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5月,陳一丹先生宣布捐贈25億港元設立教育獎項一丹獎。一丹獎旨在表彰及支持教育界的創革者,亦希望透過平台,凝聚各方具建設性的教育方案,讓全球範圍的下一代都受惠。
2017年底宣布第一屆獲獎名單,自2016年9月份開始,一丹獎基金會開始了在全球推介,由全球最頂尖的高校、研究機構、基金會一起推薦教育項目及人選,最後從中進行評選。
以下是陳一丹先生在2017年1月在武漢學院進行演講:
大家好!
很高興再次和各位老師、各位同學相聚,這是每年一度我們相聚的日子。
今天外面的天氣很冷,我知道幾乎每一個在武漢上大學的學生一定是抱怨過武漢的天氣。「夏季來看海,冬天凍成狗。」武漢雖然是南方,熱起來是「四大火爐」之一,冬天沒有集中供暖,冷起來那簡直是魔法攻擊。武漢上學的大學生出去競爭力是比較強的,特別聰明還特別能吃苦,適應性強。是不是大學這幾年水深火熱的hard模式中鍛煉出了的?今天感謝大家的到來,你們讓這個屋子變得很溫暖。
大家知道,深圳、香港四季輪回不是很明顯,除了商場的聖誕樹之外,比較難感受冬季或者年末的這個概念,日子不知不覺就溜走了。可每年一過11月,我心裏就開始有掛念,我要回到武漢學院,跟老師們、同學們聊聊這一年的遊歷。尤其是2013年後,我把精力集中在公益和教育上,走訪的地方、拜訪的人也愈來愈多,想分享的、有意思的也就更多了。
1、北極之行:遇見冰川,遇見自己
我先不說今年去了哪裏。有沒有同學認出這是什麼線?
這是在芬蘭聖誕老人村拍的北極圈線,跨過這條線就進入北極圈了。全世界有好幾個聖誕老人村,但芬蘭羅瓦涅米的這座聖誕老人村,遊客最多,最為世人所熟知。羅瓦涅米的聖誕村所以吸引遊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裏剛好跨越北極圈,在這裏冬季有極夜,可以看到極光。我到達的時間是六月下旬,夏季這段時間正處極晝,太陽是不落山的。
這是挪威特羅姆瑟港(Tromso)的全景照片,我特地爬到山上拍了一張,城市很小,人口8萬人,但很漂亮。在19世紀就素有北方巴黎的稱號。這裏有一個極地博物館。
看圖上方的照片,這裏有一所世界上最北端的大學——挪威北極圈大學。它是一所國際化大學,包括10%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生在內,在挪威各地也有分校園,在校學生1.5萬左右,其中比較出名的一些特色專業有:極地研究領域的專業、和平與衝突轉化專業、遠程醫療和電子保健專業等等。
特羅姆港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鎮,也是很多極地探險隊出發的地方,我們就是從這裏啟程,駛向北極。
乘船一路北上,慢慢就可以看到冰川了。大塊的冰川漂浮在海面,散發出藍色的光芒,非常美,而散碎的浮冰是白色的。
這是海面上的浮冰,夏季冰層融化。另外一個因素也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是否全球變暖可能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北極冰川觀測到數據看是在加速融化。
《經濟學人》2016年11月刊登的一組最新數據:“Sea ice reaches a new low”北極2016年9月份的海冰面積比1980年同期減少了超過300萬平方公裏,2016年11月份北冰洋的海冰面積比歷史均值少200萬平方公裏。
進入北極圈後,從南到北一路拍了很多關於冰川、浮冰的照片。當你看到這些冰川、當你看着星空,確實會感到內心非常寧靜,因為跟這些永恆的事物相比,一切都是暫時和渺小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些冰川意味着什麼?我們能夠或者需要做點什麼?
我拍到了很多關於動物的照片,極地草原盛開着紫色的花,北極狐就在上面悠閑的覓食。這是夏天的北極狐,它到冬天皮毛是白色的。北極狐很溫順,但要注意,不能去摸它,也不能喂食。北極狐跑起來的樣子非常的動感、美麗。
北極苔原上有眾多顯花植物頑強生存,它們在夏季3-4個月時間內會完成低緯度植物半年的開花結籽周期。左邊那個大片是紫花虎耳草,也叫挪威虎耳草。右邊的黃色小花名字很好聽,叫仙女木,這是北極圈內非常著名的植物。還有花型像小吊鐘的四棱岩須,別名是北極石楠花,還有北極罌粟,雪毛茛等。極地的這些小花,為了在嚴寒中綻放,花瓣就像反光鏡一樣聚攏,盡可能多地采集太陽光。這些花都盡可能縮的很小,但你還是能夠感受那種濃烈的、倔強的生命色彩。
我還拍到不少鳥類照片。可能大家不知道,北半球的鳥類有六分之一在北極圈繁衍後代,有至少12種鳥類在北極地區越冬。這裏地處嚴寒,生命力卻如此旺盛,讓人驚嘆。
這是海峽岩石上的鳥,厚嘴海鴉,俗稱「北極的企鵝」,它跟企鵝一樣善於潛水,走起路來一樣顯得有些笨拙。我去的時候,正值它們的繁殖季節。它們這時密集地生活在懸崖峭壁上。它們繁殖所需的領地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每只鳥只需要不到一平方英尺,這從照片上它們密密麻麻的樣子也可以看出來。儘管它們一窩只孵一只蛋,它們卻仍是北半球數量最多的海鳥之一。
北極燕鷗,被尊為北極的神物,也可以說是鳥中之王。每年經歷兩個夏季,從北極附近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附近的海洋,之後再北遷回繁殖區,全部行程達40000多公裏,是鳥類中的「飛行冠軍」,在國內也能觀察到它們。它是已知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一種鳥,看了它們的遷徙圖,從北極到南極,會不會覺得我們的春運也沒那麼困難了?
這是一只站在浮冰上覓食的鳥。北極圈內旅行關於鳥有不少小竅門,比如見到海鷗你不能把手舉起來,否則有可能鳥就衝到你頭上去琢你、攻擊你,甚至拉鳥糞到你頭上。在極地行走,最危險的是遇到冰層斷裂,判斷冰川是否堅實,除了聽聲音,還可以從鳥的密集程度來判斷,愈靠近冰川融合斷裂處,鳥就愈密集。這次我們看到了不少極地海鳥,有不同品種的海鷗、海鴉、海鳩、海雀,還有美麗可愛的一種北極海鸚——Puffin,長着大大的彩色鳥喙。
很幸運,我還拍到了北極熊。為了拍這只熊可不容易,船在前一天發現它的足跡後,特地停靠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船上的生物學家用望遠鏡,終於發現島上的一大一小兩只北極熊。我們坐上充氣平底船靠近小島,從8:30到9:30看了足足一個小時的北極熊。隨行的生物學家Hans博士觀察說這兩只熊都是雄性,可能是熊爸爸和熊孩子吧,因距離很近,我們可以聽見它們發出的聲音,如人類的嬰兒叫聲。
這天也真巧,下午17:30-18:30,探險船在航行中又發現了一只獨立游泳的北極熊,長時間游弋在飄滿浮冰的海上。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已經讓北極熊面臨極大威脅,主要原因在於北極熊依賴於海冰,海冰在春天的後撤變得愈來愈早,而在秋天的前進變得愈來愈遲。研究人員指出,自從1979年開始進行衛星觀測以來,每年出現海冰的3月的最大值與9月的海冰最小值之間的時間跨度已經延長了9周。這讓北極熊捕獵、尋找配偶和繁殖後代的時間段縮小。
我在上船前在北極博物館參觀時也拍了一張北極熊照片。如果不採取行動,也許將來我們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館裏看北極熊的標本了。
這是海象。我們拍海象這些動物時,船只會跟他們棲息地保持很長的距離,並且緩慢駛過,不驚擾海象。看來,來往的船只都會遵守一定的規則。
大家注意看,這張是什麼?這是大霧中的馴鹿。北極天氣多變,一會陽光燦爛,一會就大霧彌漫了。這也是很有意思的體驗。
我們在海中航行,充氣平底船尾部必須安裝一個霧燈。很多海上的照片就是坐在充氣平底船上拍的。霧太大的時候是不能下母船坐充氣平底船的,按規定是能見度超過400米才能下船,往往是下船後能見度就低了,北極天氣預報很難做到準。
天晴的時候,看着非常美。但這種時候不多,航路上經常遇到因為天氣原因活動取消,天氣就是天氣,我們必須遵守指引。當時我們還遇到了煙霧警報,船員非常緊張,空氣中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最後還是有驚無險。
這次我們最遠到了北緯81°度,返回時我們還去參觀了位於新奧勒松的北極科考站。
大家注意到照片上有什麼特別的沒有?一對石獅子。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了。不用任何語言,不用牌匾,就知道這是中國的科考站——北極黃河科考站。
各國在極地都有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挪威還建設了一座極地種子銀行,保存了全球的植物種子,萬一發生不測,可以用這裏的種子修復。
這裏外出須佩帶裝彈的槍支。為了防止空槍仍有彈藥,每次回來後要卸彈後再對着這個伸出地面的空心管扳機,以確認安全無誤。北極危險很多,最常見是暴風雪。兩極都是風極,重力風從天上向下吹,南極是地球上風速最大的地方,北極也相差不多。危險還來自飢餓的北極熊。
在北極徒步,你腳下的冰蓋實際是來回漂移的。有時候白天拼了老命走了十幾公裏,一覺醒來,發現風已經把整個冰塊都吹了回去,全白走了。也有時候運氣好,冰塊被吹向極點,那就賺到了。
這是我在大輪船上二樓甲板上拍的一張照片。回來再看,非常喜歡。大家都在船上,可是每個人都在向外張望,這像是我們人類的一種隱喻:我們都在船上,在船上我們要互相照顧,同時我們對外面的世界、對航路上不可知的未來,永遠充滿好奇心,這就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和守望相助的基本情懷。
這是我們乘着充氣平底船和母船(破冰船)的照片。坐上充氣平底船遇到風大,有時也會有不安全感,但為了到達目的地更直觀、更深入的體驗,每次出行必須坐上它,每次出行都帶來期望,每次出行都帶來收獲和驚喜。人在這種環境下,就顯得非常渺小,又很有力。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航行。
這個講座到今年是第七年了,為什麼每年我都與同學們們分享自己的經歷、遊歷?在這個世界面前,我還在路上,我繼續做學生,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和在座的每一位一樣,我們是同學。但從閱歷和年紀上,我又是你們的學長,好奇和分享是人類進步的天性。我把自己的經歷分享,能夠給大家一點點新年的啟發,一點點新年的喜悅,我就覺得值得。
有人說,我沒有錢去北極。如果你聽完講座,心裏想我沒錢去北極,那就糟糕了。因為這不是我的本意。北極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必要非得去北極這個具體的地點。
真正的開悟在生活中。一本書、一段談話、甚至一段戀情、新年的每天鍛煉,都可以成為你的「北極之旅」。當然你也可以把去北極當成自己人生目標之一,為此去準備,去奮鬥。更關鍵是,你在心中要有這個世界,知道世界很大,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可能還無比的豐富。你心中有世界,世界就會在那等你,不離不棄。這就是年輕時代所謂的人生格局感。要有使命感,然後用日常的實踐,去尋找到你自己的北極,需找到你自己的方向感。
北極之行,不是說難得的風景,而是實地行走後的領悟,那種永恆大美對心靈的釋放,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北極之地的綠草之上,遠處可見白白的雪山,近處可見分布在岩石上的地衣——麗石黃衣,我單膝觸地,留下了一張特別的照片。
這是上大學時和同學「窮遊」的一張老照片,在新疆從伊犁出發去到一個叫「二牧場」的地方,滿山遍野的野花,那年大二暑假,1991年,我剛過20歲。那會旅遊真是窮遊,住不了好酒店也上不了好餐館。但我每年大學的寒暑假都會坐着綠皮火車到全國各地遊覽,在遼闊的土地上,我能夠受到貧窮、富庶、美麗和哀愁,這種給心靈的衝擊,我覺得,似乎和以後的事業、選擇都是有關聯的,無論是我後來從政府辭職創業互聯網,還是到後面投身公益,致力於教育。
今天我特地把它翻出來,是想告訴大家一定要珍惜年輕時的這種體驗,這時你可能沒有錢,但青春的衝勁比什麼都寶貴,你一定要在自己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去胸懷這個世界。
雖然,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手機,很方便的上網。躺在宿舍,刷朋友圈、刷微博就能環遊世界,一個大學生的見識甚至可能遠超過去的教授。互聯網會給我們這些便利,同樣也容易帶來幻覺。它只是一個工具,是中立的,有可能用於做好事,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每年我來聊一年的探訪經歷,也是希望同學們的大學四年,警惕自己不能沉湎於手機或者遊戲,我們還要抬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知易行難」,只有自己親身去感知,去體驗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認知。所以新的一年,我也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實踐和行走。
2、文理學院:教育可以更多元
「明德創新、解行並進」,是我們的校訓,也是我們的行為準則。所以得一邊解,一邊行,向大自然求解,向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群求解。從北極之行回來後,8月我走訪了美國東岸幾所著名的文理學院。
這是麻省的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跟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在同一個州,但位處偏遠郊區。每個班的學生10-15人,老師學生比是1:8,學生可以到附近其它不同的學院選不同科目。校園文化不崇尚超級競爭,而是崇尚一起進步。
除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外,我們這次去走訪的還有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 米德伯裏學院(Middlebury College)、 哈弗福德學院(Haverford College)、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等。
美國的大學類型主要有三種,有一般我們認知較多的綜合性大學,還有側重本科教育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還有一種是培養副學士二年制的社區學院。美國的文理學院是規模小而精的大學,大部分只提供本科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素養、思想而非培養學生技能是其精髓。一般不設工程、商學和醫學的專門專業,其畢業生畢業時只可獲得文科、理科或藝術的學士學位。
美國的文理學院,往往意味着高質量的本科教育。這些文理學院大都是私立,非常鼓勵學生的心智發展,提供非常自由、人文的環境。從網上數據看,全美只有大約3%的大學生畢業於文理學院,卻培養了19%的美國總統;培養了眾多普利策獎獲得者,《福布斯》雜志全美最富有CEO排行榜中有8%的CEO畢業於文理學院。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上的裏德學院就是一所文理學院。
Middlebury college米德爾伯裏學院,中文也有翻譯為「明德學院」的,我更喜歡後者這個翻譯。我們有幸與校長Dr.Laurie Patton作了交流,她談到了學院的校園文化:這裏學生之間不競爭,但都會很努力,他們的努力會影響到其他同學更努力。
臨別前,校長送了一本書,是她本人英文翻譯的印第安人的詩歌。她與我們說,可以比較看看,詩歌說的內容與孔子和其他中國思想家說得有什麼不同。
這也和最初提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英國教育學家約翰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提到的一致,他是這樣說的「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着、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學會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對於武漢學院而言,我們在進行着全人發展教育。這種全人素質的發展和塑造,與文理學院的培養理念是一致的。文理學院貫穿到了整個學校體系裏,對我們深入開展全人發展教育,是不是應該也有些啟發和借鑒意義?
還有一點,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創新國家,很多前沿科技、應用,都在這裏誕生和推廣。
3、不丹之行和歐洲難民
不丹位於印度和中國中間,不丹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絡的國家。不丹經濟相對落後,但是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今年一個機會,我們一行去拜訪了不丹GNH研究中心院長卡瑪.烏拉先生,他曾參與起草不丹的第一部憲法。此行也與寺廟的活佛、不丹的歷史學家作了交流。
這次拜訪主要是圍繞GNH(國民幸福指數)來展開,這是一個跟GDP相對應的一個指標。不丹把GNH融入了政策體系,也融入了學校教育體系,通過教育讓國民有心理的健康、生活的健康。我旅行中記錄了這兩點,首先,內心感受平靜,運動和冥想對身心很重要,在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上,貧窮都是比較出來的,貧窮其實就是內心的感覺;另一點是降低內心的不安,以企業裏的員工為例,員工真正的開心,他們才有更多的創造力,本質上,幸福感才是創造力的產生。簡單就是幸福,放空能激發創造力。
另外,你看,我在全世界不同地方走訪,大家的背景不同,方法不一,發展階段和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但無論什麼宗教、身份,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求解這個世界的答案。
而且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教育。
說到幸福,難民應該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群體之一,家園破碎,流離失所。12月份,我們走訪歐洲時與愛因斯坦基金會作了交流,這是一個關注和致力於難民問題的基金會。難民現在成了歐洲最頭痛的問題之一,關於難民的教育問題,基金會提供了一組數據:全世界有2億6千萬學齡兒童、青少年(6歲到17歲)失學,輟學率是20%,這是非常驚人的比例。600萬學齡難民中,有370萬兒童沒機會上學,佔比60%,兒童難民失學可能性是非難民的5倍,教育問題不解決,這可能就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4、一丹獎:教育是未來的答案
大家知道,2016年5月,我宣布設立了一丹獎。一丹獎旨在表彰及支持教育界的創革者,亦希望透過此平台,凝聚各方具建設性的教育方案,讓全球下一代都受惠。因為,今年2017年就要宣布第一屆獲獎名單,所以2016年9月份開始,一丹獎基金會就開始了在全球推介,由全球最頂尖的高校、研究機構、基金會一起推薦教育項目及人選,最後再評選。
9月,我們走訪了美國的教育機構,並就未來教育發展進行了討論。參與討論的機構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亦包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彭博基金會等公益慈善機構。
北美之行,我們看到很多出色的教育項目:有些學校利用遊戲探索孩子的理想;有些則在校內課程融入「翻轉教室」教學法;讓兒童在家中收看視頻課堂,在校內由老師指導做功課;個人化的學校課程容許興趣、優勢及弱點各異的孩子自幼擁有屬於自己的課程內容,並貼身支援他們直到進入高校;有些則利用前沿的腦部研究,研究早期教育對學童腦部的發展;利用大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讓老師可以及時監察,提早介入支持。
12月初,我訪問英德兩國,向學術界及教育界領袖介紹一丹獎。訪問的英國大學包括了三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訪問的德國大學包括了:洪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科技大學,另外還和薩頓信托、愛因斯坦基金會、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及其他基金會代表會面。目的就是遴選出全球最值得激勵的教育項目和教育家。
歐洲之行,英國在教育的社會體系的探索和創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融入教育,讓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學生在校一起學習,比如鼓勵大批剛退休教師這一寶貴資源再投入教學;德國的高等教育,除了綜合大學的學術教育之外,還有極具特色的「雙規制」職業教育,「學徒+在校」的企業與學校雙培養,一直適合於這個工業制造出口大國的人才培養機制。
陳一丹,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武漢學院創辦人。
1998年,陳一丹與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曾李青一起創立騰訊公司。2013年,陳一丹正式宣布卸任騰訊首席行政官(CAO),擔任騰訊終身榮譽顧問。同時投身進入文化、公益及教育行業。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