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陳劍梅:還來得及搶救粵劇南派藝術嗎?

粵劇《斬二王》排場:尤聲普飾演司馬揚(左)及羅家英飾演張忠。(周嘉儀提供)

由名伶阮兆輝教授和羅家英博士主講的粵劇南派藝術剖析及示範講座,將於周六(23日)舉行,題目為「古典粵劇《斬二王》的藝術剖析」。講座舉行前,本社記者專訪了策劃及主持人陳劍梅博士,請她談談粵劇南派藝術保育的問題。

記:記者   陳:陳劍梅

南派藝術風格獨特

記:何謂粵劇南派藝術?

陳:就是本來粵劇的基本藝術,但在潮流的衝擊下(包括加入京劇、現代音樂劇及話劇舞台技術),現在年輕演員沒有關注了,公營及私營機構亦沒有注重推廣和保育這種粵劇藝術的基本元素,老倌們也沒有太多機會教年輕人去承傳。自「南戲」隨宋室南遷,延伸演化,明代中葉成本地班(「粵劇」的前身) ,粵劇的表演藝術形式大概在清初已經成形。南派藝術數百年來一直都是粵劇藝術的基石,演員在文場的擧手投足,武場的功架和身段,無一不是台上台下的藝術結晶。南派藝術乃是粵劇藝術的主要流派,其藝術理念貫注於戲班各行當之中。粵劇的手、眼、身、步、唱、做、念、打,以及戲台音樂和擊樂,無不渉獵南派的風格。看我們的古老排場戲及例戲,可窺得其一鱗半爪。古時粵劇伶人又吸收了洪拳、詠春、蔡李佛等派別的武術,形成南派藝術獨特的風格。

記:就像名伶羅品超在《山東響馬》一劇中表演的「六點半棍法」?

陳:在有紅船的年代,戲班要到處跑,總得要懂一些獨門武藝保護自己,各人的真功夫功底,亦表現於南派的舞台功夫之上。那時候「六點半棍法」是紅船的真功夫。南派藝術風格就是率性、不隱藏情緒,愛憎分明,硬橋硬馬。不僅羅品超,名伶石燕子也有打「五色真軍」(指刀、槍、劍、戟、耙等五種真兵器),展現南派的真功夫。不過,我們說的「南派」,是整個舞台的藝術流派,不是只有「打戲」,知名的做派如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玉堂)、廖(俠懷)等,無不出自南派的藝術傳統。

《斬二王》中,王超群飾演的張氏,為夫報仇。(王梓靜提供)

粵劇重意境、情懷與心態 

記:跟其他戲劇藝術相比,南派粵劇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陳:粵劇的敘事結構中有一種獨特的設計,現在稱為古老排場,就是一個結構嚴謹的戲劇性分場,可長可短,環環緊扣,每每劇力萬鈞,描述事態及戲劇主人公的情懷,主要寫意境,配合鑼鼓、身段、「介口」(唱、做、唸、打的亮點和高點)。莎劇是寫實的。

記:古典粵劇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呢?

陳:南派古典粵劇經過口傳身授,200多年來未嘗改變,無論香港、廣州還是馬來西亞的粵劇,都大同小異。

《斬二王》的「擘網巾」排場,由龍貫天飾演鄺瑞龍(左)。(王梓靜提供)

標新立異恐傷害傳統

記:現在提出「搶救粵劇南派藝術」的原因是什麼?不是有很多年輕人都在學粵劇嗎?

陳:一方面,是粵劇市場上,出現了太多新的戲劇類型,這些類型的戲劇,以舞台科技立新,把京劇、話劇和音樂劇元素注入粵劇,長此以往,南派粵劇將偏離傳統。這一代的青年粵劇藝術家和觀眾,彷彿站在藝術文化的懸崖峭壁上,下一步是萬丈深淵。另一方面,粵劇的傳承出了問題,現在正規的藝術院校由京班老師教授粵劇,觀眾又比較注重粵劇「四大名劇」(《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及《牡丹亭驚夢》)。然而粵劇南派藝術與京劇可謂南轅北轍,南派多「口白」,所謂「千斤口白三兩唱」,更不是只有「四大名劇」,古老的劇目很多。

《斬二王》的「三奏」排場,由羅家英飾演張忠。(王梓靜提供)

記:京班老師教授有什麼問題?

陳:京班成長於宮廷之中,因為清宮內很多人喜歡看京戲。我之前說過,南派的風格是率性、不隱藏情緒,愛憎分明,硬橋硬馬,例如生活上,商朝皇帝武丁的夫人婦好皇后,可以大着肚子大戰沙場,是大將軍,肯定是個正直豪邁的傑出勇士,我想古時的正旦(阮兆輝解釋此乃「陀樑旦」)正能夠演繹這一種人物的獨特個性。換成現在京班的青衣、花衫、刀馬旦,都不是粵劇本來的風采 。

記:研究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呢?

陳:探索藝術流派史的過程中發現好些主要的粵劇行當都消失了,顯示粵劇藝術發展上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史上的藝術分工,正在高度簡化,現代戲班的很多責任都集中在文武生身上。

例如《斬二王》的主角張忠、第二主角鄺瑞龍及第三主角司馬揚的行當,在戰前分別是小武、二花面及武生。戰前小武擔演主角的角色,現代已由文武生兼任了。尤聲普指出《斬二王》的第二主角鄺瑞龍,其實是二花面。他說:「由曾三多大師起,正印武生取代了二花面,在此之前武生是不開面的。」就是說以鄭恩為原型的鄺瑞龍,戰前是二花面(武生開面演出),現在更由小武擔演,人手都分別精簡了。事實上,在現代戲班的經營模式中,小武的戲,往往都由文武生兼演。

戲班的分工,再沒有從前那麼精細。這種精簡人手的方法,有助當今戲班在大都會爭取生存的空間。可是,如果行當藝術在承傳上出了斷層的問題,消失了的粵劇行當,就將會永久消失了。我希望藉此計劃,喚醒廣大市民關注粵劇發展的實況,就是說粵劇正在永久消失中。

文武生羅家英跨行當演小武,飾《斬二王》的張忠。(王梓靜提供)

記:考察過程最具挑戰性的環節什麼呢?

陳:就是推敲手上的粵劇古手抄本出現及應用於何年,例如有一個「擘網巾」的排場,最少百多年內沒有粵劇戲班應用過。經過跨劇種對比同類古本,發現更有趣,就是說我不能排除此古老排場戲的古本,乃始作於早至清初的年代。

記:你的研究項目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陳:我關注戲劇本體的內容,例如表演程式、結構及風格,比較西秦戲與粵劇兩個形式近似的古老劇種的古本,期望發現解讀歷史的新角度,初步探索粵劇藝術的流派史。

過去關於粵劇形成的論著十分豐厚,有從聲腔切入尋找粵劇的根源;從會館的成立及碑記推算粵劇的根源;亦有從本地班的成立而作出推算。然而,論文少有談論藝術流派的形成。我是首先應用此法在粵劇歷史及行當藝術流派發展的硏究之上的,已經得到學界前輩的認同。

記:怎樣搶救粵劇南派藝術?有什麼步驟?

陳:要搶救南派藝術,需要四方八面一起來救,從文化源頭來做保育,要多關注南派古老戲曲,多支持劇團演出,老倌也要爭取年輕人的支持。要全面搶救南派藝術,最重要讓年輕人演出古老戲,保留「排場」(指嚴謹的場次安排,以及舞台調度的一套固定程式)的結構。我從2014年開始,與很多持份者和相關人士交流,希望找到方法。我的目標是研究歷史,希望有助粵劇藝術的發展。相對於世界其他的大都會,香港保存粵劇,純度夠高,老倌可以指導年輕人,期望香港的粵劇藝術家,可以成為領頭羊,使粵劇成為全國的粵劇。

阮兆輝教授和羅家英博士明天將剖析粵劇《斬二王》的藝術特色。

考級試增學習誘因 

記:有沒有看過白先勇教授倡導的青春版《牡丹亭》?

陳:但願青春版未至於改變傳統的程式(套路),不會只突出「公子哥兒愛小姐」(才子佳人)的戲。

我曾訪問致力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梁永祥教授,提議可否借鑑西方芭蕾舞的推廣方式,容許學戲曲的年青人或小朋友可以考級;我亦請教過教育大學粵劇承傳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他亦主張把粵劇教育帶進學校。

名劇藝術剖析將出書

記:下一步是什麼呢?

陳:另外,我亦訪問當年參與重構及公演南派古老粵劇《醉斬二王》(現稱《斬二王》)的幾位老倌、掌板及頭架,讓他們把演出此劇的心得記錄下來,結集成專書《古典粵劇〈斬二王〉的藝術剖析》,以作為香港粵劇研究的重要檔案。這本書即將出版,希望能夠為承傳粵劇傳統南派藝術出一分力。

下期將報道阮兆輝教授和羅家英博士主講的粵劇南派藝術剖析及示範講座,敬請留意。

電影學者陳劍梅博士對粵劇感情深厚,要為搶救粵劇南派藝術出一分力。(曾紹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