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及大大小小的話劇、舞台劇及音樂劇常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蹟作為創作藍本或歷史背景參考資料。筆者所見的眾多作品中不乏佳作。其中包括商業藝術創作如電影《宋家皇朝》(1997)、《辛亥革命》(2011)等。話劇創作方面,看過十多年前高志森導演指導一群年輕演員,重現孫先生及其朋友年輕時的生活模樣及所思所想,並且把場境設定在歷史建築物內,就是位於澳門的鄭家大屋(鄭觀應大宅),呈現另一種寫實的角度。
舞台布景 簡單卻不凡
今年的藝術節呈獻的《日新》在寫實與象徵、歷史與故事、音樂與話語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突破,無論在商業或藝術的實踐上都極具感染力。鄧偉傑(導演)、陳詠燊(編劇)、金培達(作曲)及岑偉宗(填詞)的組合,提升了筆者對戲劇創作的感悟。
簡約的舞台布景設計亦應記以一功,例如主布景只是一雙對稱的高台,每個台邊有一道梯,可360度移動轉境。於是,有限的舞台空間,竟可演化成為中山翠享村、香港街頭、碼頭、醫院、四大寇論政之所、英國公使的密室等。革命家在思潮起伏間,這些生活空間在轉瞬間又化成戲劇主人公的思想及想像空間,造就了兩段非常感人的戲劇副線。主線的獨特之處更不在話下,以孫悟空取西經比擬革命之難非常新穎。筆者下面逐一剖析,兩條副線如何令主線的故事主體變得不同凡響。
兩條生息不少的副線
(1)陸晧東與孫日新(孫中山)的情誼
夫妻之情可用「海枯石爛」四字形容其愛之深。《日新》對於兒女之情着墨不多,反而把晧東與日新二人連成一體,比夫妻還更親。從二人在夏威夷認識至香山毀北帝像,從分享信仰精神至革命理想,晧東與戲劇主人公一直是二人一體。晧東彷彿就是日新體內的一股正能量,一直推動日新向前進。
歷史中的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愛國先驅陸晧東被捕受審時,供詞剖白其壯烈捨身的愛國情,其情剛烈不下於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前筆下的「與妻書」。但是這種性情在戲劇中卻顯得溫和,化作強而婉柔的勵勉,建構出孫、陸二人一體的革命友誼組合,成為觸動年輕人心靈的正能量。
(2)英國公使內靈與魂的對話
《日新》後半部主要環繞戲劇主人公的內心矛盾而發展,有趣的是編劇及主創團隊就此掠過了乙未廣州起義的殘局及晧東的生死之談。時光一晃,已經是日新被囚禁於英國公使內的情景,這種處理時間的手段,正好額外造就了連串舞臺上抒發感情的機會。故事中日新回憶自己與晧東之友誼,又告白人生死別之苦。於是,皓東便出現在台前鼓勵日新,模式似對話,又像靈與魂之間的溝通。此時,觀眾如果不明白歷史發展的經過,便會一時間,在情緒上難於接受這麼一個活潑又充滿生命力的朋友,原來早已經離世。當時觀眾可能未知,事實上晧東已經無法在人世間繼續支援戲劇主人公,於是日新便更顯得孤掌難鳴,令人感慨萬分,也替主人公更着急。
這一種敘事手段對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音樂、曲、詞都要配合去營造靈動的思想空間,後面還有百老匯式的歌舞連場,表達革命之路的重重困難。可惜擔演孫日新的凌文龍在演出期間受傷不輕,筆者相信歌舞場面已在特別調度下配合傷者繼續演出。歌舞連場乃是此劇高潮迭起的安排,筆者認為戲劇主人公本來應該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在主創團隊天衣無縫的合作下,《日新》不止呈現香港歷史音樂劇的新體量,在唱、念、演、曲、詞及音樂等各方面,還以巨大的感染力及劇力,為觀眾傳遞生命的正能量。筆者非常希望藝術節往後可以重演此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