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陳志武為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前教授(1999-2017)、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經濟及工商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
我們都佩服自己的母親。而我的母親9歲時就作為童養媳,嫁到我父親家。她一直跟我和兄弟說,「嫁到你們家!」在我小時候,總讓我欽佩母親的是,她從來沒讀過書,也不識字,但是她隨時可以說出來,誰家什麼時候給我們家送了多少禮、什麼禮,也可以隨時講出我們家哪天要給誰家還送禮、誰家何時要蓋房子、娶媳婦、嫁女。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她是如何在腦袋裏管理這麼複雜的賬本,但是她腦袋裏的資產負債表是清清楚楚的,因為雖然我們村很大、人口很多,那個資產負債表一定很複雜,但是,她似乎沒有因為哪家的禮沒有還而得罪人的!
那麼,「禮尚往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為什麼送禮文化在改變呢?
禮尚往來的金融邏輯
母親也經常跟我講送禮與還禮的道理:第一,收了人家的禮,一定要還,否則那個親戚或者朋友關係就沒了;第二,還禮時,不能少於對方之前送給我們家的禮,至少要加個10%;第三,對親戚,逢年過節要送禮;第四,對待親戚和一般朋友,對方蓋房、紅白喜事、生孩子或者有其他大事的時候,要送禮。
從我母親總結出的禮節文化看,禮尚往來是典型的跨期價值交換,其交換的信任基礎是友情關係,不管友情是基於鄰居還是靠朋友的朋友介紹。也就是說,張家今天送100塊錢的禮物到我們家,今後我母親會按照110塊錢的禮物還禮的,期間的投資回報是10%。我們家給別人送禮後,也會有類似的回報預期,否則,「禮尚往來」就不會「往來」了。
同時,你也看到,一般都是在一家發生大的開支的時候,比如蓋房子、搬進新家、娶媳婦、辦喪禮,鄰居親友都會給那一家送禮;等到我們家也出現這種大額開支世界時,別人家也會還禮,等等。這就是說,送禮實際上是一種換個說法的融資行為,「禮尚往來」等於是一個不斷重複的相互融資、互相投資、彼此幫助解決大額開支挑戰的過程。
只要大家都還有意繼續做親友,這個「禮尚往來」的過程還會繼續下去,而且這個親友圈子愈大,其內部金融市場的效果就愈好,因為那樣的話,融資面、融資額、分攤跨期風險的範圍就可以愈大。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大家都世世代代在同一個地方,不移民或遷徙他鄉。一旦有一些人開始遷徙他鄉,或者經常不在同一地方,重複博弈的過程就要停止了,信任基礎就會破壞!
所以,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只要人口流動很少、生產和生活所需的開支不是太大,基於「禮尚往來」的親友圈內金融市場可能差不多夠用。但是,一旦開支金額、風險程度都大幅提高,這種類金融市場就不夠用了,因為不管你的朋友圈有多大、親族有多大,能夠融到的資金、能夠分攤的風險都會有限的。而為了進一步擴大融資範圍、增加融資規模,就需要到更廣泛的陌生人中間去融資,就需要現代金融中介、現代金融市場了。
從這個意義上,現代金融市場不僅會取代過去基於親友的融資圈,改變融資範圍和融資結構,也會改變甚至削弱傳統親友圈的作用,重創社會網絡的性質和含義。當然,這也會使「禮尚往來」從原來側重「融資功利」,改變為側重無所求的真正友情。
轉型中的中國社會
你可能覺得奇怪,我們研究金融的人怎麼總喜歡從利益的角度去解讀社會、解讀文化背後的成因?的確許多人也指責說,「你們經濟學家的心眼好狹窄,總是從利益的角度解釋一切。難道世界沒有愛嗎?」而我會說,這不是我們研究金融的人心胸狹窄,跟我們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沒有關係,而是我們研究的對象──人類──就是這麼現實呀!我們關心的是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包括文化的形成過程與變遷過程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讓人們推出這種、那種文化內涵並且能夠延續下來?
比如說,今天的中國社會裏,各地方的金融可得程度差別很大,農村還是很傳統,那裏的金融產品很少,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已經很發達,金融市場豐富多彩,二線、三線城市則依次介於一線城市和農村之間。那麼,既然一線城市的金融很發達,但農村則沒有,是不是一線城市的人不再依靠「禮尚往來」朋友圈融資,而是依賴現代金融市場,所以,城市愈大,送禮的程度就愈低、愈少呢?
為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過去做了三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農村幾乎沒有人不送禮的,而且每年禮物開支佔收入的比很高,可是,從農村到四線城市、到三線城市,等等,愈往更大的城市走,送禮的傾向性就愈低、愈少,每年的禮物開支佔收入比就愈低。從這個意義上講,一線城市所代表的文化中國跟農村所代表的文化中國,已經完全不同,上海和深圳人其實在送禮等觀念上已經跟美國社會很接近。
所以,正因為在融資、投資角色上,現代金融市場跟我們原來的親友圈有很強的相互替代性,隨着金融市場的發展與豐富,親友圈的經濟作用在下降,那麼,禮尚往來的必要性也在下跌,送禮文化在削弱。金融市場使得禮尚往來文化逐漸成為歷史。
今天講的要點包括:第一,在傳統中國社會,沒有金融市場,所以,一碰到蓋房、生子、婚嫁等大額開支,親友都會送禮,幫助你減輕短期大額開支帶來的生活壓力。但是,「禮尚往來」的要求是:你今後必須還禮,而且是按照超出當初禮物價值一些百分點的金額還禮。所以,「禮尚往來」是換一種說法的跨期融資、跨期投資,親友圈等同於一個內部金融市場。第二,隨着現代金融在城市甚至農村愈來愈發達,人們對親友圈融資的依賴度在減少,特別是人口流動增加以後,作為重複融資體系的親友圈所需要的信任基礎在瓦解。金融也在改變傳統的「禮尚往來」文化,並因此改變我們熟悉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最後,從今天講的這些故事和變化趨勢看,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歷的轉型與變化是多方面、多維度的,由此給長輩們帶來的不適應甚至焦慮是完全能理解的,代溝的深度是顯然的。其中,金融的發展也在促進這些變遷。那麼,你是怎麼看待這些變化?今後的人際關係、社會結構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準備好了嗎?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