了。
二、師生校友的努力。跟其他有同等經濟地位的國家比較,在研究資源上,香港本應有新加坡、韓國、台灣等地的水平;但實際上,香港的研究資源投入佔 GDP 的百分比還很低,只跟泰國、馬來西亞的水平相若。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香港的高等教育竟然也發展得這麼好,就代表各大學的老師、同學都是非常努力的。
九十年代末金融風暴後,亞洲各國致力經濟轉型,反觀香港的經濟、教育發展停滯不前。「如果院校擁有更多的自由,政府少一點干涉,會做得更好。現在的大學經常要給政府做一些虛功,但這其實顯示了政府對學校的不信任。我們的同事經常說,如果不用花時間面對政府的過度提問,學校可以更專心,發展亦會更快。其實,全世界最好的大學都是靠院校本身的努力,不用做這些虛功。以前的大學可能還不行,但現在香港的八間院校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再用以前的方法檢查下去只會浪費時間。如果政府可以讓學校自由發展,同時多一些資源上的鼓勵,我相信香港的八間院校一定會比現在辦得更好。」
如果把學校轉為私立大學般管理,限制較少,院校能否充分發揮?「上次行政長官競選的時候,浸大校董黃友嘉博士曾提出把一間公立大學私有化的提議,測試私立院校是否可行,當時我認為,一間私立大學如果有足夠的資源的話,少一點制肘,相信會做得更好。任何一間大學,最了解大學的人,必定是該校的管理層、老師、員工和學生,如果要每次跟外人解釋,只會浪費了應該拿來做研究、教學的時間。」
陳新滋校長簡介
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博士。其後在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rporate Research Laboratories)任職高級化學研究師,並逐步晉升至孟山都院士。
1992至93年到台灣大學擔任客座專家。199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聘任為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先後擔任理大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和副校長(科研發展)職位。研究範疇包括手性催化劑在不對稱合成及其工業上的應用、手性醫藥中間體合成和相關工藝的研究和應用、中藥及中藥保健品的研究與發展、新穎抗癌藥物的研究與發展,以及創新的有機化學反應及其工業應用。2010年出任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
由於多年的研究成果,陳教授擁有22項美國專利和18項中國專利。有六部有關化學的專著,發表超過500篇研究論文,獲得引用超過11000次。這些成果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認同,因而獲得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日本有機合成化學會 Lectureship Award 和日本科學振興會邀請學人獎等國家及國際獎項。2001年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