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一本中短篇結集後,燃起閱讀舊科幻小說的渴求,加上因緣際會地涉獵過網上閱讀平台,連續兩三個月來讀了好幾套在上世紀極負盛名的科幻小說的中譯本。
劉氏廣為人知的作品《三體》三部曲,據說已開拍電影版本。他的作品往往結合硬科學知識、駐留地風情和社會時勢的情節,絕非大話西遊。外國名家寫的題材則很廣泛,巨細無遺,涉及科學科技之餘,也有人情世故,當然星戰情節和未來世界的描繪也少不了。閱讀科幻小說最大的收穫就是被牽引去思辨未來世界,讀科幻小說不只閱讀過去,更是閱讀未來。
上世紀那幾套名著都是寫於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之時,那時現實世界的科技生活當然比不上新世紀的今天,但小說情節讀起來並不陌生,因為當中竟顯露出不少現世紀才登場的科學科技成就和應用,如虛擬世界和元宇宙、電子商貿、太空航天等構想。當然更多的幻想內容在今日看來仍然是「幻想」,亦有可能在世上某些大學或實驗室內正研究中。
科幻訴說未來 教育建構未來
科幻小說為你繪畫未來,現實世界的未來卻有賴教育;只是閱讀未來並不足夠,社會需要規劃教育朝向發展未來。政府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教育範疇內,再度提出STEAM和創科學習。政策世界從來不會避嫌「新瓶舊酒」;合用的概念可重新包裝再推出,只要對學生學習、社會發展有所裨益,其實也值得掌聲的。
STEAM被認為可以幫香港在未來闖進創科世界打拼時得以注入新能量。其實這種設想不是新的,10年前已曾倡議STEM教育;當年還算有新鮮感,與海外和內地比較,本地的STEM似乎未能引起足夠的認同,多年來的實施效果也未見亮眼。以前曾論及由於STEM的理念側重在三創,創新、創科、創業;既然不聚焦在教育本身,故STEM未能得到普遍業界和家長的受落也是合理結果。
不論現在的STEAM還是以前的STEM,本質就是傳統理科學科(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加上應用(科技、工程)而已。作為口號,STEAM或STEM確是很好的旗幟;但副作用卻令人以為又是新東西、新變革,廿年來教改的效果之一是令人「聞改色變」!或者,強調STEAM本質就是「數理科技」會更好更符事實。
世界在變,這是鐵一般的現實;因此學習上需要作出調校。在基礎教育範疇上,針對未來的需求,我們必須了解雖然科學知識未有改變,但我們對科學的學習態度卻一定要變。上世紀施教數理科技等學科時較為著重知識內容,如今,除了要學「識」內容外還要學懂「活用」知識,更要應用到日常生活上,那就是STEAM教育焦點所在。
科幻科普與STEAM
自推行教改以來,本地學生的創新能力一直被指是弱中之弱;但不是學生本質之使然,而是本地社會傳統所設置的局限框條所致。本地社會文化對創新意念、想像力,總是未有足夠的支持、讚賞。
返回文首提及閱讀科幻見未來,鼓勵學生閱讀科幻小說已是培養創新能力的簡易法門。優良的科幻小說除能夠啟發科學思維外,還有助發揮孩子的幻想力和從故事內洞見未來的幻影。科學老師推薦讀科幻小說,更可令學生對科學產生學習興趣。
本地社會的普及科學教育並不理想,甚至稱得上沒有科普氣氛,可能因為學校、家長對於普及性的學科常識並不重視。既然21世紀的未來繫於科技創新,期望孩子將來升中升大學時樂於投入科學、科技範疇的學習,社會最好及早加強科普常識的宣揚,讓孩子天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得以導引,從而奠定學習的基石。
科幻往往與科普並肩同行,若能有機地與STEAM配套起來,相信科學學習可以有與公式、實驗、理論不一樣的體驗。