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大舜基金於2018年1月17日舉辦名為「2018年社會及經濟發展展望論壇」,講者包括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陳坤耀教授,此篇為陳坤耀教授當天的演講,全文如下:
經濟增長勝預期
讓我先總述2017年的香港經濟,2017年的經濟比預期中好,有3.7%的增長,比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長2.9%為好,這是我們意外的驚喜。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世界的經濟增長都比預期中好。在2017年,世界銀行預料經濟增長為2%左右,而貿易的增長為2.5%。但最後經濟增長為3%,而貿易的增長為4%,而香港的貿易增長更到6%。但這都是外部的影響,而內部的消費都是重要的動力,為什麼香港的內部經濟都會變好呢?原因就在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樓價、股市都上升,令到本地消費亦都增加,因此在內外夾攻的情況下,2017年的經濟就變好。而展望2018年,經濟增長都會維持2017年一樣,大約3.5至4% 左右,而歐洲、亞洲、美國的經濟繼續增長。我們最初亦害怕特朗普上任後會作出種種保護主義,制裁中國的政策,但最後亦沒有。因此在種種情況下,2018年還是好景的一年。
中國發展帶動香港
長遠來看,我認為香港的經濟有幾個基本因素支持。
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帶動香港,中國的經濟合作模式,例如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而一帶一路基本上並不是一個經濟策略,而是一個國際策略,原因就在於在2012年,希拉莉決定重返亞洲的策略,實行TPP,排除中國,因此中國亦推行一帶一路。而香港的一國兩制,令香港變成中國與外國抗衡的地方,因此在2012年後,香港已扮演一個國防外交的角色。所以在美國大選前,我就認為特朗普當選比起希拉莉當選對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更好。
另一個因素就是粵港澳大灣區,而與其他國家的大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面對不同的挑戰,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有兩個制度,三個不同的關稅,三個邊界,相對於其他國家例如東京灣區,一個制度,一個關稅不同。
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期望
因此最理想就是為粵港澳大灣區成立一個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而談經濟合作中有分五個層次。第一種層次就是只談經濟合作;第二個層次就是自由貿易協定;而第三個層次就是即時關稅同盟(custom union)。與自由貿易協定不同的是,自由貿易協定是不排外的,而關稅同盟是排外的。而第四個層次就是共同市場,生產要素是是自由流通的,不論貨物、技術、人力資源、資金都是自由流通的。而最高的層次就是經濟一體化(monetary union),就如現今的歐盟,但要成立經濟一體化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國家要放棄貨幣政策,放棄中央銀行的管理權,這都是很困難的。因此在五個層次來看,我認為很難要求大灣區能實行經濟一體化,因此我期望大灣區能走向第四個層次共同市場,讓人流、資本流通,因此對香港來說,大灣區對香港的中長期發展是有利的。
而大灣區另一個問題是有三個龍頭,分別是香港,深圳及廣州,因此需要三個龍頭要分工合作好。還有一個問題是創新。在現今社會中,沒有科技不能有效進行經濟發展,而對香港而言,香港的科技發展是絕對落後的,我認為在香港中,十個進行創新的九個都會失敗,因此沒有人肯投入創新行業,因此香港必須在創新行業要打好根基,例如招攬一些科研發展的大型公司,讓他們在香港立足後便吸收科技人才。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仍會迎來很多挑戰。
東盟十國的影響力
第三個因素是最近香港與東南十國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在2019年1月實行,我認為東盟十國對香港甚至中國都有很大影響力,而香港的地位就是一個中介的角色,我們見到有很多中國的公司到東南亞投資,都是經過香港作為中介的。試根據一些非正式統計,大概有六成至七成的中國企業都是經過香港到東南亞投資的。因此從內地帶來的生意會不斷延續的,我們可見不少中資企業都把香港作為一個地區總部,原因就在於香港的透明度高,在香港成功上市是一個指標。
有期望自然亦會有危險,我認為香港在2018年的危險來自金融市場,大家都認為現在恒生指數不斷破頂就是好,但我發現我現在所手持的股票卻不斷跌,其實原因就在於有一些重磅股在帶領香港的指數,例如騰訊、匯控兩隻股票就能帶動股市,因此大家都不要只看恒生指數為經濟的起跌指標。
但其實大家都不必太擔心,擔心風水就好了,十年一次大波動,97年金融風暴,2007年金融海嘯,但照目前來看,2018年經濟還是好的,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